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語中“名詞+和語動詞名詞化”的復合詞類型多種多樣,準確掌握日語復合名詞的語義,對于日語學習者正確使用日語復合名詞來說至關重要。文章結合具體詞例,考察構成“N+V”型復合名詞的前項要素和后項要素的語義特征,在先行研究的基礎上,詳細分析“N+V”型復合名詞構成要素間的語義關系,并嘗試進行分類總結。
關鍵詞:復合詞;格關系;語義關系
日語復合名詞是一種常用的合成詞,影山(1993)[1]和伊藤·杉岡(2002)[2]等先行研究在日語復合名詞的詞語構成、語義方面等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本稿以把握“N+V”型復合名詞的內部語義特征為目的,探究“N+V”型復合名詞內部語義關系。
1.“N+V”型復合名詞內部的語義關系
1.1修飾關系。“N+V”型復合名詞的前項和后項的修飾關系,即作為名詞與作為復合詞主要部分的動詞成分之間的語義關系形態。基于先行研究,整理復合名詞內部的修飾關系,可以舉出以下典型的修飾方式。
主體:値上がり、水溜り、人出、山崩れ
対象:咳止め、歯磨き、蟲除け、湯飲み、足固め、跡継ぎ、噓つき
結果対象:穴掘り、ガラス作り 原因:器量負け、霜枯れ
手段·材料:板挾み、紙包み、 手作り
著點:肌著、座敷、歯觸り、肩書き、缶詰、川下り、心當たり、缶詰
場所:家出、墓參り、東京行き
様態:(1)一番乗り、一人暮らし、一括り、素通り、片思い
(2)他人扱い、すし詰め、鵜呑み、山積み
方向:~宛て、~行き、前向き、後ろ向き、前売り、逆立ち、南向き 時間:秋晴れ、後回し、夏便り、月並み、梅雨明け、梅雨入り、夏休み 目的:挨拶回り、美肌作り
其中,“結果對象”與直接接受動作的“對象”大不相同,是由復合詞中的他動詞成分所表示的動作所創造出來的部分,也可以說是“産物”。 例如,“穴掘り”指的是“穴を掘ること”,實際上直接接受“掘る”動作的為“土”或“地面”,把土挖開,將填埋部分挖出來所得結果即“穴”。
此外,“霜枯れ”表示“霜のために草木が枯れしぼむこと”,此類前項為后項發生的理由,歸類為“原因”。
其次,由于前項所屬的語義分類范疇是不同,“著點”和“場所”劃分為獨立的分類。 如“場所”一般指“建筑物”或“空間”,而“著點”如“肌著”、“耳當て”等,并非對應“建筑物”或“空間”,而是對應人類的“身體部位”、“容器”等物品或動植物。
在“様態”中,前項要素可分為屬于“數量”、“狀態”等要素與屬于比喻表達兩種類型。 前者是從現實角度來描述后項動作(「一番」「一人」「素」「箇條」「片」等),而后者是借用類似的物體進行比喻(「すし」「鵜」「山」等)。如“すし詰め”一詞指“入れ物にぎっしり詰めたすしのように、多くの人や物が、すきまも無く入っていること。”(新明解第五版)即此處“すきまも無く入っている”動作的實行者并非“すし”,而是“多くの人や物”。因此,“すし”不是動作的賓語或“對象”,僅為表現動作樣態的副詞性要素。
在“目的”一類中,前項要素是后項動作所達成的效果,即目的。如“挨拶回り”指“転居や著任などで、関係する人を次々と訪ねて挨拶をして回ること”(廣辭苑第六版)。 即可以理解為不斷拜訪相關人員的直接目的是打招呼。
1.2格關系。“N+V”型復合名詞的前項和后項語義關系較為復雜,需從格關系的角度進一步探討。據日語記述語法研究會(編)[4]定義,“格”為表示名詞和謂語之間成立的“意義關系”的語法手段。姜麗娜分析了“N+V”型復合名詞的意義關系[5],描述詞語構成的格,分析了復合詞語義,但有必要根據各格助詞表示的特定意思再進一步細分。如“デ格”可被細分為表示手段或材料,原因或理由,表示狀態等。 具體分析如下所示。
(1)ガ格。a.水溜り、気まぐれ、桁違いb.鮨詰め、鵜呑み、山積み。(1a)中格關系表示“主語”,多表示人的心理·生理狀態、自然現象及其產物。在(1b)中,格關系僅停留在語言表層。如“鮨詰め”中,看似“すし”為“詰める”的主語,但實則僅是表述狀態的副詞性要素。
