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慢性氣流阻塞為主要臨床表現,屬于肺部疾病的一種,而且氣流受阻并不完全可逆,病情的進行性進展特征明顯。因此疾病的臨床發病率與致死率不斷提高,社會經濟負擔加重,逐漸發展成公共衛生問題。慢阻肺是慢性疾病,患者呼吸相對困難[1]。患者會過度擔憂活動后的呼吸困難加重問題,所以對自己進行活動的信心不足。本身患者可參與日常活動,但為規避呼吸困難情況的發生而不敢活動,信心的缺乏即自我效能低[2]。基于此,文章將慢阻肺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闡述自我效能護理干預的應用價值,以供參考。
選擇本院2017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收治的慢阻肺患者100 例,利用奇偶數分組法將其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50 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32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52.93±5.54)歲;實驗組患者男30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52.75±5.62)歲,平均病程(8.97±3.41)年。通過對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對比發現,組間差異不明顯,呈現為P>0.05。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干預,積極開展常規性健康教育,針對患者實施床旁宣教,特別是呼吸肌訓練、咳嗽排痰等需進行必要示教。其中,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涵括飲食、咳嗽、排痰與呼吸功能鍛煉等方面的指導,同時還有用藥和服藥管理等[3]。
實驗組應用自我效能護理干預,以常規健康教育為基礎,引入自我效能理論以及自我效能增強策略,對自我效能干預方法加以制定,具體路徑如下:
①激勵與勸說。護理工作人員需要每天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1-2 次的交談,給予患者必要肯定與鼓勵,對做的不好的地方進行勸說。以信心缺乏患者為主要對象,向其介紹有關慢性疾病的特點和內容,并且舉例講解系統治療以及康復鍛煉的重要作用,使患者疾病治療信心不斷增強,使其自身潛能被調動,進而積極配合臨床治療[4]。如果患者已經戒煙亦或是吸煙量減少,護理工作人員要進行表揚,要求其始終堅持且不再吸煙。若患者沒有戒煙意愿,護理工作人員則要為其播放相應的資料與圖片,并告知慢阻肺患者吸煙的危害,進而在思想層面認識到戒煙的積極影響。若患者每天堅持縮唇呼吸鍛煉,護理工作人員要給予肯定。針對飲食習慣不正確的患者,護理工作人員要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講解,使患者能夠養成科學合理的飲食習慣,確保其飲食的規律性[5]。
②社會支持。護理工作人員需強調患者家屬教育的重要性,在和家屬溝通交流期間,能夠向其講解疾病的發病原因與治療方法等,給家屬提出意見和建議,使其能夠對健康教育資料進行閱讀,進而為患者提供科學化膳食。另外,要求家屬對患者進行鼓勵以及監督,使其能夠每天進行呼吸功能鍛煉[6]。而針對尚未戒煙的患者,護理工作人員要指導其家屬采取相應措施幫助患者戒煙,使患者能夠獲得必要的支持與鼓勵。
③回避負性刺激。只要和慢阻肺患者相關的負性消息,尤其是患此病患者的病情惡化亦或是死亡消息,均會打擊患者的自我信念,使其治療信心下降。為此,在臨床治療與護理期間,要盡可能規避患者得知此類消息。護理工作人員也要告知患者家屬,盡可能不在患者面前談論有關醫療費用亦或是病情加重等負面的消息[7]。
比較分析實驗組、對照組護理前后各項自我效能評分等相關指標。
本研究采用SPSS17.0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表示為(±s),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當P<0.05 的時候,代表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接受干預前,組間數據呈現為P>0.05 的無差異性;接受干預后,實驗組各項指標數值與對照組相比,臨床比較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各項自我效能評分分析(±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各項自我效能評分分析(±s)
情緒得分 安全行為 體力活動 呼吸困難管理 環境/溫度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 50 2.33±0.11 3.02±0.25 2.91±0.24 3.61±0.32 2.26±0.27 2.93±0.26 2.41±0.22 2.91±0.06 2.23±0.12 2.76±0.18對照組 50 2.32±0.13 2.76±0.12 2.93±0.26 3.11±0.29 2.25±0.25 2.71±0.15 2.43±0.21 2.76±0.19 2.24±0.14 2.43±0.24 T 值 0.4152 6.6297 0.3996 8.1868 0.1921 5.1825 0.4649 5.3233 0.3834 7.7781 P 值 0.6789 0.0000 0.6903 0.0000 0.8480 0.0000 0.6430 0.0000 0.7022 0.0000組別 例數
自我效能會對個體行為的選擇產生決定性影響,同時,對個體從事某活動的努力及遇障礙的堅韌性產生決定性作用的也會影響到行為的持續性。為了使受教育對象行為得到改善,就必須借助相應的措施,使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增強自我效能感,可使患者應對方式更積極,并形成健康行為[8]。對于慢阻肺患者而言,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夠使其更好地克服呼吸困難的情況。
在以上研究中,實驗組應用自我效能護理干預,各項臨床指標數值與對照組相比,組間比較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由此證實,慢阻肺患者在接受臨床護理的過程中,將自我效能護理干預應用于其中,可使患者接受常規健康教育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其自我效能水平,更好地克服呼吸困難的問題[9]。
總的來說,自我效能護理干預在慢阻肺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突出,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