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乎每個讀書人都念過,甚至背過,那就是陶淵明的不朽之作——《桃花源記》。
陶淵明寫作很干脆,用字簡練,一點兒也不啰唆。你看,他一開始,先來上一句——“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才11個字,已經把“人、地、事、時、物”交代了。
接著,“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我們就跟著這位漁人,沿著溪水劃船吧!想必他那天有點兒走神,居然迷路了。陶淵明必須強調“忘路之遠近”這句話,為什么?因為如果不是因為“迷路”而誤入桃花源,讀者后來難免要問:“漁人既然在溪上討生活,稱得上輕船熟路,怎么才出了桃花源就找不回去了呢?”
好,咱們繼續!“忽逢桃花林”,讓人眼睛一亮,接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初極狹,才通人”,山洞很狹窄,“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走出山洞,陶淵明用了個電影的廣角大遠景,只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接著加入人的動態跟聲音,“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鏡頭繼續往前推,看得更近、更清楚了。只見“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你想象那畫面,是不是由“中遠景”又成為“近景”,已經看得清衣著發飾了?而且再往前,看到臉上的表情“怡然自樂”。大家終于發現他這個外人了——“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你從哪兒來啊?大家問,漁人就老實說了。
但是這漁人很不夠意思。他“既出,得其船”,就沿原來的路,處處做記號,而且“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奇怪的是“尋向所志”,尋找原先做的記號,“遂迷,不復得路”,居然找不到了。
這陶淵明還像拍劇情片似的,在結尾留一手,說:“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很興奮地計劃去,可惜“未果,尋病終”。還沒成行,劉子驥就病死了。果然“后遂無問津者”。真是千里煙波、山重水復,不知道那“桃源仙鄉”藏在何處,留給后人無窮的想象空間。
你說,陶淵明是不是寫出了一個古老中國的“哈利·波特”?哈利·波特能由車站的柱子進入魔法世界,武陵漁人搞不好也是通過山洞的時光隧道進入桃花源。
當你跟我背完這桃花源的故事,用拍電影的方式去想,這篇文章是不是也變得很好背了?
如果你能這樣背《桃花源記》,我相信,50年后,你跟我一樣,還能倒背如流。
意林名家勵志臻選——劉墉
劉墉創作45年,集生命智慧大成之書,臻選劉墉生平眾多暢銷書精華智慧的醍醐灌頂之書。
人生最好的狀態,不過“從容”二字,身心從容,方論成敗得失。生命從容,才是最大的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