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思成 何夢凡

【摘要】面對傳播語境與大眾審美取向的變化,廣播內容創作需要在設計觀念上探索新路徑:本文以冬奧文化傳播為背景,基于北京廣播電視臺冬奧主題公益作品《冬奧·這一刻》的創作經驗,對聲音創意設計、聽覺設計理念等問題進行探討,立足作品,闡釋如何構建冬奧特色聽覺情境,運用紀實表達與意象表現,打造真實、夢幻的冬奧主題聲音奇觀,思考廣播作品的創新之道。
【關鍵詞】廣播作品 冬奧會 時空敘事 情境設計 聲音奇觀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一、聆聽冬奧時刻:用聲音打造北京奧運新名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講好中華文化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是當今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任務。①
講好冬奧故事,做好北京冬奧會前夕的籌備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是北京廣播電視臺今后一段時間新聞輿論工作的一條主線。2022年第24屆冬奧會與冬殘奧會即將在北京和河北張家口舉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辦冬季奧運會,北京也將成為首個“雙奧之城”。
由北京廣播電視臺策劃并制作的冬奧主題公益作品《冬奧·這一刻》,于2020年6月起在北京廣播電視臺各廣播頻率滾動播出。作品以“冬奧”為敘事背景,一方面聚焦我國冬季運動(競技體育)事業的高光時刻,以情境再現的形式展現中國冬奧會光輝榮耀的歷史瞬間;另一方面集中展現北京冬奧會自籌備工作開展以來一系列標志性事件,通過一批如基礎設施建設、志愿服務、冬奧文化、輿論宣傳等典型新聞事件,聚焦“這一刻”的時空創意概念,打造北京冬奧會的聲音名片。《冬奧·這一刻》整體以三段式結構進行呈現(如圖所示),以我國冬奧事業發展的時間順序作為敘事主軸,在內容構思之外立足聲音創作,通過對聽覺素材的選擇與提煉,將新鮮的聲音元素乃至新穎的聽覺表達融人作品的設計當中,強化聲音作品的吸引力與感染力。
二、時空敘事:構建冬奧特色聽覺情境
《冬奧·這一刻》第一、二部分的主體架構采用情境再現的模式,意在營造身臨其境的聽覺感受,強化代人感。作品根據中國冬奧歷史發展的時間線索,梳理冬奧會近幾十年發展進程中的“中國瞬間”,從中提煉出中國冬奧歷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高光時刻”進行聽覺呈現。
《冬奧·這一刻》第一部分伊始,開門見山地點明了節目立意與創作思路,同時明確了節目內容的主基調——以人聲旁白“這一刻,我們初試啼聲”為開端,隨后通過配音演繹的形式介紹并追溯中國人的第一次冬奧參賽征程,將中國跟冬奧會初次相遇的情景明確地表達出來,同時確立了時空敘事的起點。緊接著,人聲旁白以“這一刻,我們嶄露頭角”開啟第二個敘事主題:創作者擷取了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中國選手楊揚在短道速滑500米比賽最后沖刺瞬間的實況解說,再現中國取得第一枚冬奧會金牌的光榮時刻。作品第一部分大體以語言敘事的形式,通過對素材的提煉,引導聽眾回顧當年極具代表性的事件與人物,重溫老一輩奧運人的拼搏勇氣與精神。之后,伴隨著秒表計時走針效果,人聲旁白“這一刻,我們屏息以待”將敘事時空推移至2015年。作品采用了2015年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北京獲得冬奧會舉辦權的現場實況原聲,并搭配現場歡呼聲音效,與作品第二部分上下銜接。
縱覽第一部分中三個敘事段落,內容以平鋪直敘的手法,集中、明確、清晰地展現了中國冬奧會的緣起和突出成績;同時,在時空敘事的變化中,也蘊含著中國由冬奧會參與者到冬奧會舉辦者的身份轉變,為后續敘事做了鋪墊。
《冬奧·這一刻》第二部分,人聲內容聚焦了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北京8分鐘”形象展示中的講話原聲:“2022年相約北京!歡迎你們,歡迎朋友們!”與之相對應的該部分主題音樂《歌唱祖國》改編曲同樣亦取材于“北京8分鐘”片斷。習主席原聲講話內容與經典旋律共同構筑的聽覺情境,不僅僅是過往情境的濃縮再現,其作為作品轉折部分的重要敘事,蘊含了極強的敘事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展現新時代體育風貌的同時,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
傳播學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 MarshallMcluhan)曾言:“廣播是一種深刻而古老的力量,是聯結最悠遠的歲月和早已忘卻的經驗的紐帶。”②從《冬奧·這一刻》前兩部分的聲音設計來看,聽覺情境的構建順應了廣播線性(時序性)的制作和傳播特點。在對“時空”的建構中,串聯起數十年來中國冬奧會的經典與光彩時刻,構建了一幕幕重要的歷史情境,在對過往尋源、追憶的過程中品味奧運與時代的發展變遷。
三、紀實表達與意象表現:打造真實、夢幻的冬奧主題聲音奇觀
