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士奇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我國對農業生產更加看重,如何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生產設備提高農作物的整體產量成為農戶目前主要考慮的問題。小麥屬于極為重要的農作物,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重要價值,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日常溫飽,還可以作為原材料進行釀酒或菜品制造,極大程度地豐富了我國的飲食文化。隨著國家進入新時代,利用先進的栽培技術實現小麥綠色增產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基于此,從三個不同的角度,為實現小麥綠色增產提出了建議和措施,以此供專業人士進行討論和分析。
關鍵詞:小麥;綠色增產;栽培技術;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S512.1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4031/j.cnki.njwx.2020.08.115
小麥有春小麥和冬小麥之分,作為我國農作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種植面積占比較大,小麥的產量情況對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必須引起農業技術研究人員的重視,以實現綠色增產。以此為目標進行技術創新和改革,為保護農民的經濟效益,促進國家的整體發展而作出努力。農作物普遍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小麥的種植過程也是如此,各地在進行小麥種植時,常常出現單產較低、總產不穩的情況,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建設進程,如何利用栽培技術解決現實因素所帶來的種植困境,成為相關技術人員主要考慮的問題。
1 重視前期準備和播種過程
為實現小麥的綠色增產,首先要重視前期的準備工作。完備的前期準備工作是后期作物能夠實現健康成長的關鍵,具體要從四個方面開展。首先,做好小麥品種的選擇,為了使小麥生長過程中能夠保持長時間的活力和保證最后的產量達標,需要選擇品質優良、抵抗能力強、生產潛力高的小麥種子;其次,在進行播種前要進行晾曬工作,晾曬工作應合理并符合標準,能有效提升小麥產量,具體要求包括晴天天氣、不與水泥地接觸、鋪蓋均勻、適時翻抄等,同時也要注意在晚上沒有陽光時,要將小麥種子進行回收,避免受到氣溫影響,降低種子的發芽率;再次,對優質種子進行晾曬工作后要實現進一步的篩選,剔除在晾曬后出現干癟的種子,或在晾曬中受到蛀蟲侵害的小麥種子,再度提升小麥種子的優質程度;最后,把握小麥種子播種時機,既要考慮到溫度變化對于種子生長的影響,也要考慮播種面積對于土壤養分的影響,盡可能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合理分析,確定最佳種植氣溫和種植時間,每一個地區的土壤情況、溫度變化情況不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1]。
2 重視生產時期的田間管理
在小麥生長期間做好田間管理工作,是保證綠色增產的關鍵。田間管理工作具體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個方面,前期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小麥種子剛播種時的田間管理,種植場所的不同導致所需進行的管理工作有所差異,在一些秸稈較厚的地區播種時要進行小麥種子的擠壓,盡量減少種子懸空情況,在種子生長的過程中要保證水量充足,做好水源灌溉工作,相關管理人員要定時對種子生產情況進行檢測,防止疙瘩苗破壞麥田結構的情況產生,也要防止生長過旺或雜草過多等情況的出現,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保證小麥生產質量。中后期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病蟲防害和日常管理,保證中后期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是促進小麥最終產量的關鍵,為了減少病蟲害的侵襲,除了在管理前期進行化學除草外,還要在中期增加一次化學除草,相關管理人員可以根據小麥的生產情況,進行藥量的控制。如果小麥受病蟲草侵害嚴重,可以適當增加藥量,同時還要考慮小麥生長過程中的特殊天氣,通過改變藥物組成增強小麥種子的抵抗能力。在日常護理過程中,管理人員需要對灌溉工作給予重視,小麥在不同的生長時期對水量的具體要求不同,實現合理灌溉也是提高小麥抗倒狀的重要舉措[2]。
3 重視作物施肥和追肥過程
在小麥生產過程中,進行施肥和追肥操作具有重要意義。管理人員要把握好施肥的時機,根據小麥的生產情況進行合理操作,更重要的是做好追肥工作,保證追肥時機、用量的科學合理,是實現小麥綠色增產的關鍵。在選擇追肥時機時,要對小麥的生長情況進行分析,拔節時期的小麥對于養分和水分的需求極大,在這一階段小麥的代謝活動達到最高,在此時進行追肥能夠滿足小麥的生長需求,促進小麥的快速發育。此外,施肥和追肥的具體操作還要考慮到當天的天氣情況和麥苗的生長情況,避免在麥苗上出現雨水、露水等水漬時進行施肥工作,這樣很有可能將麥苗燒壞,從而導致最終的減產。
4 結語
綜上所述,為實現小麥種植的綠色增產,相關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需要重視前期準備和播種過程,重視生產時期的田間管理,重視作物施肥和追肥過程,應認識到若不繼續提高小麥產量在未來將無法滿足人們的現實需求。因此,相關人員必須要針對關鍵栽培技術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相信在不懈努力下,我國農業生產水平會實現顯著上升,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也會達到人們期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董學莉.阜陽市潁州區小麥綠色增產關鍵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9(16):21+26.
[2] 姚殿立.臨泉縣小麥綠色增產關鍵栽培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6,36(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