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方度
【摘要】本文從信息采集、內容集成、信息分發三個視角分析5G技術給傳媒業帶來的革新。在此基礎上,闡釋5G技術將提升媒體人創作深度,增強新聞受眾現場感和參與感,也將帶來新聞鴻溝加劇、虛擬與現實界限模糊、人的主導作用被弱化、信任與隱私問題突出等弊端。本文提出,傳媒業應該堅持以滿足受眾需求為核心,持續提升新聞品質,加快5G技術環境下的建章立制,不斷加強對新聞內容的監督,以“內容+技術”為切入點構建國際化的中國傳播話語體系,在全球傳播中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關鍵詞】5G 人工智能 變革 媒體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的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①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四全”媒體,指出了5G應用背景下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方位。同年6月6日,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5G的正式商用在給傳媒業帶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挑戰。5G技術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引擎。5G技術以其高速率、低延時、大連接的特性,成為推動新時代傳媒業轉型升級的著力點,影響著新聞媒體人及公眾的生活,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
一、5G技術給傳媒業帶來的改變
5G即第五代通信技術,隨著該技術商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5G技術終于走進現實生活。中國通信研究院發布的《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顯示,5G將提供至少10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級的傳輸時延和千億級的連接能力②,并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三個特點。5G被認為是未來網絡的基礎設施,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③新的信息技術將會創造新的傳播方式與傳播環境,也勢必將在生產模式、業態格局與邊界領域給傳媒業帶來巨大的變革。因此,國內外主流媒體紛紛開始提前布局,希冀能夠保持自身在本行業中的競爭力。2019年11月20日,我國首個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5G新媒體平臺正式上線,這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基于“5G+4K/8K+AI”等新技術全新打造的綜合性視聽新媒體旗艦。可以想象,當5G將世界互聯為一個場景之時,人類社會也將進入萬物皆媒的網絡連接世界,傳媒業也將在信息采集、內容集成、信息分發三方面出現巨大變革。
第一,采集速度將更加迅速,信息數量也將更加豐富、全面。在萬物皆媒的時代,海量數據將助力傳媒業向數據化、智能化轉型。一方面,5G網絡基礎設施建成后,每平方公里100萬臺設備將會被編織成連接緊密的泛在網格局,物聯網與傳感器技術(包括智能家居設備、智能聯網汽車等)都將會加入傳播網絡中,其所產生的數據將幫助人類突破自身認知和感官的局限,從更多空間及角度來獲取與解讀信息。對于人工獲取信息而言,這類信息源在感知的廣度、深度和準確度方面都有顯著的優勢。④另一方面,覆蓋廣泛的物聯網、多樣化的傳感器和智能化設備將為海量數據的采集、傳輸提供更為便捷的實現途徑,數據采集的體量也將呈幾何級數增長。這樣,5G環境下物聯網的發展和人工智能算法技術相結合,將使傳感器新聞的應用產生質的飛躍。媒體可以通過物聯網實時獲取、使用來自傳感器的信息數據,從海量數據中挖掘新的視角和線索來構建新聞報道。
第二,“現場云”將助力高清視頻直播,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新聞產品將成為主流。在5G大帶寬、高速率的技術優勢助推下,實時、高清、多路信號直播,可以使不在現場的觀眾親身體驗近似于現場獲取信息的感受。因此,比短視頻內容更豐富的中、長視頻,特別是具有實時傳播優勢的高清視頻直播或將迎來快速增長期。在2020年初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央視頻”客戶端推出的以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建設為主題的“慢直播”脫穎而出,短時間內觀看人次過億,成為主流媒體報道中參與度和討論度最高的新聞類產品之一。5G所帶來的高清視頻傳播的突起,勢必會使社會表達的核心語言、關鍵性的交流都被視頻所取代。⑤4G時代出現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受制于網絡數據處理能力和穿戴設備價格等因素,生產的信息產品使用戶無法獲得理想的體驗。而5G的網速恰好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的網絡敏感特性相適配,做到虛擬場景和新聞現實的完美融合。因此,這種現場感與實時性,再加上實時視頻流與新聞信息多角度數據采集相結合,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新聞現場的表現能力,給大眾帶來真實的“浸入感”。