(2)ヲ格。a.月見、塵取り、噓つきb.家出、世渡り。(2a)中的詞例表示“對象”(賓語),意義關系僅停留在復合詞內部,詞語整體語義不僅限于動作和事件,也多擴展到工具等。(2b)同屬于ヲ格,但是后項要素為移動動詞時,根據前項場所名詞的不同,可分為“場所·著點·起點·経過域”等。
(3)デ格。a.紙包み、水増し b.手作り、板挾み c.一目惚れ、一人暮らし d.器量負け、霜枯れ e.東京生まれ f.日帰り
(3a)(3b)(3c)(3d)(3e)(3f)“デ格”語義關系分別分為“材料”,“手段·工具”,“樣態·方式”,“原因”,“場所”,“時間”。
(4)ニ格。a.東京行き、墓參りb.川沿い、肌著、耳當てc.名前負け、人任せ。d.明治生まれ、夕焼けe.季節外れ、期待外れf.挨拶回り。(4a)(4b)分別表示后項動詞成分的“場所”(目的地),“著點·経過域”而在(4c)中,表示物體和信息等的接受者和對象。如“名前負け”表示“名前だけが立派で,実質がそれに相當しなく、名前に負けること”,“ニ格”所示語義關系為“負ける”的對象。“人任せ”指“自分が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ことを他人にすっかり任せること”,此處“ニ格”則指動作的間接賓語。(4d)中則表示后項要素產生“時間”。(4e)例如“季節外れ”表示“物事がそれにふさわしい季節にはずれていること”,“ニ格”提示后項要素的基準。(4f)中表示行為目的,可解釋為“挨拶をするために回る”。可見復合詞前項和后項的意義關系和所屬的格關系并不是“一對一”的關系,也有相互交叉的情況存在,但表示“目的”的功能只有“二格”具備。
(5)カラ格。a.現実離れ、子離れ。“カラ”作為格助詞在文中表示的意思關系涉及“空間和時間的起點”,“原材料”,“作為信息提供者的主語”,“使役和被動的動作主體”等,但在復合詞內部的格關系中,表示(5a)所示的“範囲の起點”較典型。
(6)ヘ格。a.奧行き、左回り、橫跳び。在復合詞內部,格助詞“ヘ”表示“移動の方向や著點”時多與“ニ格”重合。即對于部分復合詞,對應的格關系不一定僅有一個。 如“墓參り”的“墓に參る”和“墓へ行って參る”兩種解釋都可行,因此既可屬于“ヘ格”也可屬于“ニ格”。另外,即使是同樣的詞語,不同語義所屬的“格”也不同。如“手洗い”有“手を洗うこと·便所”和“手で洗う”三個語義,前者屬于“対象·目的語”,后者屬于“手段”。
(7)ト格。a.人付き合い。“ト格”表示復合詞內部的“相手”,即一起進行某種行為的人。 “ト”作為格助詞有“并列”,“判斷標準”,“引用”等功能,但在合成詞中幾乎沒有遺留下來。
(8)ヨリ格和マデ格。“ヨリ”表示“出發點和起點”和“比較的基準”,在復合詞內部,前者多與“カラ格”重合,而后者則如“マデ格”的情況相同所屬詞例數量極少。
2.結語
本文對構成“N+V”型復合名詞的成分之間的修飾關系和格關系做了進一步分析,旨在通過分類探討,加深對復合詞內部語義結構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影山太郎.『文法と語形成』[M].東京:ひつじ書房.1993. P178-253.
[2] 伊藤たかね·杉岡洋子,『語の仕組みと語形成』[M].東京: 研究社.2002.P24.
[3] 石井正彥,『現代日本語の複合語形成論』[M].東京:ひつじ書房.2007.P180.
[4] 日本語記述文法研究會(編)『現代日本語文法2 第3部格·第4部ヴォイス』[C].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9b)
[5] 姜麗娜. 淺析日語復合名詞[D].東北林業大學,2012.P26-28.
作者介紹:胡蕊婷(1996.6-),女,漢族,湖北孝感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日語語言文學專業2018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