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國

難,是今年各行各業最大的感受。但正所謂“危中有機”,困難時期對于很多有識之士來說,卻往往是彎道超車最好的機會。
一家有著400年歷史的老字號,傳承至今,其中歷經的磨難也絕不在少數。但其能夠屹立百年而不倒的原因,正在于執著的信念和強大的品牌力量。
十竹齋,創始于明朝萬歷年間,迄今400余年。2020年,這家老字號從其發源地——南京,來到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這一發展,合乎意料,順乎形勢。在十竹齋拍賣(北京)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十竹齋藝術集團副總經理方政看來,十竹齋藝術集團的發展目標與習總書記提出的“文化強國、文化自信”發展戰略和國家政策的發展方向是高度契合的,這樣就更加快了十竹齋進軍北京的步伐。
今年10月,十竹齋拍賣(北京)有限公司將推出首場拍賣會。對于開辟新戰場的他們來說,會拿出什么樣的拍品呈獻給藏家?突發的疫情是否讓征集工作變得棘手?他們又將以何種面貌在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林立的北京獨樹一幟?
“雖說萬事開頭難,但我相信只要做到以誠待人,一定會贏得客戶的尊重”,方政一語中的。而“誠信”又恰恰是讓老字號百年“不老”的準則。那么,作為藝術品拍賣界的一支新軍,十竹齋拍賣(北京)將如何延續這一精髓呢?

清 金農《清風竹圖》

金農《清風竹圖》畫盒
據介紹,十竹齋拍賣(北京)首拍將主推四大板塊,分別是中國書畫、古籍善本、瓷器雜項及佛教藝術。其中,中國書畫板塊可謂精品云集,尤其是“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專場,聚集了多達十余件稀有的《圖目》著錄出版作品,實屬難得。
1983年,中宣部批準文化部,組織全國頂級權威專家——謝稚柳、啟功、徐邦達、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等人組成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在全國范圍進行公私藏畫鑒定,并編成《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以下簡稱《圖目》)。關于它的價值及重要性,著名文物專家王世襄在推薦《圖目》申請國家圖書獎的建議書中寫道:“有了這部《圖目》等于建造了一座蘊蓄浩瀚的寶庫……書畫上的款識、題跋、印章全收入,更是過去著錄書無法做到的。其中還不知道蘊藏著多少珍貴文史資料,可供我們發掘、探索、分析、研究。”
眾所周知,《圖目》中的絕大部分書畫作品都收藏于國有博物館,只有少部分在民間流通。對于藏家而言,能收藏一件《圖目》中著錄的作品,乃是收藏生涯的最終夢想。難得的是,在即將舉行的首拍中,十竹齋拍賣(北京)將一次性呈獻約15件拍品,為首拍提振信心,也顯示十竹齋拍賣(北京)過硬的實力。
“這個專場就是以《圖目》為參考的,征集到的每一件拍品,我們都與《圖目》中的信息進行了認真比對,力爭做到爭議最少、保證品質。”方政向《中國收藏》雜志記者介紹道。同時他還透露,因為《圖目》中能夠流通的作品十分有限,所以這個專場能否延續下去也是一個問題,畢竟所呈獻的作品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除了“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專場,還有不少重量級書畫作品將亮相首拍。比如清代金農作于1750年的《清風竹圖》,曾著錄于《徐邦達年譜》《冬心題畫記》《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等重要文獻,并從上世紀60年代起在海內外有十余次出版經歷,殊為難得。
明代唐寅的《臨流試琴圖》上,除有唐寅自題詩外,還有文徵明、吳寬、彭年題記,并在《文徵明集》《虛齋名畫錄》《唐寅書畫資料匯編》中均有記載;清代“四王”之一王翚的《太華仙觀圖》為畫家晚年佳作,曾為梅景書屋珍藏,鈐有吳湖帆、潘淑靜珍藏印,著錄于上海博物館藏吳湖帆藏畫稿本。
從對這些拍品的梳理上來看,十竹齋拍賣(北京)對其創作背景、流傳過程以及學術含量的用心挖掘一目了然。“面對征集來的每一件作品,拍賣公司都需要對其學術價值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最大程度地對藏家負責。‘學術引領市場是一句名言,更是拍賣行應該恪守的真理,我們會堅持這樣做。”方政如是說。

