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珺
【摘 要】臺駘鑼鼓是祭祀治汾始祖臺駘的打擊樂表演藝術,歷史悠久,距今已兩千余年。該鼓樂從宮廷之樂到民間社火的演變發展深受臺駘文化的影響,蘊含著遠古時期先民們的水神信仰崇拜文化,承襲了千年來民間宗教的禮儀文化變遷。本文以侯馬市省級“非遺”項目“臺駘鑼鼓”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流變歷程的深入分析,挖掘其背后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以期助人們能更好地認識臺駘鑼鼓的“前世今生”。
【關鍵詞】臺駘鑼鼓;臺駘信仰;非遺;侯馬;臺駘
中圖分類號:J6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3-0070-02
侯馬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古稱“新田”,晉景公于公元前585年自翼城縣遷都于此后,晉國在此地大展宏圖,威懾幽并、牽制魯東、吞并河南、控制河西,農業生產、青銅冶鑄、軍事外交、民族融合等都發展到最輝煌的頂峰,雄踞中原,成就霸業,書寫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在這塊古樸而厚重的土地上,其悠久燦爛的文化和淳樸敦厚的人情孕育了當地獨特的藝術瑰寶——臺駘鑼鼓。本文通過對臺駘鑼鼓的流變歷程和藝術特色進行深入分析,挖掘其背后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
一、“臺駘鑼鼓”與臺駘信仰
(一)臺駘祭祀宮廷之樂
臺駘鑼鼓是祭祀治汾始祖臺駘的打擊樂表演藝術,距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其發源地西臺神村也是因祭祀“汾河河神”的臺駘廟興建于此而得名。臺駘乃上古五帝之一帝嚳時期人,金天氏少昊后嗣,子承父業任水官之首。當時汾水泛濫成災,臺駘奉命治水,帶領沈、姒、蓐、黃四部開山鑿石,疏通汾、洮二河,興修水利,造福于民。因其治水功績,沈、姒、蓐、黃四部百姓尊臺駘為治汾之神(即水神),建廟供奉[1]。晉國占領汾河沿岸后相繼殲滅四國,臺駘祭奠由此中斷。先秦時期,國之大事唯二便是祀與戎,祀為祭祀名山大川,戎為戰爭,汾河作為其境內唯一大河,其水神卻無人祭祀。后晉平公生病,巫人占卜說原因在于臺駘作祟,故而新建臺駘廟,以汾水之神供奉,被納入國家信仰體系,延續了四國祭祀汾神臺駘的傳統,臺駘傳說信仰得以恢復。
晉王室于新田臺駘廟前有組織地祭祀汾神,規模宏大、粗獷壯觀,所用宮廷金石之樂,即編鐘、石磬樂器演奏的廟堂之樂便是臺駘鑼鼓,其先進程度從侯馬出土的新田時期的大量鐘范可窺一二。據《周禮·春宮·大師》記載:“大祭祀,帥瞽登歌,令奏擊拊,下管播樂器,令奏鼓朄。[2]”注引一:“拊形如鼓”。注引二:“朄,小鼓也。先擊小鼓,乃擊大鼓。大鼓為指揮,小鼓為大鼓先引,故曰朄。朄,讀為道引之引。”結合注引來看,此句話意為舉行大祭祀時,樂官瞽師(古代盲人樂師)登堂歌唱,擊大鼓作為開始表演的命令;堂下演奏樂器時,擊小鼓作為開始命令。這與現在的臺駘鑼鼓所擊之鼓的樣式用法極為相似,追根溯源,晉王室祭祀汾神所用宮廷金石之樂便是早期臺駘鑼鼓的雛形。
(二)臺駘祭祀民間之樂
