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瑜,石永勝 ,魏學智
(1 滿洲里市中蒙醫院放射科, 內蒙古 滿洲里;2 滿洲里市中蒙醫院院長,內蒙古 滿洲里;3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泌尿外科,遼寧 沈陽)
至今COVID-19 已成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命名為2019 新型冠狀病毒(2019-n COV)[1]。COVID-19 胸部影像學特點對于早期診斷、及時隔離與治療至關重要[2-3]。
收集2020 年4 月11 日至4 月30 日本院收治境外輸入性31 例確診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臨床病史、流行病學病史、實驗室檢查結果及胸部CT 影像學資料。男性20 例、女11 例,年齡區間19-57 歲。本組病例均行胸部CT 檢查。
31 例患者均由境外輸入,29 例首發癥狀以發熱和干咳為主;2 例無明顯臨床癥狀。
收集患者的血常規( 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 、C 反應蛋白( CRP) 等檢驗結果。
采用飛利浦M-X16 排螺旋CT 進行檢查。掃描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30-70 mAs,層厚5.00 mm,重建層厚1-1.5 mm,螺距0.99-1.20,矩陣512×512。所有患者采取仰臥位在深吸氣后屏氣狀態下完成1 次胸部CT 掃描,掃描范圍為從肺尖至肺底。圖像分析采用肺窗(窗寬1600 Hu,窗位-700 Hu)和縱隔窗(窗寬350 Hu,窗位40 Hu)。
31 例患者的胸部CT 均有由兩名高年資放射科醫師在PASS 工作站獨立分析,對肺部病灶的位置、形態、邊緣、密度進行評價。最終結論綜合兩位醫師意見得出。
31 例(100%) 患者均有境外聚集生活史。輕型2例(6.5%) ,普通型29 例( 93.5%),無重型和危重型。
所有患者的最終鼻咽拭子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陽性。所有患者的白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正常或減低,嗜堿性粒細胞計數正常。28 例(90.3%) 患者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正常,1 例(3.2%) 患者減低,2 例(6.5%) 患者升高。23 例(74.2%) 患者CRP 升高,10 例(32.3%) 患者正常。
29 例患者的初次CT 檢查為陽性,2 例患者為陰性(表1)。臨床分期為輕型的2 例患者胸部CT 為陰性,29 例普通型、重型的患者胸部CT 影像學表現多樣,以GGO 為主,可有實變影,主要累及雙肺下葉胸膜下(圖略) 。其中29例CT 陽性病例中發生于單肺3 例( 9.7%) ,雙肺受累26 例( 83.9%) 。所有病灶形態特征如下:GGO 29 例(93.5%),病灶內血管增粗25 例(80.6%),6 例( 19.4%) 內見“空氣支氣管征”,結節伴暈征5 例(16.1%),反暈征1 例(3.2%),鋪路石征3 例(9.7%),本組病例無胸腔積液及淋巴結腫大。
A 和B:雙肺胸膜下多發GGO,邊界不清,病灶內見增粗血管穿行。病灶遮掩不住血管或支氣管,稱為磨玻璃密度,在病毒性肺炎通常為肺間質增厚伴或不伴肺泡內滲出物的不完全填充所致。C:右肺下葉病灶呈片狀密度增高影,病灶內見細支氣管影,稱為“空氣支氣管征”。D:左肺下葉胸膜下GGO 結節,結節周邊密度較高呈“反暈征”,病灶內部區滲出物部分吸收呈相對低密度所致。E:左肺外周見結節,結節內部密度較高呈實性,周圍呈GGO,邊界不清,周邊的相對低密度區域稱為“結節伴暈征”。F:右肺下葉外基底段斑片磨玻璃密度影,內可見多發肺泡間隔增厚,呈“鋪路石征”。
A-C:男性,46 歲,2020 年4 月12 號COVID-19 患者入院首診胸部CT 表現為雙肺多發散在分布斑片狀磨玻璃影,以雙肺胸膜下分布為主,病變長軸平行與胸膜。D-F為該患者入院第4 天同層胸部CT 對比所見病灶范圍、數目、密度都有所吸收,但病灶仍然以GGO 為主。G-I 為該患者入院第9d 胸部CT 對比所見病變明顯吸收,僅雙肺胸膜下殘存少許纖維條索及小GGO。該患者胸部CT 特點總結:病變以雙肺胸膜下分布的GGO;其病灶長軸與胸膜平行;病變隨時間逐漸轉歸,可殘留纖維條索影。

表1 COVID-19 患者影像學資料
COVID-19 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影像學表現,主要與其病理發病機制有關[4,5]。根據診療方案[6-8],胸部CT表現分為早期、進展期、重癥期及危重期、吸收期。結合本組31 例病例影像學特征,現將胸部影像學分期表現總結如下。早期:以雙肺外周或胸膜下單發/多發GGO 為主[9],可合并實變;可伴隨增粗血管穿行其中、空氣支氣管征;罕見縱隔及肺門淋巴結腫大;少數患者胸部CT 呈現陰性。此期患者臨床癥狀不明顯,表現為發熱、咳嗽等。進展期[10]:病灶數目增多、范圍擴大,可發生實變;病灶常累及多個肺葉;結節性病灶可見“暈征”、“反暈征”。病灶主要累及雙肺下葉胸膜下,多呈GGO,“空氣支氣管征”較為常見。支氣管血管束增粗可見。此期患者病情進展迅速,需要積極采取干預措施。重癥期:雙肺呈現彌漫性病變,少數呈現“白肺”表現,48h 病變范圍增加50%。此期患者可表現為呼吸困難、口唇紫紺、膿毒癥、腎衰竭、呼吸衰竭以及休克。吸收期:病變逐漸吸收。病灶數目減少,范圍縮小,密度減低,肺內病灶可完全消失或者殘留纖維條索。
雖然COVID-19 患者胸部CT 改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仍需與其他類型病毒性肺炎及病原體引起的肺部感染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