祁佑亭
(應城市第二人民醫院,湖北 應城)
生化標本檢查屬于臨床常見的檢查類別,檢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檢測的準確性。對于生化檢驗而言,各個環節對質量控制均具有較高要求,其中檢驗前生化標本的質量控制為重要的質量控制環節[1]。以往臨床醫師開具檢查結果后,采血護士需要采集血液樣本,并將其輸送到檢驗科內,生化標本在進行檢驗前,對各個環節加強質量控制,這將顯著提高生化標本的檢驗準確性[2]。為此,本次研究以檢驗科接收的500 份生化標本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中臨床檢驗異常的原因,并總結了具體的質量控制措施,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500 份擬行生化檢驗健康體檢者的生化標本為研究對象,健康體檢者中男285 例,女215 例,年齡18-61 歲,平均(39.84±2.46)歲,均于清晨空腹狀態下在肘部靜脈采集靜脈血,排除合并感染性疾病、血液疾病的患者。
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以及儀器配套試劑檢測肝功能、血糖、血脂與腎功能等指標水平;所有檢驗人員在進行生化指標檢驗前均進行了專業化培訓,根據可能引起指標異常的因素,制定質量控制對策[3]。
在對以往臨床檢測出現異常結果進行分析中發現,標本儲存不規范、送檢不及時、標本采集措施不當、溶血現象、儀器因素、實驗室環境因素、標本接收時未核檢等均可能影響生化檢驗準確性。針對檢驗異常原因制定如下檢驗前質量控制策略:(1)患者溝通。標本采集前,醫師在與患者溝通時,需詳細了解患者的病史,告知患者采血前應保證狀態良好,以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血液,需要多次采集的情況下,應保證每次的采血條件均良好[4]。(2)儀器保養。定期對儀器進行檢修、保養,確保儀器處于良好性能與高靈敏度的狀態,儀器出現質量問題時暫停使用,并由專業售后人員維修調試,以免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定期凈化檢測儀器,清洗標本抽屜與沖洗槽,減少外界因素對標本產生影響,所有實驗平臺均需定期進行保養以及維護,實時掌握批間精密度與批內精密度。(3)采血環節。目前硅化玻璃與塑料為臨床常用的采血裝置材質,在預防激活凝血因子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醫院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酌情采購真空采血器,聚乙烯材料進一步提高了采血管的透明度,還能夠防止二氧化碳溶入血液影響血漿pH 值測定。此外,采血護士還需具備熟練的采血技巧,能夠有效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避免血液中混入組織液,技巧熟練還能夠保證抽血速度均衡,減少了抽出針頭時帶入氣體的風險,標本采集結束后,立即拔出針頭,置入容器內,同時注射器貼緊管壁,翻轉血液,以促進抗凝劑與血液的混合。血液離開人體便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因此血液采集后需及時送至檢驗科,對于減小血液的溫度變化具有一定作用[5]。檢測纖溶指標時,血液還需采取冷鏈運輸方式,檢驗科在接收標本后立即分離血漿,并實施檢測。(4)其他因素。標本、環境、中間環節等諸多因素均可能影響檢測結果,因此臨床應控制好標本的溫度,縮短標本放置時間,在檢測結果出現異常時,及時分析可能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同時再次進行檢驗,以免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加強對檢驗人員的業務培訓,使其熟練掌握不同類型標本或檢測項目采血方法,標本的儲存方法,如合并血栓性疾病的患者一般建議在室溫下保存標本,最佳檢測時間為2h 內。冷凍的血漿標本事先在37℃溫度下水浴,融化后充分搖勻并檢測。
500 份生化標本中,臨床檢驗異常的有19 份,占3.8%,占比最多的原因為標本采集量過少,占36.84%,其次為標本溶血、標本放置時間長、血清中含EDTA-K2、餐后抽血、抗凝劑異常、采血部位問題等,分別占10.53%、15.79%、5.26%、10.53%、15.79%、5.26%。見表1。

表1 生化標本臨床檢驗異常原因分析
生化標本的質量控制階段包括檢驗前階段、檢驗中階段與檢驗后的核準階段,均為保證檢測準確性的重要環節,加強對各環節的質量控制,有助于確保生化檢測數據準確性[6,7]。在生化檢驗前的階段,標本從采集到接收與多個部門均有密切的關聯,包括開具檢查結果時醫師對患者整體情況的評估、采血護士操作技術的熟練度、送檢人員送檢是否及時、樣本接收人員是否核準樣本是否合格等,因此檢驗前階段存在較多影響生化標本質量的因素,各環節質控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導致標本檢測不合格。患者本身因素為標本不合格最為基礎的因素,部分生化檢驗前一般要求禁食禁飲,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但部分患者因諸多因素未能予以嚴格控制,就可能影響檢測結果[8]。此外,患者由于罹患某些慢性病,可能出現清晨用藥的情況,也會對檢測結果產生影響。患者合并消耗性疾病、凝血功能異常疾病或者采血時情緒波動過大,均可能造成某些指標的升高。本次研究中,因餐后抽血導致生化標本臨床檢驗異常的達10.53%,針對這一因素,醫師還需在開具檢查時告知患者檢測前應保持清晨空腹狀態,采血護士也需在采血前詢問患者進食情況,并觀察患者情緒狀態,待情緒平穩時進行采血。
本次研究納入的500 份生化標本中,臨床檢驗異常的有19 份,占3.8%,占比最多的原因為標本采集量過少,占36.84%,由于不同檢測項目所需血液量不同,在某些復雜指標的采血中,常出現血液采集量不夠的情況,因此臨床應加強對采血護士進行不同指標血液采集量的相關培訓,根據檢測指標,采集合適量的血液標本,以為檢驗科提供充足檢測標本,避免因采血量不夠導致的再次穿刺情況。一般情況中,全血樣本采集需要應用抗凝劑,為避免抗凝劑對結果的影響,抗凝劑的量需要予以嚴格控制,采血護士需按照抗凝劑試劑盒說明要求加入抗凝劑。血液采集后存在一定的溶血風險,嚴重影響結果的檢測,為減少凝血現象的發生,血液采集應選擇粗大的肘正中靜脈血管,并避免止血帶長時間壓迫血管。此外,為確保一次成功率,采血護士還需不斷提高穿刺技術,避免血液中混入組織液,在血液采集時告知患者采取正確體位,根據檢測指標評估采血量,在生化標本出現異常檢驗結果時,及時分析可能影響結果的原因,并對相應環節進行質量控制,以逐步減少檢驗前的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加強對生化標本檢驗前的質量控制,有助于減少臨床檢驗異常的發生,提高檢測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