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國家推行“一帶一路”戰略政策以來,我國大力促進同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往來;大力發展絲路沿線城市建設;大力支持并推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藝交流活動。我國雕版印刷術14世紀經古代絲綢之路傳入歐洲,并在歐洲得以發展,1930年由魯迅先生再次將其引回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再次盛行,激發了雕版印刷匠人們的傳承信念和創作熱情。
關鍵詞:一帶一路;廣西;雕版印刷
一、雕版印刷工藝的發展背景
1.中國雕版印刷工藝的起源
我國漢晉時期出現了雕版印刷工藝的萌芽,唐宋時期我國雕版技術迅速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我國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藏品出自敦煌莫高窟千佛洞佛教像,相傳莫高窟開鑿于秦漢時期,此時正值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盛行時期。敦煌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聚集了大量僧侶、商賈,樂尊和尚途徑敦煌開鑿了莫高窟第一窟并在此修行,據悉我國雕版印刷工藝起初用于宗教傳播。
2.西方雕版印刷工藝的歷史
公元14世紀,我國雕版印刷工藝經古代絲綢之路傳入歐洲,其最初的用途和制作方式與我國無異,此時歐洲的雕刻技術遠不及我國隋唐時期。15世紀,德國發明了最早的印刷機,并迅速改進為金屬活字印刷機,隨后在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建立印刷廠。雕版印刷為歐洲宗教文化和文藝復興的傳播與宣傳提供了技術支持,并發展為如今的銅版、石版、絲網版和數碼版畫,致使雕版印刷工藝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
3.廣西雕版印刷工藝的背景
廣西自秦漢時期起出現如竹簡、木牘等雕版印刷工藝雛形;宋代開始出現大量官府出資印制的關于史學、文學、哲學、醫學、農學等實用雕版印刷書籍;明代起出現少量富家大族出資印制的雕版印刷家譜。清代中后期,雕版印刷工藝達到鼎盛時期,廣西出版業日益活躍,雕版印刷書籍作坊幾乎遍布全省,僅桂林專門從事雕版印刷書籍的作坊就超過50家。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此時廣西的雕版印刷書籍數量可考知的達720種。
二、雕版印刷工藝的傳承現狀
1.中國雕版印刷工藝的傳承
我國雕版印刷工藝到明清時期達到頂峰,以“村”為單位開設雕版印刷作坊,工匠們的雕刻技藝精深,孩童自學會拿筆起便可以雕刻,此時雕版印刷工藝主要用于實用書籍和木版年畫的印制,至清末年間,我國木版年畫已覆蓋除西藏外的各個地區,其中著名的有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等地。雖然明清時期出現大量雕版印刷制品,但由于當時人們對文物保護意識的欠缺,能夠流傳至今的作品數量較少,且多數藏于日本和歐洲各大博物館。
2.西方近代印刷技術的引入
傳統雕版印刷工藝自14世紀傳入歐洲至1930年由魯迅先生引回我國,在歐洲發展成熟,并已發明以絲網印刷為代表的現代版畫,此時我國印刷技術已落后西方國家近500年。雕版印刷工藝的再次引回,其印刷工藝由我國傳統水墨印刷過渡到現代油墨印刷,為宣傳抗戰、鼓舞士氣起到了推動作用。自此我國的雕版印刷工藝進入創作階段,雕版藝術家有了創作意識。新中國成立后,雕版印刷工藝進入藝術院校,并發展成為獨立藝術學科“版畫”。
3.廣西雕版印刷工藝的復興
清代末年,西方近代雕版印刷設備和印刷技術引入廣西,改變了廣西沿習近千年的手工雕版印刷工藝,自此廣西印刷業進入機器時代。抗日戰爭時期,廣西與延安、重慶一道成為我國抗戰文藝主戰場。由于藝術家在戰火中遺失畫筆、無處購買畫筆等情況,藝術家們拿起刻刀進行抗日宣傳,使雕版印刷工藝成為廣西抗戰文藝的主力軍。
三、雕版印刷工藝的發展趨勢
1.中國雕版印刷工藝的發展
我國雕版印刷工藝自1930年以來迅速發展,在學習西方版種的基礎上,發明了綜合材料版畫、脫膠版畫、木版凹凸印等技術。21世紀,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雕版印刷工藝進而發展為數碼版畫,同中國畫、油畫等架上藝術一道進入我國各大美術館;雕版印刷工藝傳承人與日俱增;藝術院校比以往更加重視對雕版印刷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在政府的支持和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雕版印刷工藝為更多人所熟知,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
2.西方雕版印刷工藝的交流
在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的今天,雖然雕版印刷不再是唯一的信息傳播手段,但是通過雕版印刷衍生出來的木版、銅版、石版、絲網版依舊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著必要條件。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使中西方的藝術交流活動增多,例如:“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合作·共贏 一帶一路國際版畫交流項目”,“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政府的支持、藝術家的 參與為雕版印刷工藝的交流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保障。
3.廣西雕版印刷工藝的演進
隨著印刷機和印刷技術的更新迭代,機器印刷以其時效高、易操作、易保存等優勢提升了出版業的工作效率,又因其價格低廉、方便攜帶等優勢在大眾日常生活中普及使用。雕版印刷工藝因其耗時較長、繁瑣復雜、不易儲存而淡出出版業,除少數傳承人堅持制作外鮮有人知。直至雕版印刷工藝進入我國藝術院校課程,這門傳統手藝才得以廣泛傳承。“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我國大力宣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而對民間工藝鼎力支持,廣西雕版印刷傳承人通過一系列民藝活動將傳統技藝展示給世人,讓世界見證我國雕版印刷工藝的技藝精深。
四、小結
本文以”一帶一路“為背景闡釋了國內外雕版印刷工藝的傳播與發展問題,在國家推行“一帶一路”戰略的背景下,廣西雕版印刷工藝傳承人們有針對性的研究并創作相關主題雕版印刷作品,構建起包括創作選題、材料選擇、創作方法、藝術價值、最終效果等完整的現代雕版印刷思路。廣西合浦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近年來得到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廣西雕版印刷工藝傳承人們響應“一帶一路”戰略政策,創作符合時代背景、大眾喜聞樂見的雕版印刷作品。雕版印刷工藝14世紀傳入絲路沿線國家,在西方發展600年后被引回我國,為我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宣傳保障。“一帶一路”政策的再次盛行,使絲路沿線城市雕版印刷工藝再次成為時代主旋律,也令中西方基于雕版印刷工藝舉辦的交流活動不斷增多。政府的大力支持、藝術家的踴躍參與為廣西雕版印刷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物質和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 宿白集.《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三聯書店出版社,2020.
[2] 陳琦.《中國水印木刻的觀念與技術》.中國畫報出版社,2019.
[3] 安雪.《刀與筆,中國新興木刻版畫1930-1949》.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
[4] 崔雁南、傅璇琮.《雕版印刷》.泰山出版社,2017.
作者介紹:韓洋(1993—),女,漢族,陜西西安,教師,碩士,北海藝術設計學院,藝術學。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雕版印刷工藝的傳承與發展研究.2020KY6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