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慧文
摘 要:全球化的歷史格局下,我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挑戰。在歷史交匯點,中華民族一往無前眾志成城的魄力與勇氣,再次深刻展現了愛國主義思想凝聚信心、引領方向的現實意義。大學生群體是祖國繁榮昌盛的希望,全面把握全球化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特點、新挑戰,并與時俱進改進愛國主義教育路徑具有重要現實價值。
關鍵詞:全球化;愛國主義教育;路徑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系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斗。”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使命,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取得了新的成就,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一、全球化時代我國愛國主義教育呈現出的新特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各國間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往來的日益密切,國家意識形態逐漸凸顯,愛國主義教育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
(一)高校教育理論體系完善,積極引導實踐。高校在設置傳統思想政治必修課的基礎之上,不斷擴展教育體系、豐富教育內容,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展開專題學習,深刻闡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的精神實質。結合黨的發展歷程、時下社會熱點,引發學生共鳴,生動形象地展現共產黨領導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讓學生切身認識到黨和國家與人民命運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并指導學生社團等組織開展愛國主義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愛國主義內涵與外延的認識感悟。
(二)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深厚,民族自信心昂揚。改革開放四十余年我國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發展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五位一體統籌發展布局也不斷提振著國民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互聯網快速更新著世界各國各地的時事要聞,相較于一些地區和國家的戰亂暴動,和平一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了平發展道路所帶來的安全感與幸福感,這種民族自豪也鼓舞著青年學生不斷維護國家發展道路與制度,參政議政的熱情日漸增強,對于損害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的行為能夠堅決抵制,愛國行為也趨于文明和理性,具備了愛國主義教育的自覺。
(三)部分教育效果難以實現,方法手段有待商榷。現階段思政課堂仍然是高校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教育方法依然有賴于老師的單向灌輸,缺乏有效的雙向互動,學生對于課程重視程度不足,難以真正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愛國主義話語體系更新速度較慢,與當代大學生存在一定距離,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理論學習難以入腦入心;愛國主義實踐教育多依托學生會等學生組織在特定節點舉辦紀念活動,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在活動當下能產生一定反響,但教育效果難以延續。
二、全球化時代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沖擊和挑戰
(一)復雜的國際環境震蕩著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觀念。今年是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同時也經受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國內外形勢風云變幻的多重沖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不斷制造國際爭端與貿易摩擦,干涉我國內政、放大香港問題,妄圖動搖我國良好的發展態勢,制造西方國家的繁榮表象,讓青年學生對我國的制度、道路產生懷疑,在急劇的變革中動搖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與報國之志,制造信仰危機,不斷爭奪青年知識分子群體,
(二)意識形態的強勢滲透改變著高校學生的價值取向。資本主義國家一直孜孜不倦進行著意識形態入侵,通過文化作品塑造其“救世主”形象,鼓吹販賣其虛假的“民主、自由”價值觀念,并善于在一些敏感問題上對我國進行無端指責,高校學生處于三觀最終定型的關鍵時期,往往缺乏理性的價值判斷,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愛國情感舉不義之行。而網絡互通時代,發達國家制造輿論,為其意識形態滲透不斷造勢;同時一些金錢至上的奢靡享樂之風也席卷而來,助長青年學生的攀比虛榮心,瓦解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勤儉節約的美好品質,動搖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根基。
(三)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方法更迭跟不上時代發展。傳統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在知識傳授的系統化、標準化方面具備一定優勢,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書本知識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無法及時反映當下的新形勢與新變化;教育手段簡單生硬,只注重認知目標,單一的灌輸式教學與生活學習實踐并未真正結合,效果不佳。
三、全球化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創新
愛國主義教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與時俱進,牢牢把握時代脈搏,以更好地應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局面帶來的新挑戰。
(一)著力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教學內容應與時代發展相適應,教材的選編、教師的講授都應求實求新,適應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需要,不斷更新變革,加強對重大會議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學習,以點帶面層層深入,讓青年學子深入領會愛國與愛黨是統一的,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時效性與針對性。還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中華文化五千年的傳承與積淀,涵養了優秀的民族精神,在今天更應當倡導學生讀史明智,提升文化自信。另外也要有兼收并蓄的開放胸襟,處理好對外開放與理性愛國的關系,善于學習外國文化中的有利部分,推動愛國主義向著更加包容寬廣的方向邁進。
(二)不斷變革愛國主義教育方式。長久以來的單向灌輸的教育方式可能適得其反,應加緊探索愛國主義教育方式的變革,擴寬學生學習渠道,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開發便于學生隨時學習的線上、線下課程,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理論學習。依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學生在參觀走訪中加深理解體悟。同時要將愛國主義教育從課堂引到實踐中,通過“愛心四進”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在為社會服務中感受愛國主義的現實意義。依托校園文化的有利資源,舉辦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主題演講比賽、展演等活動,提升青年學子自我教育的能力與熱情,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由被動接收轉向主動探索。另外應當加強愛國主義模范的宣傳,這些榜樣不僅限于歷史上、新聞中大家所熟識的愛國志士,更應該有大家身邊的先進分子,在今年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不少青年學子在社區一線當起了志愿者,不懼風險為人民服務,這就是愛國主義在當下最生動的體現,這些事跡具備了鮮明的時代印記和教育意義。
(三)更新愛國主義教育話語體系。傳統愛國主義教育話語的“解釋容量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多樣性思潮的話語表達”,愛國主義話語要想準確、生動、對當代青年有吸引力,必須更改內在邏輯、擴充內容含量;分析當下很火的直播產業,能夠帶動大批粉絲流量,他們的話語體系符合了年輕人接收訊息的習慣,思政教育不妨借鑒其中有利部分,把距離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的理論知識,轉化為青年人熟悉的話術,更好地服務于講授內容,這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可以大膽嘗試包裝知識明星,打造愛國主義教育的網紅課。開展講座、巡講、沙龍等,利用好學生的向師性,在校園里引領崇尚知識的風潮,讓愛國主義教育成為人才培養的精神紐帶。
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永恒課題,特別是在全球發展局勢日新月異的當下,我們更應該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熟悉學生成長環境特點,加快更新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大力擴展愛國主義教育渠道、善于更新愛國主義教育話語體系,在人才意識形態爭奪中占據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習的中國夢提供更多的精神力量與支持。
參考文獻
[1] 李瓊.新形勢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 4) : 143-147.
[2] 王娟,楊少波.社會思潮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社科縱橫,2009(02):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