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文
2020年6月,八一路1號,湛藍的天空下,初夏的陽光灑向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從教學樓漫步到生態公園,遠處走廊的廊頂,灰瓦紅柱,從遠處看更加絢麗,迎面而來的清風,載著萬物生長的氣息。
路上,看到受疫情影響終于返校的學員們,真有點久別重逢的味道。看到他們,仿佛就能感到輕舞飛揚的青春生命。大學之大,讓我們和許多大師相遇,與同行相遇,與年輕的學子相遇,更與自己相遇,在這里上下求索、閱讀思考、體悟踐行。
回首這幾個月的往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了許多人的計劃和安排,讓人們不得不另有安排,也生發出許多感慨與想法。
3月,本該是學員返校的日期,然而校園里一片靜寂,公園的湖水清亮如鏡,訓練場的器材佇立無語,小巧的丁丁花開著淡藍的花,隨處散落在草叢之中。北方的初春,樹木多是光禿零落,樹葉不斷新生而翠綠。然而,并非所有的地方都這樣。想起在課堂上,問同學們,溫庭筠的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許多同學都會選擇秋天,因為詩中既有霜,還有落葉。其實在這里,詩人所描寫的是商山初春的景致。有時,我們會只局限于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之中,殊不知,遠方還會有不一樣的風景。而老師,就是帶著學生一起去看遠方別樣景致的人。
4月,一個傍晚,路過一棟建筑年代較早的教學樓,看到爬山虎已鋪滿整個建筑的身上,并發出新綠,如同歲月的曲折和蜿蜒,穿過歷史的長河和煙云,不斷地走向遠方。
疫情防控期間,重讀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再次被觸動。當戴蒙德在新幾內亞做田野調查時,一位黑人的問題深深引起了他的反思和研究:為什么白人能夠生產大量的貨物,而黑人卻不行。他從這個問題出發,試圖來回答,為什么世界上不同文明的發展程度,有如此大的差異。為什么歐亞大陸的文明比其他大陸有明顯的優勢。戴蒙德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他這本書的書名:槍炮、病菌和鋼鐵。當幾百人的西班牙探險者,面對幾萬人的印加帝國時,他們就是靠這些,毀滅了一個古老帝國。有人會說,他的觀點有點“地理決定論”,不過戴蒙德也說,地理因素是導致了各民族之間很大的差異,但并不能說地理因素決定了歷史的進程。的確,歷史的發展太復雜,我們唯有多元、多視角地去認識它。
人總是這樣,好了傷疤忘了疼,如果不是這次疫情發生,我們很容易淡忘病毒這個嚴重的外部威脅。許多的書里可能都涉及瘟疫對人類進程的影響,包括鼎鼎大名的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也死于西班牙大流感,但是我們就是忘記或者忽視了它們,讓它們溜走,我們就是沒有認真地反思過這個要素。我們在做各種事情,滿足我們各種欲望或者需要的時候,能不能停下腳步,認真思考、謹慎考慮一下,從而調整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和我們的生活節奏呢?
在疾病、疫情面前,人是如此弱小和脆弱,同樣又是多么偉大和堅強。我們經歷了痛苦、恐懼,感受到了無力、無助,同時也經歷了喜悅、慰藉,感受到了愛和人性的光輝。
4月4日,清明節,也是全民哀悼日。我們這個民族自古就有慎終追遠的傳統,也有著敬畏英雄的品德,在清明這樣一個哀思故人、寄托情感的日子,我們緬懷那些為了疫情犧牲奉獻的烈士,也懷念那些素不相識的逝去者,愿他們安息!
清平樂·戰疫
風云突變,疫情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病毒敵人再現。
白衣集結戰場,治病救人無畏。眾志成城一片,贏得新的勝利。
疫情防控期間,一幅網紅圖片,感動了許多人。照片中,一位醫生推著患病的老人看夕陽。這幅照片,外行人看也會發現比例不協調、光線不均勻,但讓我端詳許久,沉靜和感動其中。沒有人不希冀永久和健康,沒有人不渴望團聚和親情,但總有許多的無奈和心酸,會在我們的人生旅途出現。放大視角來看,同樣在人類歷史中出現。
如今,對于病毒的研究,還沒有最終的結果,這也許是一個永久的課題。
人和人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自我的關系,不就是我們所面對的所有問題嗎?許多的學科,哲學、歷史、藝術……都是在回答這些問題。如文學,早有學者就說文學是人學,文學的背后是人的情感、思想、表達。或者說文學的本質是通過內容和形式,來反映人的訴求。雅思貝爾斯提出軸心時代的說法,而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想、所涉及的問題,就是針對普天之下的大眾而言,并無特定人群,這也是為什么他們的思想可以流傳至今,仍然有著深刻的影響力。就拿孔子的思想來說,其實就是在反復提及和闡述人和人的關系這一核心命題。
同樣,我們現在為什么還要閱讀陶淵明、蘇東坡等人物,不是希望我們變成他們,而是從這些鮮活的個體生命中,汲取情感、思想、經驗、行為等人之所共需的價值,或說是意義,來溫潤我們的心靈,啟迪我們的思想,擴充我們的胸懷,讓我們更好地在現代社會棲息。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世界的祛魅”之后,我們越來越理性化,但與此同時也越來越功利化和單一化,我們需要不斷地找尋意義和價值,而回過頭去看看蘇軾他們,我們會從“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中找尋到這些。
走過訓練場旁的角落,想起作家馬原的一句話:“對本質的任何探求,比不上從頭頂輕輕飄落的一片樹葉,比不上墻角偷偷開放的一朵野花。”
2020年5月4日,又一個青年人的節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在這個不一樣的春夏里,每個人都經歷了一場關于病毒、關于生活、關于人生的思考和教育。教育就是成長。
眼下,又到了畢業季,許多學子即將踏上又一段旅途,去實現他們的航天夢想。大學每年都迎來送往,但人生沒有完成時,成長依然在繼續。
辦公樓的西側有一棵大楊樹,不知有多少年了,繁盛有力的枝丫上新綠蔥蘢,歷經風霜雪雨依然生機盎然,伴隨無數學子和老師歷經春秋,如今依然向著未來,散發著一種欣欣向榮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