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淑穎,張源,朱惠仙
(上海市徐匯區徐家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呈現高齡化、空巢化趨勢,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劇增。截至2018 年底上海市60 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503.28 萬,占常住人口的34.4%,較2017 年增加了19.68萬人。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所管轄社區居民通過一項調查,來了解社區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利用現狀和影響因素,了解老年人居家養老的需求,家庭醫生通過全面探索社區老年人居家養老意愿度,讓醫療與養老兩者結合,對社區養老居民采用“醫養一體化”的發展模式[1]。
2018 年6 月至2019 年1 月,資料來源于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某衛生站。采用典型調查的方法,圍繞訪問失能或半失能的空巢老人70 位,男性28 人,女性42 人,年齡63-95 歲,平均年齡(77.21±11.79)歲。排除腫瘤、帕金森病,排除抑郁癥、焦慮癥等精神系統疾病,其中被調查的單居空巢老人11 位(占15.7%),雙居空巢老人59 位(占84.3%)。70 位老人中有6 位Barthel 評分40 分以下,需要全程他人照護,占9%,52 位老人Barthel 評分41-60 分,大部分時間需要他人照護,占74%,12 位老人Barthel 評分61-99 分,少部分時間需要他人照護,占17%。
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調查,從本社區衛生服務站管轄區域內的居民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并甄選出符合每戶空巢老人家庭中有一位失能或者半失能老人70 戶,進行干預前后對比性問卷調查。
包括空巢老人類型、所患疾病、居家養老現狀、生活自理能力、居家養老困擾問題、醫療需求和主要健康問題及就醫意愿等等。
問卷調查由培訓合格的調查員來完成,并采用雙錄入方法對調查問卷進行錄入,以保證資料的準確性。本次干預失訪人數為0 人,問卷回收率為100%。原始數據采取Excel2013 軟件進行統計處理,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分析使用情況。
空巢老人因長期獨居,離崗退休后同社會接觸機會減少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2]。姚虹等[3]社會調查結果也提及: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較強,但孤獨感更高。詳情見表1。
見表2。
表2 中干預后,空巢老人對養老地點的選擇傾向發生了顯著變化,由干預前的更傾向于醫療機構養老轉變為干預后的居家養老。

表1 空巢老人干預前后臨床表現調查 (例 %)

表2 干預前后空巢老人對于養老地點選擇
研究通過解決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困難,使老年人更能接受居家養老的意愿。家庭醫生如何在進行養老服務的同時更多地為老年人提供便捷、優先、優惠的醫療服務。社區居家養老兼具社區與家庭的優勢,成為有效解決養老問題的必然選擇[4]。
調查研究涉及到了九大類可能導致失能、半失能疾病,其中排名前三的是高血壓(占76%)、心血管疾病(占56%)、腦血管疾病(占54%)。超過90%以上患者每月均需要到醫院就診1 次或以上。有一些“老年病”具有常發性、易發性和突發性的特點,使多數老年人失能、半失能,生活不能自理,存在需要醫療護理的問題,如褥瘡護理、更換留置胃管或留置導尿管、定期監測血壓、血糖和血生化檢查、喪偶的心理慰藉等等困難,子女沒有時間照顧,使家庭養老出現困難,導致老年人尋求社會養老機構和反復地占用二級、三級綜合醫院床位,不僅影響優質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還增加患者的就醫負擔和就診難度。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社區居家養老將成為我國的主流養老方式[5]。
本研究不足之處,目前我國城市社區開展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項目,較多地關注老年人的物質生活需求,往往忽視了精神慰藉。同時我們的人才隊伍缺乏相關的專業服務知識和人員不足等問題。建議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專業人員與志愿者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
綜上所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是社區居民的“守門人”,為轄區內65 周歲以上老年人普遍建立居民健康檔案[6],并進行家庭簽約,可為社區居民提供如用藥、康復、飲食、家庭護理、藥物處方及醫學檢查等等指導;還可提供家庭病床、上門服務等醫療服務[7,8]。養老地點在空巢老人的家中,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更容易接受,既能提高生活質量,又減輕機構服務養老的壓力,還能滿足老年人對熟悉環境的情感需求[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