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周慧
摘 要:秉承可持續發展戰略,當前的林業經濟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同時也面臨諸多問題。其中,造林密度是對林下經濟影響最直接的因素之一,造林密度的大小將會直接影響到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發育,若不加以關注,則會對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嚴重的制約作用。因此,本文將分析林下經濟作物和造林密度的關系,并提出造林密度和林業造林密度二者協調發展有效策略,從而為林業資源開發和科學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幫助。
關鍵詞:林業;造林密度;造林密度
森林即是社會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生態系統,也是經濟開發中的重要經濟資源。在新時期背景下,如何處理造林密度和林業生態效益間的關系,讓森林可以充分發揮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助推林業資源的穩健可持續發展,是現階段林業生態經濟領域的重點研究內容。故而,將著重探討造林密度與經濟作物的關聯性,以便了解二者直接的關聯性。
一、林下經濟作物和造林密度二者的關系
林業生態效益和造林密度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系,具體的影響效果體現在林下經濟作物上,包括:對林下經濟作物生長速度的影響,對林下經濟作物幼苗生長的影響,對林下經濟作物生長因子的影響等幾個層面。在不同密度下,農作物的生長速度、生長高度也不盡相同,此處以食藥用菌為實驗對象,將其分為1000株/hm2,1500株/hm2,2000株/hm2五個密度等級,在食藥用菌種植后,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觀察活動。從結果來看,按照1000株/hm2種植食藥用菌,農作物的平均生長高度可以達到4.45±0.49cm,而按照1500株/hm2種植食藥用菌,農作物的平均生長高度下降至4.32±0.29cm,按照2000株/hm2種植食藥用菌,農作物的平均生長高度僅為4.11±0.24cm,可見,種植密度和農作物的生長高度呈反比,密度越高,則農作物所能獲得的生長空間越低,生長高度則越低。而從農作物的生長胸徑看,1000株/hm2種植的食藥用菌平均生長胸徑為3.24±0.19cm,1500株/hm2種植的食藥用菌平均生長胸徑為3.11±0.16cm,2000株/hm2種植的食藥用菌生長胸徑為3.09±0.15cm[1]。即表明對于林下經濟作物而言,生長空間越大,其生長速度與質量才能越好,如果生長空間過小,則生長高度和生長胸徑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究其原因,造林密度會影響到經濟作物的環境狀況,比如按2000株/hm2種植食藥用菌,其生長環境的溫度指數、土壤濕度、土壤營養度要素都比按照1000株/hm2規格種植的食藥用菌生長環境低上不少,農作物的種植間距過于密集,會造成經濟作物的溫度控制不足,以及營養保持失調,所以為了讓經濟作物達到最佳的生長狀態,需盡量擴大種植間距,減少每公頃的農作物種植株數。
二、實現林業生態效益與造林密度協調統一的策略
(一)科學進行栽種
為了提升經濟作物的生長速度與生長高度,需要選擇合理的時間進行栽種,一般是選擇雨水較多的秋季進行栽種。同時,根據土壤墑情、立地條件以及經濟作物種類來確定栽種的深度,如果林區存在著部分沙質土壤,可以在農作物的苗株栽種布置水渠,以此來充分提供給經濟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進而提升其成活率。林業人員栽種時,要考慮到其生長所需的必要條件,還要根據土壤的適宜度、經濟作物在林區的出苗和成熟時間進行正確的抉擇。如果林區的濕潤度較高,可選擇在溫度較為適宜的春季進行起苗,但如果環境較差,則需要在雨水較為充沛的秋季進行起苗工作[2]。在這個時節進行起苗,農作物的苗株能夠得到充足的水分滋養,加上該時節的土壤水分蒸發速度相對來說較為緩慢,且土壤并未被完全凍結,苗株處于一個最佳的生長時機,在經濟作物栽種過后,要注意對其進行除草、擴穴等工作,同時要根據林區的造林密度,合理設計地膜覆蓋的方法。常用的地膜覆蓋方式是當水滲入到土壤中時,選擇一個1m見方的地膜中心洞,在洞口將農作物套入其中,接著進行地膜平鋪的操作。
(二)加強育苗養護
如果農作物的生長速度快,則要適時早間苗、早定苗,去弱留壯、去病留健,間苗和定苗的時間也要選在晴天的下午進行,在雙株留苗處理中,兩苗之間的距離必須足夠開闊,按照合適的造林密度確定每公頃的株數。經濟作物苗的管理工作核心在于培育壯苗,奠定豐產基礎。而經濟作物根系進入土壤的深度和根的數量會受到土壤的影響,應通過鏟地、趟地的方式進行中耕,消滅雜草,使土壤的通透性有所改善,同時提高地溫,方便微生物活動,保持土壤中水、肥、氣、熱的協調性,確保經濟作物根系快速生長[3]。林業工作者要根據經濟作物在苗期的養分需求,分次施肥,同時注意種肥和苗株間距,避免出現苗被肥料灼傷的情況,完成施肥后要及時澆水,防止肥料傷害種子和苗株,生根之后快速吸收養分,確保在苗期旺盛生長,根多、莖粗、葉片肥厚,夯實豐產基礎。
(三)做好后期管理
林業工作者應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林場保護措施,從根本上確保經濟作物能夠健康成長。同時做好經濟作物的防寒管理,建立合理的病蟲害預防機制,給經濟作物創建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在對經濟作物進行養護生活,要嚴格把控氮肥及磷肥的使用數量及次數,在確保經濟作物成活率的前提之下,根據實際情況使用合適的氮肥及磷肥。當農作物栽種完畢,相關管理人員要適當采取封閉措施,避免牲畜誤入林場而對農農作物造成不必要的損害。相關工作人員要定期對林場進行排查,如若發現漏栽、死苗等問題,要及時采取補栽的措施,最大化地減少損失。
三、結語
經濟作物是發展和推動綠色經濟建設的關鍵一環。從實際情況看,經濟作物所擁有的生長空間越大,則自身的生長狀況越好。林業工作者在經濟作物的栽植和育苗中需加強對苗株的管理,同時注意對苗株之間的間距控制,確保彼此所處環境的適宜程度,以便實現最佳的生長質量。
參考文獻
[1] 菅彩媛,蘇文斌,任霄云,等.不同種植密度對籽用西葫蘆經濟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9(9).
[2] 林什全,陳新強,李志良,等.龍腦型陰香造林密度與施肥試驗研究[J].林業與環境科學,2019(4).
[3] 牟光.速生楊樹苗栽培技術與造林密度管理探討[J].種子科技,2019,37(03):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