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華
摘 要:在當前時期的刑事司法體系當中辯護制度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我國的刑事辯護制度由于先天存在一定不足并且運行有失規范,經常會出現一些違背立法初衷的情況。長久以來,律師更加傾向于辦理非訴訟案件而不愿意介入到訴訟案件當中,特別是刑事訴訟案件,這導致刑事辯護陷入了一個困境。因此,本文從制度和理念層面對刑事辯護的困境展開深入分析,對刑事辯護的困境進行相應的總結。
關鍵詞:刑事辯護;困境;制度層面;理念層面;分析
一、刑事辯護的困境分析
一般情況下來講,律師在執行刑事辯護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具備相應的訴訟權利,并且以訴訟權利為依托、以特定的職業權利作為基本保障,在當前時期,我國的刑事辯護制度當中辯護律師通常所享有的訴訟權利經常會遭到嚴重的侵害,以此導致辯護活動難以順利進行,辯護律師的執業權利也很難得到保障。因此,很多律師都不愿意參與刑事辯護,刑事辯護的困境具體也于以下方面呈現:
在刑事辯護案件當中律師的訴訟權利較為薄弱是影響當前時期刑事辯護陷入困境的主要表現,一般情況下來講,偵查程序是審判起訴工作的基礎,也是公民最易被侵犯的階段,更是收集證據和保全最重要的階段,在此階段辯護律師介入偵查已然成為了一項十分常見的活動,但是由于律師的訴訟權利較為薄弱,因此,律師偵查階段介入是極為困難的。與此同時,在起訴階段律師的參與度較為薄弱也是一個重點問題,根據刑事訴訟法第33條規定我們可以發現,審查起訴階段律師是有權利替犯罪嫌疑人辯護的,與此同時,在這個階段律師也有著閱卷權和調查取證權,但是在審查起訴階段辯護律師也并不能獲得對稱的信息,因此便無法順利的進行辯護。于是,律師在起訴階段便會面臨著調查取證難、閱卷難這樣的問題。最后,在審判階段也可以發現律師的訴訟權利較為薄弱,審判事關于被告人的自由、榮譽乃至生命,是辯護的核心也是控訴的最終目的,而在庭審當中通過執行充分的辯護來維護被告人的自由、榮譽和生命則是辯護律師的職責,更是設定辯護制度的最終目的。但是,在當前時期我國的法庭上辯護律師卻很難有效地執行辯護,律師的閱卷權依舊存在著一定不足之處,由此可見,在當前時期律師的訴訟權利較為薄弱,因此便使刑事辯護陷入到困境當中,這也是刑事辯護陷入困境的具體表現
二、從制度層面剖析刑事辯護的困境
刑事訴訟制度中控辯失衡、控審不分。在近代刑事訴訟的基本結構當中起訴是指提出不利于被告人犯罪事實的旁證,而辯護人則可以提出利于被告人事實的旁證審,判官再從其中發現真實的材料最終得出正確的判斷。由此可見,在現代刑事訴訟當中主要是以控訴、辯護、審判三種訴訟職能所構成的,訴訟職能的區分仿佛是糾問式程序和控訴式程序的基本差異之一,在糾問式訴訟當中辯護、控訴與裁判三項職能沒有得到區分,裁判和控訴均有統一司法機關承擔,因此,被告人極少有自我防御的機會,辯護職能實際上幾乎是不存在的。而在現代訴訟結構當中為了能夠有效的保證對訴訟職能進行區分便一定要促使控審分離和控辯平衡達到實際標準,以此才能保證辯護職能能夠充分地發揮出其實際作用。而在當前時期我國刑事訴訟法當中控審不分、控辯失衡的情況比比皆是,并且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著極多審理和判決脫節的情況,這樣更加難以凸顯出辯護權的實際價值。
(一)控辯失衡
刑事訴訟是社會反對某人的一項斗爭,代表著國家的控方力量先天便是極為強大的,他們具有極強的偵查權也有著一系列的調查設備,甚至在調查取證方面檢察官、警察也可以直接將當事人、也就是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處置這類強制性手段,而此時處于受追訴地位的被追訴方自然是弱勢方面,不僅沒有國家強制力作為自己收集無罪證據的有力支持,在經濟上也無法與控訴機關進行抗衡,并且從道義、輿論上也很難得到支持,根據這樣的不平等的發展情況控辯平衡的主張也愈加強烈,主要目的便是為了保證控辯雙方在刑事訴訟當中能夠有平等的訴訟地位,但是當前時期卻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
