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洋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蒙古 呼倫貝爾)
蜱傳腦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在我國又稱森林腦炎(forest encephalitis,FE),是由蜱傳腦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引起,以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為主要特征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該病廣泛流行于歐洲地區,在亞洲則主要分布于東北亞地區。春夏兩季為高發季節,通過蜱進行傳播。臨床主要特征表現為突起高熱、頭痛、意識障礙、腦膜炎刺激癥、癱瘓,通常會伴隨后遺癥,情況嚴重的有死亡風險。本研究選取2009-2018 年近十年呼倫貝爾市森林腦炎病例的相關數據進行流行病學分析,旨在了解呼倫貝爾市森林腦炎發病流行規律和特征。
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中的呼倫貝爾市2009 年1 月1 日至2018 年12 月31 日上報的森林腦炎病例資料。根據森林腦炎發病監測數據,以旗市區為單位,按現住址、已審核、發病日期、年齡、性別、職業選擇病例。
把數據做成圖表后進行分析,軟件選擇Excel。
2009-2018 年,呼倫貝爾市森林腦炎共發病865 例,無死亡病例。2011 年病例數最高達214 例,其他年份病例數見圖1。2009-2018 年,呼倫貝爾市森林腦炎疫情較平穩,發病高峰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 月-7 月,見圖2。

圖1 2009-2018 年呼倫貝爾市森林腦炎發病情況

圖2 2009-2018 年呼倫貝爾市森林腦炎月發病情況(例)
2009 -2018 年呼倫貝爾市森林腦炎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45-49 歲組(占總數的20.92%)和40-44 歲組(占總數的18.50%)。在性別分布上,男性發病更高,男女比例為 2.71 ∶1,見圖 3。職業分布上以工人為主,占總數的33.18%,其次為家務及待業人群,占所有病例的32.72%,見圖4。

圖3 2009-2018 年呼倫貝爾市森林腦炎性別年齡發病情況

圖4 2009-2018 年呼倫貝爾市森林腦炎分職業發病情況(%)
呼倫貝爾市森林腦炎病例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林區地帶的牙克石市、鄂倫春旗、根河市,分別占病例總數的34.22%、26.71%、15.26%。
我國的森林腦炎流行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1942 年5 月首次在黑龍江省海林縣的二道河林場發現約40 名森林腦炎患者,1952 年在同一地區從患者及全溝硬蜱中分離到蜱傳腦炎病毒[1]。1964 年在大興安嶺林區發現內蒙古的首例森林腦炎病例,從1990 年開始逐步流行開來[1]。大興安嶺自然疫源地的主要植被類型為興安落葉松,部分白樺、蒙古櫟楊樹混省的次生針闊混交林,其間分布著森林腦炎的傳播媒介全溝硬蜱、嗜群血蜱、森林革蜱等可能攜帶蜱傳腦炎病毒的蜱蟲[2]。研究表明,大興安嶺所經過地區牙克石市、鄂倫春旗、根河市為森林腦炎的主要發病地區,與蜱蟲的分布地域是相關的。森林腦炎的發生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特征,本次研究發現呼倫貝爾地區森林腦炎在每年5-7 月會出現發病高峰,分析原因一是和蜱的活躍度的季節性有關,二是與氣候轉暖后,人們逐漸增加了戶外活動,從而提高了被蜱叮咬的概率,進而提升了發病的風險[3]。40-49 歲男性發病風險較高,原因可能為這些人主要從事林區相關工作,長期暴露于有蜱蟲的環境下,有較高的被叮咬的概率[4-6]。該病已經被當作一種職業病,因其長期以來嚴重威脅到林區作業者的健康。但本次研究顯示發病人群主要為工人,其次為家務及待業人員,工人發病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本身的工作性質所致,但家務及待業人員發病比例上升可能與近年來林區旅游、經濟開發等社會因素相關,使得這類人群的發病數增加。這也提示我們應該針對進入林區的這類人群加強健康教育、免疫接種和個人防護在內的綜合防控措施,盡最大可能降低森林腦炎對人們身體健康構成的威脅[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