從媒介傳播特點來看,雖然廣播伴隨性特征跟新媒體音頻用戶選擇性特征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但二者在內容創作中有著類似的共性特質。立足于聽覺媒介的線性表達方式,在遵循聲音創作規律的同時,應盡可能及時地抓住聽眾的耳朵,快速吸引傳播對象的注意力,并在情感上獲取審美主體的認同。如何運用獨特的聲音語言作出“美”的表達一直以來都是廣播節目內容制作的關鍵。《冬奧·這一刻》意圖打造真實、夢幻的冬奧主題聲音奇觀,而實現聲音奇觀的依據正是來源于審美主體對新鮮感的追求。《冬奧·這一刻》的聲音素材取自于史實,在堅持聽覺真實感的設計之上,作品融人了“奇觀”創意理念.切人獨特的聲音敘事角度,進行獨特的聽覺展現。《冬奧·這一刻》第三部分,主要通過原聲重現與音響、音樂共建的方式,經過一定的聲音剪輯技巧,構成奇特的聲音場景,打造真實、奇幻的聽覺效果。
作品第二部分的尾聲,在《歌唱祖國》的旋律中,人聲旁白“這一刻,北京正以嶄新面貌迎接2022踏雪而至”,聯結起內容前后有關聲音元素、結構及語境之間的聽覺邏輯。作為“預示”性元素,秒表計時走針的聲音在此處再次出現,不僅闡釋了作品的“時刻”意識、增添了敘事節奏感,同時也透過聽覺表現,為后續“冬奧開幕倒計時”營造緊鑼密鼓的效果。《冬奧·這一刻》將廣播整點報時人聲“現在是北京時間”設計在作品當中。整點報時既形象地點明了作品“這一刻”的設計主題,也為作品第三部分“天涯共此時”做了鋪墊。
在《冬奧·這一刻》的第三部分,以中國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后籌備工作的大事記為線索,通過對新聞素材(人聲內容)的編輯及平行剪輯,將近年來北京籌辦2022年冬奧會的標志性事件逐一交替呈現,使作品具有了強烈的紀實風格。新聞播音不僅作為一種比較高效地傳遞信息的聽覺形式,而且還是廣播媒介形式感和儀式感的一種體現。
《冬奧·這一刻》強調聲音意象表現的作用。例如作品尾聲階段,創作者加強了對音響效果的運用。具體地講,除旁白人聲外,通過弱化其他聲音元素,并透過對滑雪動效與雪花(風鈴)特效的蒙太奇式剪輯處理,在聽覺上抓住冬季運動的主題特點。與此同時,隨著現代聲音制作技術的發展與大眾審美觀念的變化,創作者得以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從而不斷達成一幕幕聲音幻覺的構建。在聽覺技術助力下的聲音景觀已逐漸擺脫線性的傳播特征,取而代之的是多維的編排、整合與美化。③
《冬奧·這一刻》不論是在聲音設計還是在語言邏輯上,對于人聲內容的選擇與把握,體現了語言的紀實性、準確性等特征;音響效果與音樂所表征的內容跟人聲語言相比,雖然后者在意圖表征上更加直接,但前者通過精準發揮與運用,所施展出的獨特的感染力是人聲難以表現的。而且,作品雖然以快速的聲音剪輯節奏輸出信息,但卻沒有減弱各個段落所營造的情感氛圍,在聽覺內容框架中,人聲、音響效果、音樂彼此耦合,使意涵乃至意境得以進一步加深。
總體來看,《冬奧·這一刻》融入了審美主、客體之間共同理解的聲音符號與文化訊息,并在聲音敘事的過程中,設計了諸多能產生“不經意間的意外”作用的元素。這些與個人、民族、國家乃至時代精神有著密切的聯系,為聽覺空間跟聽眾心理空間的耦合交融創造了可能。
四、結語
廣播依靠“聲音”進行內容生產與輸出,其內容收聽載體與播放場景也隨著人類社會活動的不斷升級而得到了極大的擴展。作為以聲音為主導的傳播媒介,廣播作品創作的目的是希望聽眾透過聲音感知并接受傳播的信息與觀點。與此同時,廣播作品創作語境也在發生著改變:作為審美主體,聽眾開始對廣播的信息內容進行主動反思與選擇,并且不斷提高對聲音作品表達方式、形式與價值的審美追求。考究廣播活動的四個環節:創作、播出、傳播、欣賞,不光反映了傳播活動的四個階段,它還是一套循環鏈路(即欣賞活動也會影響創作活動)。具體到內容創作來講,真誠且富有創造力的表現,無疑是聽覺內容最佳的表達方式,可以喚起大眾對聽覺媒介的感知體驗。廣播及網絡音頻應充分挖掘聽覺敘事“三層空間”的優勢,即構建好聲音敘事的“敘事空間”,利用好聽眾聆聽過程中的“傳播空間”,把握好聽眾內心所構建的關于聲音內容及敘事的“想象空間”,為聽覺創作提供廣闊的敘事天地。
在《冬奧·這一刻》的創作當中,無論是對聽覺情境的建立,還是對聲音奇觀的塑造,無不體現著時間和空間的設計理念。《冬奧·這一刻》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營造了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充分發揮聲音價值,通過對節目的精巧構思,使聲音內容在力度與實效上做到了精準傳遞、直擊靈魂、打動人心。
注釋
①《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2018年版)》編寫組編著:《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8年6月版,第103頁。
②[加]馬歇爾·麥克盧漢( Marshall Mcluhan):《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版,第347頁。
③李姝慧:《國家形象宣傳片中的聲音研究》,《當代傳播》,2019年第4期,第66~70頁。
(本文編輯: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