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琛
【摘要】廣播劇配樂是在臺詞、旁白、音效之外的重要表達手段,它除了參與廣播劇的場景構建、情緒渲染外,也具有一定的劇情段落轉換功能。本文歸納廣播劇配樂表達的若干方式,包括主題音樂和無主題音樂的選擇運用、把音樂延伸為音效的使用、用音樂切換場景等,探討廣播劇配樂的理想表達方式。
【關鍵詞】廣播劇配樂 主題音樂 非主題音樂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廣播劇與電視劇的制作有一些相同的地方,兩者都有人物、故事、沖突、節奏等戲劇要素;廣播劇與電視劇的區別在于電視劇有視覺鏡頭,美術、服裝、化妝等可以輔助完成情節的表達,而廣播劇則是單純的聲音藝術,沒有畫面,強調聽覺語言的表達,以聲音對聽眾的心理產生影響。因此,我們在廣播劇的后期制作中,多采用音樂與音響為聽眾構建廣播劇中環境和人物境遇。
一、主題音樂
一個故事所處的時空和敘事者的講述所定義的聽者內心的感受,常常被稱為作品的風格。視聽作品的主題音樂,就是為了描繪出這一風格。比如經典影片《教父》,一提起這部電影,很多人都對其主題音樂耳熟能詳,它與影片交相輝映,甚至很多人是因為這首音樂而喜愛上這部電影。
視聽作品把故事講好了不容易,把人物塑造成功就更不容易。為什么這樣講?因為相對而言,故事的講述有線條、有邏輯,而塑造人物不能單靠故事,人物的精神世界往往不是通過“講”來表達出來的,受眾需要通過觀察其行為、表情以及場景環境、服飾衣著等去體會。人們觀看電視劇可以從視覺中發現,但是對于廣播劇,聽眾則只能通過“聽”來感受人物的內心,在靜場的情況下只能以音樂來達意、抒懷。廣播劇中每個人物出場,都應該有其相應的人物主題音樂,這在兒童劇或卡通廣播劇中尤其明顯。劇作家在設計兒童人物的時候,非常注意人物的區別:有的調皮搗蛋、有的害羞靦腆、有的像小大人、有的像小公主,他們出場時一定會通過不同的配樂來讓他們有明顯的區別和特點。例如:蘇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為孩子們寫的交響童話《彼得與狼》,曲中采用長笛的高音區表現小鳥的靈活好動,用雙簧管模擬鴨子的蹣跚腳步,用單簧管低音區的跳音表現小貓捕獵之際的神態,用圓號演繹狼的嚎叫。每個人物和小動物都有相應的主題音樂,這使人們對作品的理解變得相對輕松。
在廣播劇的制作中,我們應首先確立一個大的主題,比如片頭、片尾和戲劇高潮段落的音樂,這都應從屬于一個大的主題;其他部分則可以從人物性格出發確定相應的小主題。可以從音樂的調性、樂曲的速度、配器等方面去考慮,使得大主題音樂與小主題音樂能夠一起完整表達作品的設計風格。
當廣播劇的音樂素材確認后,我們可以通過依次出場的人物鋪開故事地點、背景和人物身世、機遇的講述,相應的主題音樂會在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反復出現。
在廣播劇的配樂中,反差是一種表達方式。電影《角斗士》里一個全景鏡頭的慘烈戰斗場面讓人印象深刻。按理說,此時應該用一種悲壯的音樂來襯托,但是劇中恰恰用了一段非常飄逸的女聲吟唱,這種反差有一種升華的作用,讓場景表達脫離了現實,從情懷意義上給觀眾以心理沖擊。反差不是目的,它只是使主題表達更立體、更鮮明,很多廣播劇配樂也會采用這種手段。
二、音效音樂
廣播劇的配樂,有的時候音樂就是音效,這點很重要。網絡上有一部筆者參與制作的有聲讀物《茅山后裔》,它的片頭就是一段長劍飛舞的音效。這段音效是一個合成器音樂,你也分不清它到底是音樂還是音效,重點是它把作品的表達有機地揉成了一個高度融合、高度統一的整體,這正是我們需要的效果。