中華大地民間各處千百年來一直是泛神信仰,由“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意識演化出各類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宗教信仰形式[3]。植根于中國古代傳統農耕社會而形成的多神崇拜的水神信仰體系,汾河水神的祭祀活動作為晉地汾河流域的主要水神信仰,最初僅納入國家祭祀體系,屬王國諸侯所管理,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于東漢時從中央分裂出來納入地方,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晉地汾河水神民間信仰的發展[4]。后來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基,根據先秦時期的天地山川祭禮,道教建立了“三官大帝”信仰,即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天宮賜福;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地官赦罪;十月十五為下元節,水官解厄。此三元節始于北魏、盛于唐宋、延續于明清,全國各地均有風俗不同的祭祀神靈與方式,而侯馬地區的百姓,每年下元節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臺王(臺駘)廟會。屆時,人們敲鑼打鼓,迎接坐在轎內的神靈出廟門到河邊或是圍著鄉村進行巡游,期間所用之樂便是從宮廷流傳至民間的臺駘鑼鼓。這種迎神賽社所用之鼓樂藝術,在田野鄉間隨著時代的推進逐步演變,慢慢成為春節社火或其他重大節日的慶祝活動,先前的鐘、磬等宮廷樂器被民間鑼、鈸所替代。人們把陰陽鼓擺在街頭巷口,敲敲打打,配上鑼鈸,自娛自樂,興致高昂,原先的宮廷之樂更加自然地融入了百姓的生活中,成為了民間社火文化的一部分。
作為依照道教世界觀而建立的祭祀儀式中使用的鼓樂表演,臺駘鑼鼓在發展過程中秉承道教美學思想,吸納道教音樂元素,風格上逐漸趨向道教音樂。此樂具有道教“天樂”的本色,充滿著對汾河、對生命的激情與禮贊,滲透著臺駘文化的先民天性樂觀精神,凝聚著汾河百姓求取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協調統一的普遍理想。
二、現時“臺駘鑼鼓”的表演形式
臺駘鑼鼓流傳于侯馬西部高村鄉西臺神村,形式風趣生動,是當地群眾禮儀慶典常用的表演形式。演奏樂器有大鼓、小鼓、大鑼、小鑼、大鈸五種,表演者18人,其中兩人兼敲大小鼓,所擊之鼓為陰陽鼓,有高、低音之分,以小鼓為引,大小對奏、交替表演。余下有四對大鈸、四個大鑼、四個小丁鑼,整個表演分為三個樂部,大鼓、大鈸為低聲部;大鑼為中聲部;小鑼、小丁鑼為高聲部。表演常見隊形為四邊形,兩鼓手面對面,八面鑼分布兩旁,中心空,四對大鈸和小丁鑼表演者站在鼓后,正所謂“當面鑼、對面鼓、八面威風”。
如今存有六套演奏曲目,包括起板[起鼓],慢板[老牛上坡] [老虎下山],過門[叉鼓] [轉鼓] [攆鑼],落板[落鼓]等共計13個曲牌,全部曲目演奏一遍時長約半小時[5]。此樂曲表演穩健嚴肅、優美流暢、抑揚頓挫,快時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礴,慢時如小橋流水似斷似流,帶給聽者不同的聽覺體驗。在演奏方面突破了傳統打擊樂的表演方式,吸納了武術、舞蹈和戲劇、戲曲表演中的肢體動作元素,由鼓手擔任樂隊指揮。演奏時,高低聲部交替疊加,表演者們相互兼顧,交流感情,配合默契,將所有的思想凝聚在樂曲之中,全身心地感受協調動作下的音樂演奏和內心情感的釋放,達到音、形、氣、神的完美結合。
三、“臺駘鑼鼓”的發展現狀
(一)臺駘文化的衰敗
臺駘治水雖早于大禹,卻遠遠不如大禹名揚華夏,知其者甚少。但“英者,杰出精華之謂也;雄者,威武有力之謂也。”對于生活在汾河流域的民眾來說,臺駘作為治水英雄,象征著先祖治理洪水和上古神靈恩澤萬民的傳奇事跡,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能喚起廣大民眾對他的無限崇拜,滲透著人定勝天的樂觀主義精神。臺駘治理汾河從源頭寧武開始,主要區域在侯馬一帶,受封于汾川,封地太原,由此可見,此三地擁有豐富的與臺駘信仰相關的神話傳說。同時,當地社會現象的變更和民俗文明的變化也深刻影響著臺駘傳說信仰的發展。圍繞各種民間信仰習俗文化的發展,衍生出一系列如臺駘廟的傳說、臺駘治汾洮的傳說、臺駘廟會的傳說等有關臺神的傳奇故事,這些傳說以臺駘治理汾水為核心內容,表達了民眾對庇護萬民的古圣先祖的仰慕緬懷之情,滲透著生活在汾河流域千家萬戶共同的民族心理、生活習俗、勞動方式、自然和祖先崇拜等,銘刻著厚重深遠的原始祖先崇拜信仰,蘊藏著人們對于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望和憧憬。
