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捷
【摘 要】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禁欲主義盛行,而原本被教會排斥抵觸、夾縫中生存的戲劇在這一時期保留了不少帶有世俗狂歡色彩的“另類”因素,并與農時歷法節日融合,成為中世紀帶有“叛逆”特征的文化符號,實現了世俗狂歡與禁欲主義的妥協式共存。
【關鍵詞】世俗狂歡;禁欲主義;中世紀;戲劇;共存
中圖分類號:J8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3-0052-01
提到歐洲中世紀,人們往往會將之與“黑暗”“停滯”“教會壓制”“宗教禁欲”等詞語聯系起來。在這一時期,基督教會欲通過一切手段控制民眾的精神和思想,使其將全身心奉獻給至高無上的上帝,而戲劇,亦成為教會手中頗為有力的控制工具之一。
在當時基督教的主宰下,中世紀戲劇企圖與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戲劇徹底決裂,以抵制異教,但其未能也不可能實現。一方面,戲劇本身具有通過實現強烈感官刺激而直擊人心的特點;另一方面,自公元前6世紀第一部雅典戲劇的誕生,至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戲劇就不再被官方認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戲劇與農時更替、祭祀活動、節日慶典、市井日常生活及生產活動滲透融通,教會一時難以將其從民眾生活中徹底除去。這些因素促使教會將戲劇與基督教宗教祭祀相結合,將之轉變為手中強有力的工具,從而感化與控制人民。于是,這一特殊形式的“戲劇”得以在中世紀保留下來,其中不少帶有世俗狂歡色彩的文化符號亦得以發展。
沿襲自異教文化的狂人節是中世紀基督教宗教戲劇儀式冬春過渡時期的一個重要節日,主要在教堂中舉行,由癲狂的希律王將手中的權杖扔向人群而將活動推向高潮(這種權杖頂部系有因充水而鼓脹的囊泡,常作為詼諧、荒蠻、放縱的象征,出現在中世紀戲劇中)。
狂人節活動的另一部分內容在年紀小的神職人員當中舉行,他們平時地位極低,在每年的12月28日這天,卻可以成為“孩童主教”,唱歌跳舞、嬉鬧作怪,以肆意取笑神職人員為樂,并將驢子作為贊美歌頌的對象。
還有一個便是充滿戲劇性的狂歡節?,F代社會的人們更愿意將西方狂歡節理解為民間歡慶節日,如今在歐洲舉辦狂歡節的城市更是能借此機會招攬游客、吸引資本,卻不知狂歡節與古代農時更替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它更被學者們當成一種特殊的戲劇形式。在中世紀,狂歡節于主顯節至四旬齋之間舉行,在此期間,人們打破平日各種繁瑣嚴厲的約束,拋棄等級地位差異,盡情歡樂,投入自然與文化的和諧交融之中,享受禁欲生活主導下的短暫的快樂。佩戴的面具與身著的奇裝異服,幫助人們暫時拋棄世俗身份,尋找超出現實的真實自我。
意大利北部小鎮伊夫雷亞狂歡節中的“重頭戲”是“橙子戰”,即用橙子作為“攻擊武器”,扔向正在游行的隊伍,狂歡的人們享受著整座城市被橙子“攻陷”的樂趣——沒有其他目的,參與者身心越投入,身上的橙汁越多,節日的意義就越得到凸顯與珍視。當時的一些文獻曾這樣記載狂歡節對于民眾的意義:“狂熱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第二本性,我們至少可以一年一次盡情地享受自由。”
憑借自身鮮明的人物個性和所貢獻的直觀的藝術形式,吟游詩人成為中世紀藝術中又一具有強烈張力的形象。他們中的一部分或靠踩高蹺、倒立、空翻等表演,或通過展現身體上的殘疾來吸引人們的眼球,賺取營生。他們不僅不可能在已有的社會等級中尋求到自己的地位,還會被教會以進行下流、褻瀆神圣的表演為名驅逐。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吟游詩人成為了當時緊張壓抑氣氛下獨特的戲劇藝術活力。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將這些“世俗狂歡”因素背后體現的共同特征總結如下。
第一,物質載體的使用與發展。藝術與情感追求往往可以通過帶有一定象征意義的物質載體實現。自13世紀末期開始,頂部綁著囊泡的權杖成為吟游詩人進入歐洲宮廷的標志飾件之一;作為狂歡節不可或缺的面具也逐漸發展為假面文化。隨著時代的更替,這些被賦予了精神內涵的物質符號,依然在藝術的歷史中展現生命力。
第二,鮮活的戲劇張力與表現力。中世紀的戲劇強調表演者與參與者的身體力行,因此人們的身體在一定程度上被賦予了極大的意義?!昂⑼鹘獭睂ι衤毴藛T隨心所欲、滑稽怪誕的模仿,狂歡節全情投入的民眾,以展現身體技巧為生的吟游詩人,無一不為中世紀戲劇形式注入了更多活力。
第三,有限的精神顛覆與藝術自由。盡管這些因素在中世紀教會控制下的禁欲主義時期形成了“顛覆的世界”,但這個世界無疑是狹小有限且轉瞬即逝的,受到了來自時間和空間上的雙重限制。人們渴望打破陳舊約束,在農時更替時期重新審視生與死的話題,并期盼上天保佑來年農事順利,卻不得不面對狂歡放縱之后從未改變的社會現實,正如盛大的狂歡節之后便是實行禁忌與懺悔的四旬齋。縱樂與恐懼交織,希冀與現實對立,但兩者在基督教、異教元素和市井文化的有限融合中形成了畸形而又穩定的平衡。
“世俗狂歡”與“宗教禁欲”看似矛盾,卻在以農業為基礎的中世紀,在并不情愿的階級融合中實現了平衡與共存,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妥協,由戲劇藝術形式發起,延展至市井文化精神與信仰之中。
參考文獻:
[1]李道增.西方戲劇·劇場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廖可兌.西歐戲劇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