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高,劉春強
(廣西柳州市人民醫院,廣西 柳州)
在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均明顯轉變,運動量減少,在社會與精神壓力的作用下,使現代人發生便秘的概率增加,不利于生活質量水平的提升[1]。基于此,文章將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闡述中醫藥應用于其中的臨床價值,希望有所幫助。
選擇本院2018 年4 月至2019 年4 月收治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60 例,利用奇偶數分組法將其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30 例。兩組患者在臨床資料方面數據經比較未見差異,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應用常規西醫治療,患者每天口服酚酞片,劑量為0.1g,于睡前服用。
實驗組應用中醫藥聯合西醫治療,西醫治療方法同對照組,以此為基礎聯合應用中醫藥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2.1 患者需內服中藥湯劑,即補中益氣湯合麻子仁丸加減治療
基本組方包括15g 枳實,15g 黃芪,10g 白術,5g 升麻,10g 炙甘草,10g 當歸,5g 陳皮,15g 黨參,15g 北杏仁,10g柴胡,15g 厚樸,15g 白芍,30g 火麻仁[2]。若患者處于大便干結難下的情況,可將10g 大黃加入其中,若患者有便血的情況,可將15g 地榆與15g 槐花加入其中,若患者頭暈眼花,需將30g 熟地黃加入其中。
1.2.2 腹部按摩治療
患者飯后1h 即可接受按摩治療,呈仰臥體位且雙腿屈曲,將手放在中下腹部位,肚臍是中心,而掌心是著力點,在中下腹部位沿著順時針的方向按摩[3]。具體的力度應由輕至重,早晚分別按摩1 次。按摩的時間每次控制在10-15min,在患者腹部有熱感后即可停止。
對于兩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臨床治療結果,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 展開數據分析,當P<0.05 的時候,即可證實組間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前者指標與后者相比,組間比較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表1)
實驗組各項指標較之于對照組,臨床比較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分析(n/%)
表2 實驗組、對照組主要癥狀評分比較(±s)

表2 實驗組、對照組主要癥狀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n) 腹脹評分(分) 排便時間評分(分) 糞便性狀評分(分) 排便費力評分(分)實驗組 30 0.58±0.42 0.76±0.71 0.66±0.62 0.85±0.81對照組 30 1.08±0.75 1.38±0.78 1.21±0.75 1.59±1.01 t 值 3.1859 3.2196 3.0957 3.1306 P 值 0.0023 0.0021 0.0030 0.0027
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SP 水平、VIP 水平(±s)

表3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SP 水平、VIP 水平(±s)
組別 例數 血清SP 水平 VIP 水平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30 18.94±2.58 48.56±5.33 26.28±3.06 12.01±1.74對照組 30 18.91±2.54 35.16±4.32 26.24±3.04 18.04±2.56 t 值 0.0453 10.6976 0.0507 10.6700 P 值 0.9640 0.0000 0.9597 0.0000
便秘的主要臨床癥狀就是排便的次數少且糞便干硬、排便困難,可在各年齡段發生,但始終以老年群體為主。其中,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發病速度緩慢且病程較長,會共存多種疾病[4]。在中醫領域,慢性功能性便秘一般隸屬虛癥范疇。目前階段,臨床中認為慢性功能性便秘和胃腸激素水平紊亂存在直接關聯。其中,SP 屬于興奮性調節肽,在腸道壁和黏膜內大量存在,為非膽堿能興奮性神經遞質,能夠使消化道平滑肌更好地收縮,對腸黏膜進行刺激,進而對水與電解質分泌,以實現胃腸蠕動目的。而VIP 則屬于抑制性調節肽,分布于胃腸道黏膜和腸壁神經叢內,屬于非膽堿能抑制性神經遞質,有利于胃腸道平滑肌的松弛,使得結直腸緊張性得以降低,也使得胃腸蠕動被抑制,促進便秘的出現[5]。
在臨床治療中,西醫治療的重點集中于藥物治療方面,以酚酞片為主。中醫主張補中益氣湯與麻子仁丸,聯合應用摩腹的方法,能夠使腸腔內部壓力變化而排出糞便。將中醫藥治療和西藥治療方式聯合應用在慢性功能性便秘中,可進一步推動治療工作的開展[6]。其中,補中益氣湯具有補益脾胃和調理氣機等功效,而麻子仁丸中的杏仁、火麻仁、厚樸以及枳實等可有效緩解胃腸燥熱。所以,兩種藥劑的聯合應用,藥效可互相補充,增強臨床治療效果。對于摩腹而言,則能夠借助外力對腹部產生直接作用,使胃腸受到刺激并運動,在手法與力量改變的情況下,有效地加快了腸蠕動速度,進而使得腸道代謝物伴隨腸腔壓力的變化而隨之排出[7]。
在以上研究中,實驗組應用中醫藥聯合西醫治療,各項臨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對比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由此證實,中醫藥治療應用于慢性功能性便秘臨床治療工作中,不僅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增強,同樣使患者的糞便性狀得以改善,排便的時間縮短,使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推廣可行性顯著[8]。
總體來講,臨床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的過程中,將中醫藥與西醫治療方式相互聯合,能夠使臨床療效不斷增強,使患者排便的時間縮短,使得糞便的性狀有所改善,避免排便的困難性,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