從上古至今歷經數千年的朝代更迭、戰火災禍,汾河流域的臺駘文化逐漸落幕,如今,汾陽、臨汾等多地臺駘廟已被破壞,山西汾水流域現存的臺駘廟僅有四座,分別是太原晉祠、太原王郭莊臺駘廟、寧武昌寧臺駘廟、侯馬臺駘廟,其中經專家們論證認為,位于侯馬市西北約八公里的高村鄉西臺神村北、汾河灘地南側的古翠嶺上的臺駘廟是汾河流域創建最早、規模最大、保護最完好的一座祭祀臺駘的建筑群,其造型獨特、布局別致,建于元、明、清時期,距今兩千余年[6]。汾河流域臺駘廟的廟宇與祭祀信仰相互分離,呈現出臺駘文化衰落的趨向。
(二)“臺駘鑼鼓”的復興
隨著臺駘廟和臺駘信仰的逐漸敗落,臺駘鑼鼓于1940年停止了演奏,后繼無人,面臨失傳。在這里需特別提出和感謝為搶救臺駘鑼鼓作出突出貢獻的已故原侯馬市文化局干部賀際泰老人。他退休回到原籍后,為保護當地珍貴的文化遺產,潛心于西臺神村臺駘的廟宇保護以及相關史籍資料的整理,多方探索、廢寢忘食,不僅從理論上豐富了其內涵,同時從藝術上恢復了節目排演,于1991年開始在西臺神村組織老藝人們排演訓練,基本上恢復了臺駘鑼鼓的風貌。隨后于1993年陸續將挖掘、整理出的臺駘鑼鼓樂譜及相關文史資料編輯成冊,投寄發表,廣為呼吁宣傳。在當地藝人和文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臺駘鑼鼓得到了專家學者的認可,于2009年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且“汾神臺駘的傳說”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結語
人類的精神文明建設離不開文化的傳承,“華夏文明看山西,三晉文化源侯馬”,一句美譽道出了晉文化的源遠流長。近年來,侯馬市緊緊圍繞弘揚晉國歷史文化,專門搜集整理、挖掘精華,積極宣傳發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保護開發“非遺”文化產業,繁榮文藝創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侯馬“臺駘鑼鼓”為春秋時宮廷古樂之延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其背后的文化價值更是遠超其本身的藝術價值。認識其表演特色的同時,理清其背后的發展脈絡,汲取其背后文化的精神信仰,古為今用,對弘揚中華歷史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保護“非遺”文化和提高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梁紅霞.漢代水神信仰研究[D].山西大學,2019.
[2][5]張行健,高樹德.臨汾非遺 [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3]林宏躍.臨汾方志叢書·臨汾宗教[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4]段友文,王旭.汾河之神臺駘傳說信仰的文化傳承與村落記憶[J].民族文學研究,2013(06).
[6]康方耀.侯馬臺駘廟建筑文化初探[J].中外建筑,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