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婷婷
摘 要: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成都高新技術開發區開始建設,在三年內成為了國內國家級標準的發展區域,幾年之前又被國家列為定點創新示范區域,同時也是省內經濟發展的主要區域。成都高新區占地約613平方公里(不含與成都市雙流區合作共建園區44平方公里),圍繞“一區四園”總體布局與周圍地區共同發展,各區域之間相互協作,共同發展。
關鍵詞:高新科技;產業園;電子信息;結構
一、成都高新區概況
現階段,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共引進公共技術平臺78家,各類創新產業孵化載體的建設則達91家,成都高新科技產業園區的總體發展在全國的發展中都占有巨大優勢,無論是產業集聚能力,還是資金規模以及投資的成功率在全國范圍內都具有很大優勢,領先了很多產業園區,是成功的的實驗點之一。
二、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產業發展現狀
1.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現狀
2019年,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超3000億元,吸引眾多國際知名電子品牌入駐,為成都高新區帶來電子產業收益的同時,也提升了成都高新區在世界的影響力。
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工業企業中,囊括了含全球軟件10強和100強的世界優秀的軟件企業,還吸引了世界500強的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入駐園區。足以說明成都高新區電子產業的產業優勢與國際化水平。在眾多電子信息產業中,高新區集成電路,新型元器件增速最高,占據了總產業的四分之一,各電子企業營業利潤也都有所提升。隨著電子信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高端軟件和電子商務平臺占據了市場主體,交易值是成都高新區電子信息工業企業總產值的的1.5倍。
2.生物產業發展現狀
2019年,成都高新區生物產業實現產值500億元,其中,國際知名生物企業有1541家,從業人員3.5萬余人,形成集現代生物科技與傳統生物藥劑為一體的生物產業基地。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在一年內,成功打造出重點生物產業集群,并建造出以生物園和孵化園為代表的生物產業基地,為高新區生物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3.新經濟產業發展現狀
去年,園區內新經濟產業實現產值4000億元。同比增長超20%。其中,獨角獸和潛在獨角獸企業營收達180億元、增長50%,壹玖壹玖、醫聯科技、新潮傳媒3家獨角獸企業實現營收54億元、增長達38.29%,27家準獨角獸企業實現營收125億元、增長達63.75%;52家規上瞪羚企業實現營收430億元,增長達17.46%。新經濟產業的“高新實踐”,再次有力印證了成都是最適合新經濟成長的城市。
三、成都高新科技產業園區發展中產生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
1.產業趨同較為明顯,產業結構有待完善
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種類還比較單一化,還需要進一步豐富,目前主要包括電子與信息、生物與醫藥、新材料等產業,同時這些技術在實際應用時,也存在著一定的集中化,這就使得企業在入駐園區時受到一定產業范圍的限制,導致許多企業沒有達到該范圍的標準,難以入駐。
2.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重視不夠
根據調查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成都高新科技產業園區在招商引資的過程當中,往往對那些資產價值較高、占地面積較廣、需要雇用人員較多的項目比較重視,尤其是那些能夠短期產生經濟效能的項目。而對于那些處于初創期且發展前景不是很樂觀的中小企業來說往往持懷疑態度。在當今網絡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新興類產業不斷的出現,現階段發展較為良好的企業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可能被時代所拋棄。因此我們在進行招商引資時,應當具有超前的預見能力,應當對某個產業在今后的發展狀況作出評估,而不是簡單的以產值為標準來進行投資。
3.政府的有關政策缺乏實質性幫助
在政府的政策方面:政府在鼓勵和指導創新創造方面上仍然力度不夠。通常只是鼓勵性的政策,而很少有實質性幫助政策。當前所實行的政策主要是以推進GDP的增長為中心的,而就實際情況而言,它與國家所強調的自主創新方向是不一致的,有關產業創新方面的各項體制政策也仍舊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產業創造和創新能力的提升。關于這些問題的解決,相關部門若是將有限的資源運用到產業規模的擴張上,表面看來雖然抑制了企業的自主創新,但本質上卻是大大鼓勵了技術的引進。
3.管委會和園區服務機構時有缺位,支撐服務不夠完善
高新產業聚集區在產業研究合作的過程當中,政府部門并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甚至出現了政府部門管理失位的現象。對于高新科技產業園區的管委會來說,其應當在推動區域產學合作的過程中扮演組織者與協調者的角色,而不是放任其自由發展。當年風光一時的成都高新孵化園日漸衰退,入駐企業紛紛退潮,以至于最終政府買單,由政府單位入駐園區。倘若該部門在整個過程中并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那么企業、高校以及科研所之間就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從而不能實現資源共享機制,對于人才、信息技術等方面也不能做到最優的配置。
四、促進成都市高新科技園區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在區域發展中凸顯重點、特色
對于成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來說,發展須要充分發揮創新的內在動力,加快對原有產業的優化升級,充分發揮出高新技術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在對該園區進行升級規劃時,要根據引入企業的不同類型來進行合理配置:具體功能并不是簡單的通過招商引資來形成企業的聚集,也不是將原有的傳統企業進行融合,更不是為了接納一些國家的產業轉移。
(二)支持增設向中小科技企業傾斜的園區政策和服務
進一步完善市場環境,積極維護市場的繁榮有序,通過政策優惠、制度保障等手段大力引進一批國際知名企業和技術進入當地工業園區,進一步提升園區的規模和質量。加強對酒店、賓館等會議設施的規劃,積極引進一批國際性會議和跨國公司年會等落戶園區,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國際性會議和重要節事活動。
(三)不斷提升產業協作配套和園區服務支撐能力
一方面,園區需要引進核心企業,同時還要加強產業的集聚。在這整個過程當中,發揮中小企業的輔助作用尤為重要。鼓勵本地區的相關產業參與到產業配套中去,提高各方的協作能力從而推動本地區相關產業在生產管理、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發展與進步,并且要發揮出各地區優勢產業的帶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各產業之間的聯系、不斷提高技術創新,進而形成良性的競爭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