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個教育事業到經濟社會發展中, 學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近20年來,山區農村學前教育發展迅速,鄉鎮舉辦了中心幼兒園,村級小學、教學點附設了幼兒園、幼兒班。《幼兒園教育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國務院在2018年11月7日發布的《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提高幼兒園的保教質量,尊重個體差異,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鼓勵支持幼兒通過親近自然、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等方式進行學習探索,促進幼兒快樂、健康成長。但是,就目前的情況看,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家長不愿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幼兒園和教師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加之義務教育的統考評比、排名,導致不少幼兒園對幼兒的“小學化”教育現象依然嚴重。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對初入學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以及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將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后果是要付出代價的。因而,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不能置之不理,必須規范辦園行為,做好幼小銜接,下定決心,糾正“小學化”傾向。
一、做好正面引導,轉變家長觀念。
幼兒園(班),通過召開家長會、實行家長開放日、開展親子游戲等一系列的活動來宣傳科學的幼兒教育,引領家長更新觀念、幫助家長真正理解和形成“以幼兒發展為本、終生教育和科學的幼兒教育”新思想,促進家長成為預防和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主體,指導家長加強學習育兒知識,與家長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定期用多種形式向家長反饋幼兒發展情況和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內容,定期進行家長問卷調查,了解家長意見、采納合理建議并及時解決問題。同時,一定要讓家長明白幼兒園教育的內容是全面的,國家規定的,是科學的,幼兒的學習的效果評價,如健康心理,愉快情緒,合作精神,動手能力,語言表達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績(分數)衡量的。家長的觀念轉變了,我們的壓力也就小了。
二、遵循幼教規律,規范辦園行為
(一)制定保教工作計劃,組織幼兒一日生活的安排,必須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做到合理、科學、切實可行。要保證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必須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靈活運用多種形式組織集體、小組和個別活動,科學鍛煉幼兒強健的體魄,激發學習興趣與探究欲望,培養積極的交往與合作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所有的幼兒園(班)都不得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不得舉辦興趣班、特長班和實驗班, 不得提前進行各種學習和強化訓練活動,不得布置家庭作業,徹底扭轉錯誤的教育方向,糾正“小學化”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
(二)要創設適宜幼兒發展的良好條件。圖書、玩具均按照國家規定要求配置;大型玩具定期更換;堅持每日安全檢查。按照要求,結合實際,合理、科學設置多種區域活動空間,玩具、游戲材料和幼兒讀物的配備,能夠滿足幼兒自主游戲和學習探索提供條件。幼兒園(班)教師不得要求或暗示家長統一購買各種有關幼兒教材、讀物和教輔材料。按照國家政策招生,班額要嚴格控制。爭取教育主管部門配備充實的師資力量。
(三)實行園務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幼兒園制定的發展規劃、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教育教學改革方案、課程設置、教育教學工作情況等內容都應公開,主動接受教育主管部門的督導、評估,不斷改進工作,規范管理。
三、立足實際,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和小學應密切聯系,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按照這個要求,幼兒園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明確任務目標,開展學習培訓。
首先,主管教學的領導在寒暑假應做好培訓規劃,制定培訓方案,開學時,立即對教師進行培訓指導, 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幼兒園工作規程》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引導教師更深入了解幼兒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目標、教育原則,保證幼兒教育的正確方向。為進一步拓展教師的視野,擴大知識面,請幼教專家來園開展幼兒心理衛生知識和幼教理論的業務講座,還可以派教師外出進修學習。除理論知識外,還應組織教師實地參觀,到附近的小學,重點與一年級的任課老師開展座談交流,了解一年級的學習生活和他們的教育教學情況,征求他們對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建議和要求。在此基礎上,集思廣益,制定好保教工作計劃,特別是大班的一日常規及教學內容。第二,要增加幼兒對學校的感性認識。在適當的時候,教師可安排幼兒參觀附近的小學,并參與升旗、入隊儀式,讓幼兒提前熟悉學校的環境,初步了解學校的生活,與一年級的哥哥、姐姐進行交流、玩游戲。通過幼小互動,有目的地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使他們樂于接受一些入學準備和訓練。
(二)教師要重視幼兒習慣養成教育,培養各方面能力。
(1)著力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善于利用本園的圖書資源,挖掘有關有意注意培養的兒歌、故事,還要結合實際,創編一些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的兒童歌謠、兒童故事,在大班開展每天讀書半小時活動,如詩歌朗誦、童話表演、爭當故事大王等, 充分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2)開展自我服務性勞動。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引導幼兒整理圖書、玩具、床鋪,洗洗自己的手絹、擦桌椅, 輪流當值日生,以及進行小種植活動等,逐步增強幼兒愛清潔、愛勞動,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意識。
(3)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教師首先要教給幼兒怎樣與同伴交談,交談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如,怎樣打招呼,怎樣傾聽別人的談話;其次,要引導幼兒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的長處,不能總看別人的缺點,或是拿別人的缺點來取笑別人,像取綽號,是不道德的;第三,要了解同伴的愛好和興趣,與同伴和睦相處。例如: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教師可以教幼兒想做什么游戲要一起商量,積極地提出自己的建議,更要尊重別人的意見,切記不能霸道;還要教育幼兒不能自私,有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共同分享。
(4)培養孩子正確面對挫折,戰勝挫折的能力。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態度常常是不穩定的,容易受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在碰到困難和失敗時,他們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失敗,表現出畏縮、退卻、逃避等消極行為。這時,教師要告訴孩子:“不要怕,你努力做就能做好的。”“失敗并不可怕,你要勇敢,想想辦法。”“從這次失敗中找找原因,爭取下次做得更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看看下次怎么做。”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嘗試。
(5)培養孩子規則意識,提高團結協作能力。作為幼兒園教師,要重視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要從小提高幼兒執行規則的能力,如在幼兒進園后,要告知幼兒以及幼兒父母,幼兒園規定:每天上課時間是8:30,遲到了要接受懲罰。通過這一規則,來提高幼兒執行規則的能力,促使幼兒每天準時到園。在組織集體活動時, 應要求每個幼兒必須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不得擾亂集體的秩序,讓孩子從小知道,生活在一個集體里,就必須服從一定的約束,這個約束是不能違反的。例如:站隊時不得擁擠;不得大聲喧嘩,保持安靜;整理玩具時要擺整齊; 別人的玩具不能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要教育幼兒講團結,相互合作。這方面,教師可組織一些競賽游戲,如:賽龍舟就能充分體現多人合作、團隊意識帶給孩子的快樂。
總之,我們要進一步認清幼兒園“小學化”的弊端和危害,統一思想,明確要求,加強管理,依法治教,徹底糾正和遏止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問題。
作者簡介:杜功奎(1961.12),男,漢族,籍貫:陜西省寧陜縣,大專,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