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基礎設施建設為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并顯著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如今,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澎湃發展,傳統基礎設施難以滿足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則讓新一代基礎設施嶄露頭角,新基建由此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就多次指出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再次強調:“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又再次明確了今年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其中一“新”即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預見,新基建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表示,“兩新一重”建設體現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以民生為導向的要求。其中,加強新基建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
對于中央高層的密集部署,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長賈晉京認為,“新基建一直以來就是中國經濟升級發展的方向,此番部署是更加明確發展重點,具有引領作用。”而經過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云辦公”“云課堂”等以科技創新驅動、智能化、信息化為特點的新基建設施作用更加凸顯。消費者對新基建的需求比以往更為強勁,這為新基建建設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提供了契機。新基建不僅有利于對沖疫情造成的不利影響,更能尋找到新的增長點,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
在中國民生研究院院長黃劍輝看來,推進新基建建設有助于提高中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參與國際競爭,可以為穩經濟、穩增長助力。從長遠看可以激發更多新需求、創造更多新業態,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黃劍輝認為,“通過新基建來提升供給質量以匹配居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將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良好基礎。”
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范圍。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其涉及的產業領域主要包括七個板塊,即5G基站、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壓、新能源充電樁、城際高鐵和軌道交通,以及工業互聯網。國家發改委還特別指出,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將持續跟蹤研究。
對此,賈晉京認為,新基建的顯著特點可以用時下的網絡流行語來概括,那就是“出圈”。“新基建可以讓各行業打破邊界,以更加智能化的方式聯系在一起,實現融合發展。從而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快速發展,降低產業轉型升級的門檻。”
以5G為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5G產業經濟貢獻》認為,5G將成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技術。預計在2020年至2025年期間,中國5G商用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達10.6萬億元人民幣,將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隨著5G網絡建設提速,幾乎各行各業都會與5G擦出創新火花。
位于上海虹口區北外灘區域的5G全球創新港,承載著5G應用的孵化和研發任務。未來感十足的十大5G應用場景和互動設計,可以一站式體驗5G加持的未來生活。5G救護車、上海洋山深水港5G智能重卡運營場景……有硬核工業應用,也有文體娛樂創新,還有5G應用在城管、垃圾分類、工地建設、安防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在這里,能深切體會到5G正逐漸滲透到城市生活各個角落。
黃劍輝強調,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背景下,新基建既符合穩增長的要求,也是踐行新發展理念。它不是簡單的大水漫灌,而是通過新型基礎建設促進新經濟的發展和數字經濟發展。這也意味著新基建需要有新機制來使之發揮更大作用。
5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公布,對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方向、任務和舉措進行系統設計,為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提供行動指南。
黃劍輝認為,建設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的決定性作用。該意見要求政府更加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以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
“民營中小企業在生產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等方面面臨的障礙和壁壘有望進一步破除,在參與國家重點建設領域方面擁有更加平等的商業機會和政策支持。這將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到新型基礎設施的投資領域。”黃劍輝說。
在市場方面,新基建已經開始受到熱捧。據不完全統計,根據中國31個省區市發布的2020年重大項目投資計劃表,目前已有超25個省區市提及新基建,總投資規模達萬億量級。