第三,智能終端將推動新聞產品的場景化傳播,沉浸式、交互式體驗將變革用戶的傳統體驗感受。在5G技術支持下的人工智能設備,將通過構建的物聯網突破4G環境中以場景為單位的信息分發瓶頸,實現信息傳播向深度發展。以家庭場景為例,電視媒體可以在高速信息處理速度和云平臺大數據的支持下,通過物聯網提供更多形式的服務內容,如全景視頻、虛擬現實體驗、超高清視頻、電話會議等。此時,傳媒平臺也將不再是一個以傳播新聞、新知信息和提供娛樂為主的小媒體平臺,而將會發展成為集信息、教育、娛樂、購物、醫療和交通等圍繞人類各種生活與工作需求的大信息交換平臺。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媒體只需要了解不同場景的需求,發掘適合不同場景的應用程序,借此向用戶提供精準、適合的內容。
二、5G技術對媒體從業者及公眾媒介體驗的影響
5G技術將直接催生傳媒業的變革,也將對媒體從業者產生很大的影響。首先,對媒體從業者而言,5G技術將使其有更多閑暇時間創作具有深度的新聞作品。可以預見,隨著5G技術逐漸被廣泛應用在傳媒業,必將解放和發展傳媒業的生產力,提升新聞制作和傳播效率,豐富新聞產品種類和傳播樣態。媒體從業者可以擁有更多閑暇時間創作具有深遠意義的新聞產品,同時也有更多的時間對5G+人工智能技術所創作的新聞產品進行監督,并不斷豐富與創新5G+人工智能技術在傳媒業的應用。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可以激發我們的思考,判斷什么類型的工作才是我們真正想做的,以及如何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與機器建立起新的合作關系。⑥
其次,用戶不再是被動接受新聞信息的局外人,而能夠通過5G技術獲取現場感。5G技術使新聞事件的細節被記錄得越來越豐富,甚至被復原或重現,用戶通過沉浸式體驗可以成為現場目擊者并重新塑造新聞的傳播和表現形式。例如: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基于5G網絡的虛擬現實直播成為各主流媒體重要的輔助報道手段。這類虛擬現實新聞不再是對事件的簡單陳述,而是呈現出360度全景還原的虛擬場景,試圖讓用戶置身于新聞現場并參與報道。從這個意義上來講,5G技術將使新聞制作方與用戶的聯系密切起來,從而使新聞報道具有更強的權威性及公正性。
最后,定制新聞體驗等將促進個人更加便捷地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5G傳輸技術的出現將重新定義定制化新聞這個概念。受限于技術手段及數據采集的局限性,目前媒體所提供的大多數個性化信息服務是在信息批量化生產的基礎上,根據用戶的習慣和偏好進行信息與用戶的匹配,這種匹配與用戶真正的定制化要求相去甚遠。而5G技術將可以對用戶所在的場景屬性進行收集,并將用戶當下的個體需求和感受的變化通過穿戴設備等實時反饋給內容生產者。這也使個人能夠更加便捷地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推動用戶與新聞媒體之間構建新型的關系。
5G在給傳媒業及公眾媒介體驗帶來巨大進步性的同時,其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將隨之存在。
第一,新聞鴻溝加劇。5G網絡技術在推動新聞行業變革的同時,或將加劇該行業及信息的貧富差距。5G網絡技術將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新聞行業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鼓吹網絡無界、數據自由流動的論調,試圖進一步把控發展中國家的網絡技術發展,進而掌握這些國家新聞媒體行業的輿論導向。如果發展中國家無法獨立掌握5G技術,其國家發展及其新聞媒體行業的走向將會遭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干涉。此外,5G技術將進一步拉大信息貧富差距,技術鴻溝將使個體參與新聞創制、新聞知識獲取、知識財富創造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從而加劇社會不平等現象。
第二,虛擬與現實界限模糊。如果有較強的媒體精英想控制互聯網新聞信息,借以監控并操縱他人,那么許多普通受眾將被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創造的虛擬世界所裹挾,沉浸其中而無法分清現實與虛擬世界。正如法國學者鮑德里亞的“內爆”預言:后現代社會中的媒介造成擬象與真實之間的界限內爆,擬象因為大規模的類型化而取代了真實。⑦因此,在5G技術環境下,傳媒業應警惕鮑德里亞批判的這種媒介營造“超真實”現象的消極影響。
第三,人的主導作用弱化。萬物互聯使人類更容易獲取新聞信息,但過度依賴機器獲取信息也將使人的角色被弱化。物聯網中物的信息會隨時隨地涌人人們的生活,公私界限也將在信息過載中變得更加模糊,從而造成人類過度依賴機器獲取新聞信息的不良后果。正如美國女性主義哲學家唐納·哈拉維(DonnaHaraway)所講的“賽博格宣言”:人從制造機器到寄生于機器,又或者說,人和機器都僅僅是賽博格的組件。③隨著5G技術在新聞信息中的大規模應用,如果人和物、物與物、物與人高度連接的未來使人類更加孤立存在的話,那么未來社會的人類即使能夠獲取大規模的新聞信息,但卻因為無法形成或維持未經媒介化的傳統人際關系,這將最終導致人類社會中的人陷入弱化、孤獨的后果。