(二)控審不分
一般情況下來講控審分離便意味著控訴人不能當裁判,提出控審分離主要便是為了保證法官能夠不恣意審理,能夠清晰的界定審判的基本范圍并且理清辯護的范圍。在我國有學者這樣認為,這種限制具體應該表現在法官在庭審前不能與訴訟方進行單方面的接觸;法官應該將審判活動的重心放在法庭審判之上,即使不得已要展開庭外調查也應該保持中立的姿態;在審查程序上應該與庭審程序相分離,不應該將審查公訴的法官和主持審判的法官合二為一。與此同時,對于辯護方來說控審分離能夠利于明確攻擊的焦點、促使辯方能夠有地放矢,以此才能形成充分、有效的防御。而當前時期在經歷過1996年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之后已經產生了極多的改善,現在的起訴方式也有所轉變,但是其中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和缺陷限制了辯護功能的發揮。
三、從理念層面剖析刑事辯護的困境
任何一種制度都會在一定的理念下得以運作并且為理念所支配,而制度之所以在制定上有缺陷也是因為很多時候理念造成的一定影響影響著辯護制度賴以存立的理念,例如,程序正義、無罪敲定等在我國當前時期都有著極為明確的體現,但是還是存在著進一步的完善空間,以此才能促使刑事辯護擺脫以往的困境。(一)律師職業理想的淡化
在西方國家和西方歷史上律師是與公權力對抗性的一種力量,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所產生的,并且律師擁有非常專業的知識,對商業興起后特定的經濟交易行為來說具有著極大幫助作用。而在刑事辯護案件當中律師則作為辯護人的主要力量,通過收集相關證據對照相關法律來對被辯護人進行辯護。但是與西方國家不同,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當中并沒有設立相應的律師制度,雖然在1996年《律師法》將律師定義為取得律師執業證書、能夠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但是這樣的規定卻非常容易促使人們以商業模式的心理來框定律師事業,對律師存在著錯誤的認知、認為律師唯利是圖、是利用法律來為人開罪,因此,也便會對律師造成一定的影響。律師的服務宗旨到底是什么?律師是站在何種角度提供法律服務的?這樣的問題難以得到明確,促使律師在某些人的意識當中已然成為了一種異己力量。
(二)缺乏程序正義理念
程序正義反映在訴訟制度上最為基本的要求便是與程序相關的利害關系,或者是因為結果而蒙受不利影響的人都可以參與該程序,并且提出自己的主張以及證據,給人反駁對方主張和證據的一個機會,因此,程序正義的基本觀點便是要求為追訴人賦予一定的辯護權利,并且這樣的權利也具備著實質性的內容。
結語:綜上所述,當前時期刑事辯護制度是刑事訴訟中最基礎也最核心的制度,更是維護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權益最為有利的手段之一。然而在我國律師整體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刑事辯護業務卻與律師制度出現了不協調的問題,這使得刑事辯護陷入了困境當中,而針對于此,也可以從理念層面和制度層面兩個層面進行體現,只有改變這樣的實際問題才能促使刑事辯護走出這樣的困境,而對此也需要予以更多的關注和重視。
參考文獻
[1] 冀祥德. 中國刑事辯護的困境與出路[C]// 中美"律師辯護職能與司法公正"研討會. 0.
[2] 陳亦欣. 關于我國刑事辯護困境與出路的思考[J]. 法制博覽(名家講壇、經典雜文), 2012.
[3] 卞建林, 田心則. 中國刑事辯護的困境與出路[C]// 中美"律師辯護職能與司法公正"研討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