我們知道,現代廣播劇作品尤其是在一些類型化的作品中,音效可以是一種象征表達,音樂也一樣。比如:在驚悚片中,一個怪物的出場,往往會配上一個強烈的、夸張的PAD(平鋪、鋪底音樂)單音符,這樣的效果往往比一個動作音效更有沖擊力。
過去的廣播劇,兩個橋段之間轉場,如果沒有旁白或是其他過渡,很多時候都是用自然音效來做場景的區分。這是一種辦法,但效果往往不那么明顯。現在的廣播劇中,音樂轉場被大量使用。在劇情轉場中,要么在前一個橋段的最后部分加上音樂,要么在后一個橋段的開始時加上音樂。音樂不僅可以表現“人物離去”的場景,還可以表現人物感情上“悲切地離開”這樣的場景。無論是什么形式的轉場,本質上都是心理節點從這一個點到下一個點的轉變。用音樂表現心理變化,效果要比音效更好,而且聽眾更容易接受。
在一些廣播劇的場景中,音樂和音效是需要相互替換的。比如:一場大風沙中的戲,兩個人正在訴說著多年的恩仇,如果整個橋段都鋪滿了風卷黃沙,聽覺上會感到很累,這個時候,如果用音樂和音效相互替換,就會感覺好一些,氣氛的烘托會更順暢,讓聽眾更有代人感,容易入戲。
現在,很多廣播劇的音效特技,大多都是合成器做出來的,這點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所以,叫“音效音樂”也好,叫“音樂音效”也罷,其實都不重要,重點是音樂確實具備了音效的功能。
三、無主題音樂
廣播劇的配樂有一個原則,叫做不能喧賓奪主。在廣播劇中,我們很少見到用一首歌曲作為一段臺詞的襯樂。理由很簡單:太擾戲了。還有一點,除非是戲劇中的高潮段落,我們在一般橋段中用的襯樂都是旋律性比較弱的音樂,為什么?就是不要喧賓奪主。
無主題音樂,這種音樂不需要明顯的主題和旋律,更多的是營造一種氣氛,或是給劇中的某個橋段鋪墊某種情緒。比如:夜深人靜時兩個人的對話,配樂經常用的是一種淡淡的鋪底音樂。如果旋律太強,聽眾的聽覺會跟著跑偏,我們挑選的音樂只需表達“夜色如水”就好。因此,我們經常把這種音樂叫“情緒音樂”或者“氣氛音樂”。
廣播劇的配樂總是帶有暗示性的,很多時候選擇的配樂都會對人物的走向給予暗示。比方說在感情戲中,男女人物愛情熾烈但存在著不健康或不純潔的因素,這時通常會把大調的音樂替換成小調的音樂,讓喜悅里帶著嘆息,讓聽眾能聽出這場愛情中摻雜的其他元素。
四、聲音鏡頭
影視作品的配樂,很講究音樂隨鏡頭變化而變化,比如兩個人對話,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這兩個人的表情特寫鏡頭。廣播劇能表現人物表情的特寫鏡頭嗎?其實,通過廣播劇的配樂,完全可以達成這樣的效果。廣播劇雖然沒有畫面鏡頭,但是它同樣有屬于自己的“聲音鏡頭”,通過對聲音的選取,一樣可以呈現鏡頭畫面的效果。例如:筆者參與制作的廣播劇《再會吧,南洋》,有一段人物在輪船上的場景:先是男主人公陳嘉庚一個人在思索,然后是女主人公過來與他談心,之后,是遠處一群人走過來的群戲,最后,又是男主人公陳嘉庚面向大海的沉思。開始時,音效只有輪船馬達和海浪聲,然后用了四段音樂作為串聯,四段音樂中有的作為情緒鋪底(男主陳嘉庚內心獨白),有的作為氣氛烘托,有的起到高潮煽情的作用。這樣,音樂就起到了在一個個全景和特寫鏡頭的切換作用。
五、結語
綜上所述,廣播劇的臺詞、旁白,敘述的是故事情節,其內在的邏輯讓聽眾從理性上去了解一個故事,而廣播劇的配樂則帶有色彩性、情緒性,它從另外一個維度讓聽眾通過情感共鳴去感受這個故事,這就是理想的廣播劇配樂。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技術局)
(本文編輯: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