第四,隱私與信任問題突出。隨著5G時代的到來,萬物上“云”將進一步降低對設備的要求,使人們的生活更輕松便利。但是,與便利相伴的病毒蔓延和隱私問題同樣值得重視。當更多的信息數據處于云服務商提供的存儲平臺中,黑客更容易竊取國家和企業的機密信息,病毒更容易得到傳播。對于普通用戶而言,隱私變得更加不可控,個人信息處于更大的泄露風險之中。目前,以現有人際傳播為主的新聞監管審核機制和信息過濾技術還難以滿足5G時代立體信息傳播為主的需求,這就要求新聞機構與政府密切合作,完善5G時代新聞媒體中的個人隱私等安全治理體系。
三、對5G技術應用于新聞業的思考
第一,警惕“技術至上”思維,注重5G技術為人服務的真正核心,切實提高新聞的品質水平,避免新聞價值本身立場的弱化。無淪信息技術如何發展,媒介技術如何更迭,對事實真相的追尋永遠是新聞行業立足的根基。5G技術帶來的極度接近“真實”的新聞體驗,并不能完全代表事實真相。如果過度追求這種所謂的“真實”新聞,反而會使新聞傳播失去其專業性、思辨性的價值,從而淹沒在瑣碎的信息海洋中。為此,新聞媒體需堅持追尋事實真相,不斷提升新聞的專業品質和產品服務。首先,新聞工作者要不忘初心,堅決抵制虛假新聞,深入新聞現場,完整調查、記錄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不能擅自使用未經核實的網頁信息。其次,設立專門的信息審核部門,在新聞發布之前加大信息的審核力度,嚴把新聞質量關,從源頭上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最后,新聞媒體需堅守媒介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客觀深度剖析新聞事件,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
第二,加快出臺SG網絡環境下的新聞行業的法律法規,并不斷完善對新聞內容的監督。政府須及時出臺適應當下傳播環境的媒體行業的法律法規和管理辦法,制定的相關法律和條例不僅要適合對新聞媒體的管理,也要適合對有計算能力和信息傳輸能力的移動終端等電子信息設備的管理,這才能同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方向和演變趨勢相匹配。
除了網站、客戶端、平臺、信息服務提供商以外,參與網絡信息傳播的用戶也應成為被管理和監督的對象,其參與信息傳播的權利和隱私問題也應被相關管理部門所考慮,并對其新聞信息傳播行為進行立法。此外,相關部門還須加大對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失范行為的懲罰力度,嚴厲打擊網絡環境中的網絡詐騙和網絡暴力等行為。
第三,從“內容+技術”的角度構建我國在世界的傳播話語權,在全球傳播中發出中國聲音。目前,我國的5G技術已在核心技術上取得重要突破。隨著該技術在媒體行業的深入運用,我國的全球傳播力、信息話語權也將得到技術的加持。對此,新聞媒體應尊重5G環境下媒體傳播規律,根據不同的網絡傳播平臺特點,革新媒體敘事方式,運用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主流價值,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注釋
①《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 361197.htm.
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2017年6月,http://www.imt2020.org.c n/zh/documents/download/5 1.
③《5G將帶來什么?引入廣電意味什么?與4G網絡如何互補?——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談5G熱點問題》,新華網,http://www.xinhu anet.com/fortune/20 19-06/06/c_112459203 3.htm.
④翁之顥:《5G時代的廣電業態圖景展望》,《視聽界》,2019年第1期。
⑤喻國明、曲慧:《邊界、要素與結構:論5G時代新聞傳播學科的系統重構》,《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年第8期。
⑥Experts Optimistic About the Next 50 Years of DigitalLife, October 28, 2019, https://www.pewresearch.org/internet/2019/10/28/themes-about-the-next-50-years-of-life-online/.
⑦[法]讓-鮑德里亞:《仿真與擬象》,馬海良譯,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主編,《后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福柯到賽義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9頁。
⑧李建會、蘇湛:《哈拉維及其“賽博格”神話》,《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年第3期,第20頁。
(本文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