明 唐寅《臨流試琴圖》水墨 紙本50厘米×27厘米十竹齋拍賣(北京)首拍拍品
誠信,還體現在一家企業的自律與規范。就像方政在采訪中反復強調的,“我們要做一家干凈的拍賣行”。
近些年,藝術品拍賣市場魚龍混雜,一是從業人員自律性和誠信度差,二是作偽手段與時俱進,三是缺少真正公允且有資質的鑒定機構。這一系列現象嚴重擾亂了市場發展。尤其在當下,不少新藏家介入市場,他們最大的顧慮是不知道藝術品的真偽、不確定藝術品的價值。想要成為永葆活力的拍賣行,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才是硬道理。
“我們希望給藏家提供一個干凈的交易環境,促使藝術品拍賣行業良性發展。中國一直以來都不缺藝術品交易機構,但稀缺的是非常專業、干凈的人來做這個行業。”方政表示。
如何做到“干凈”?首當其沖是從公司團隊入手。方政認為,在拍賣行工作確實會遇到很多誘惑,“從本質上說,拍賣行是一個中介服務機構,它負責將優秀作品呈現出來,讓藏家滿意而歸。如果這里面牽扯過多的利益,那么對于藝術行業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所以,我要求自己和團隊在征集、預展、拍賣等各個環節,都要做到干干凈凈。”
“干凈”的理念貫穿十竹齋拍賣(北京)的每個人心中。正是對這樣一份理念的執著與堅持,讓他們在疫情發生后反而變得更加“生龍活虎”。他們推出多場網拍,傳統與潮流主題吸引更多新藏家出手埋單;他們奔赴多地征集,時間正好撞上了北京疫情最嚴重之時,但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少首拍重要拍品被收入麾下。事實證明,只要團隊是干凈的,就能夠抵御任何風險。
“拍賣發展至今,拍賣人最應該考慮的是自律和規范,這是行業發展的基石。至于疫情,只是外在因素。我們既然改變不了現實,就只能改變自己,不斷提升專業能力和職業操守。”方政說道。

清 王翚《太華仙觀圖》 1713年 設色紙本畫心133.5厘米×60厘米; 題跋133厘米×7厘米×2十竹齋拍賣(北京)首拍拍品
對于老字號而言,誠信是準則,傳播文化是責任,干凈則是信念和目標。對于十竹齋拍賣(北京)來說,推廣傳統文化是自己的一份擔當。
方政告訴《中國收藏》雜志記者:“ 在傳統觀念里,大家都覺得拍賣公司只是在做藝術品交易,其實在當下,拍賣公司更應該成為一個傳播美、解讀傳統文化,讓更多人享受到藝術之美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其實,十竹齋進駐北京只是其文化布局的第一步,接下來還將有更多動作值得期待。據方政介紹,十竹齋廈門藝術中心也將于今年9月正式亮相,而全國其他區域的十竹齋藝術中心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除了空間上布局全國,其自身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目前十竹齋拍賣(北京)除拍賣業務外,也在圍繞藝術產業開展更多深化的優質服務。比如正在著力搭建的藝術品大數據體系,未來可以快速、精準地解決藏品流轉及真偽的問題。而與拍賣戰略相匹配,十竹齋(北京)藝術中心也被打造成一個集辦公、展覽、沙龍、私洽、教育等為一體的綜合空間。”方政介紹道。

蓮池大師、弘一《世夢》 紙本 51.5厘米×14.5厘米×4十竹齋拍賣(北京)首拍拍品
前不久,兩冊在法國以812.8萬歐元成交的《永樂大典》被一位來自中國的藏家收入囊中。這對方政觸動很大,在價格之外,更讓他感動的是,拍賣對于傳統文化價值回歸所做的貢獻。在方政看來,《永樂大典》不是一件可以量化的藝術品,而是凝聚了情感、文化、傳承的綜合價值。商業和學術并不矛盾,它們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正是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強大的魅力以及背后所蘊含的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方政認為,拍賣行有責任和義務去推廣、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他對本次十竹齋拍賣(北京)首拍充滿了信心。“以一顆干凈的心積極地去做事,我想,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