在賈晉京看來,新基建建設重點在于能否符合行業標準化,這是高科技產業落地的關鍵。以能夠體現“基建+科技”內涵的數據中心為例,其建設的重點不在于機房多大、服務器多少的硬件建設,而是在于軟件設施如何提升對實時性要求較高應用的支撐,并通過智能化管理提升能效,使數據中心與能源、水電、醫院等基礎設施多站合一,通過融合提升多種基礎設施的整體效率。
在北京,由中創科技e充網承接建設并運營的“北京市公用充電設施數據信息服務平臺”,采用大數據手段對數據深度采集、計算和分析,幫助政府和個人用戶更好地了解城市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情況,實現由原本單一的充電設備進化為智慧終端,從而服務城市、服務個人。
據公司負責人介紹,車主使用該平臺充電,不用再為“一車多卡多App”的充電難題困擾。該示范站涵蓋了多家不同運營商的充電設施,均可以用“e充網”App啟動充電并支付,展示了北京市充電設施“互聯互通”的成果。而隨著平臺展開全面升級,將為充電樁企業提供從建站選址、補貼申請、日常運營、安全維護等多方面幫助。
而縱觀新基建所囊括的幾大新興技術領域中,除了5G大多由國企投資外,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興賽道早已擠滿民營企業的身影。5月8日,廣州舉辦首批數字新基建重大項目簽約及揭牌活動,總投資額1800億元,73個項目涵蓋5G、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智能充電樁等數字新基建重點項目。華為、百度、京東、騰訊、阿里等國內知名民企積極參與其中。
顯然,新基建給民營企業帶來了發展新機遇。黃劍輝認為,新基建的建設和發展的核心在于技術創新,這方面很多民營企業已經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民營企業可以說大有可為。“民營企業要結合自身的行業優勢,確定細分領域,找準數字化智能化發力點。”黃劍輝說,“新基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進。”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6年多來,中國與相關國家在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下,持續深化務實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取得了顯著成效。如今,隨著國內新基建的蓬勃發展,“一帶一路”建設有望進一步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
賈晉京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仍有不少國家處于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價值洼地,其數字化發展程度和相關基礎設施還存在廣闊的提升空間。而如今,新基建有望給這些地區帶來跨越式發展的機會,新基建發展也必然會成為未來“一帶一路”倡議發展中最為亮眼的增長點之一。
以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的中國電商行業為例,疫情期間,中國許多貧困地區,依靠互聯網電子商務服務的下沉式發展,直接融入到主流市場,使得山貨可以直接進入大城市的超市。“這就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脫貧提供了參考。一些還處于農牧經濟的‘一帶一路國家可以搭上新基建建設的紅利發展現代服務業,只要能夠融入全球市場,它就能夠成為全球市場當中的一個環節,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賈晉京說。
盡管中國新基建正處于發展的初始階段,但在某些領域,新基建已經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近年來,風云氣象衛星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力正在不斷躥升。僅在最近一年內,風云氣象衛星已經對印度洋氣旋風暴、斯里蘭卡洪澇、印度尼西亞火情等作出了及時監測,為相關國家防災減災提供了氣象技術支持。
5月27日,在中國氣象局召開的風云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推進會上,中國氣象局表示,目前使用風云氣象衛星數據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已增至108個,包括7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靠的氣象衛星服務成為支撐和保障“一帶一路”建設順利推進的重要保證。
據了解,在“一帶一路”氣象服務網站上,除了提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主要城市天氣預報之外,還包括衛星紅外云圖、水汽云圖和可見光云圖等風云衛星云圖產品。
與之前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放風云氣象衛星數據不同的是,這次中國向“一帶一路”國家直接提供了利用分析處理數據而產生的,可以直觀顯示天氣信息的成熟氣象服務產品。
這正是老撾、緬甸等氣象技術比較落后的國家迫切需要的。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風云四號衛星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陳曉杰表示,“這既降低了對方使用門檻,也能擴大風云氣象衛星的國際影響力,更好地造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黃劍輝認為,“這表明新基建將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升級帶來跨越式發展的新機遇。這種發展將不同以往的“彎道超車”,而是基于5G、數字化、智能制造等技術的‘云中飛躍,空中漫步。”
6月18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主持“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級別視頻會議中強調,中方愿優先加強與“一帶一路”合作伙伴的溝通協調,愿與國際伙伴并肩努力,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復蘇之路、增長之路,開辟“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更加光明的未來。
“面向未來,新基建將賦予‘一帶一路建設新的內涵,并拓寬新的領域。新基建將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又一個著力點。”黃劍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