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白靜敏 伏基旭
摘 要:依托區塊鏈發行的私人數字貨幣已占據一定市場,但由于和國家信用擔保相比,私人數字貨幣的信用擔保表現相對不足,不足的信用擔保是其穩定發展的重要劣勢,則市場強烈反映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法定數字貨幣的需求。本文借鑒國際經驗,探討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發行面臨的風險應用,以及未來發展路徑,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法定數字貨幣;區塊鏈;應用風險;發展路徑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金融技術也逐漸轉向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而貨幣的形態也在不斷的演變。隨著電信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和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電子支付方式得到了迅速的發展,2013年我國第三方支付同比增速高達340%,2014年到2017年的同比增速平均值也在80%左右,第三方支付的市場規模日益擴大,對整個貨幣支付體系和經濟金融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為法定貨幣數字化形式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自比特幣問世以來,挖掘了新的市場價值,數字貨幣的種類得到大規模的發展,目前,全世界數字貨幣種類超過1500種,數字貨幣的社會反響和發展規模得到了多數國家的關注力。但是這些數字貨幣無國別、無主權背書、無合格發行主體、無國家信用支撐,這些特征使得發展法定數字貨幣成為國際趨勢。如果法定數字貨幣正式發行將改變整個貨幣體系,各類學者對于法定數字貨幣的未來發展大形勢給出了探討。
目前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去中心化機制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失信現象,周雷、陳捷(2018)從數字貨幣發展體系角度分析,認為中心化是未來法定數字貨幣發展的基礎,論證了“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元體系的運行模式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李博、李景躍(2018)分析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能有效地降低紙幣發行的成本,縮小時間和空間的差距提高貨幣流轉效率,復雜加密處理的處理技術大大提高貨幣的交易性。
依托區塊鏈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是高新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推進的貨幣改革趨勢,對于此類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借鑒于各類數字貨幣發展產生的現實問題,文本建立于現有的相關文獻和官方聲明,探討法定數字貨幣的應用風險。
二、國際法定數字貨幣的主要經驗
數字貨幣的發展在國際上仍然處于發展階段,與傳統貨幣的國家信用作為擔保相比,私人數字貨幣無法為其信用提供足夠的擔保。針對這一缺陷,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法定數字貨幣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我國的法定數字貨幣仍然停留在研發測試階段中,而世界上已有幾個國家的央行在法定數字貨幣上取得了一定的實踐進展。
加拿大:在2016年6月時,加拿大中央銀行聯合6家私人銀行、金融區塊鏈聯盟和加拿大支付協會一起啟動了名為“Jasper”的法定數字貨幣項目實驗,通過這一項目來探索分布式賬本技術在進行大額支付、清算和結算等方面應用的可行性,并測試使用法定數字貨幣進行銀行間的業務往來和日常運營。這一項目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重點在于驗證數字貨幣用于大額資金往來的可行性,第三階段則探索建立一個證券支付結算一體化平臺,以此證明分布式賬本技術的可行性。
瑞典:瑞典的支付市場與當前中國的支付市場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隨著移動支付方式的普及,現金逐漸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據瑞典央行在2018年的調查顯示,只有13%的瑞典人在最近一次購物中使用了現金,相比較于2010年的39%,其比例大幅度下降,這一現象導致了瑞典貨幣的周轉和流通逐漸由私人企業所把控,而本該作為貨幣發行方的瑞典央行則開始喪失對貨幣的控制權,因此,瑞典央行在2017年3月啟動了名為“E-Krona”的項目,在為公眾提供一個更為安全的支付平臺的同時,加強自身對于貨幣發行和流通的控制力。
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類型主要集中在以加拿大為代表的批發型和以瑞典為代表的零售型,前者主要針對于大額支付、清算和結算等,主要面向少數大型金融機構。而在大多數人的日常經濟生活中仍然主要以傳統交易方式進行,因此影響較小。而已瑞典為代表的零售型法定數字貨幣的應用場景更為廣泛,使用更為靈活,可以滿足更多的需求。
三、法定數字貨幣的風險應用
現階段的私人數字貨幣發展,最大的風險來源于缺少擔保,傳統實物貨幣由于有國家信用作為擔保,除非發行國家或者央行“破產”,否則傳統貨幣具有一定的保值性,其價值不會發生劇烈的變化。以比特幣為例,在2018年1月1日時,其價格已經變為14112.2美元,而到2019年1月1日又降為3850.91美元,比特幣價格的暴漲暴跌反應了其具有很大的波動性,而2017年和2018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平均匯率為6.7518,6.6174,在幣值穩定這一點上私人數字貨幣顯然無法與傳統貨幣相比,因此如果沒有合適的擔保條件出現,私人數字貨幣也終將沒落。
法定數字貨幣由國家信用作為擔保的,因此并不會出現如私人數字貨幣那樣的劇烈的價值波動,其風險主要包括于信息技術風險、法律規范風險、流通環境風險。
信息技術風險上,一方面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新型金融系統可以極大的降低運行成本,提高全球金融效率,但現階段的區塊鏈技術在面對如“雙十一購物節”那樣的高并發的交易時,有些力不從心,無法確保交易系統的穩定性,根據測算,央行數字貨幣系統至少要達到10萬筆/秒的處理能力才能滿足交易,因此在技術上還需要進行突破。另一方面則是信息安全,具備安全存儲、交易和流通的特性,對相關的安全技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現有的區塊鏈技術使用的依然是傳統的加密機制,如果遭到蓄意攻擊,可能會造成財產損失。
法律風險方面,目前針對數字貨幣的法律存在著缺失風險,數字貨幣的形態與傳統貨幣存在很大區別,其所有權的轉移很難界定,需要在立法上加以明確,此外也要防范相關的如造假、詐騙、盜竊等犯罪行為。此外,由于數字貨幣具有交易匿名性,因此有極大可能被用于非法資金的跨國流通或偷稅漏稅等行為,此前的針對PC終端的勒索病毒攻擊,黑客便是利用比特幣的交易匿名性,要求被勒索方使用比特幣交易,使其無法追蹤資金的最終流向,這一點也需要專門的法律條文加以遏制。
流通環境方面的風險,這一點主要針對于零售型的數字貨幣。我國有龐大的經濟體量,在推廣數字貨幣上必然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數字貨幣的推廣基礎是需要以智能移動終端為主要載體,目前我國擁有手機的公眾已達到12.9億,也就是說有近10%的公眾是沒有手機也不會去上網的。即使是已經擁有手機的用戶,他們對數字貨幣的接受程度也需要進行進一步考證,以現有的移動支付為例,截止2019年底,支付寶用戶規模為7.3億,雖然與之前相比普及率逐漸提高,但與手機的實際用戶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未來如果推廣相關法定數字貨幣,可能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
四、法定數字貨幣的發展路徑
數字貨幣雖然已出現一段時間,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仍然是一個新興概念,要想進行進一步的推廣仍然需要在多個方面有進一步的發展。
技術層面上,法定數字貨幣可以在借鑒吸收私人數字貨幣的相關技術上進行持續的創新和改造,如讓一些關鍵節點也加入到分布式記賬體系中,降低中心節點的運算壓力。
流通層面上,作為國家金融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法定數字貨幣有著兩種不同的流通模式,一種與現有運營模式類似的二元模式,由中央銀行面向商業銀行進行貨幣的發行和回籠,商業銀行受央行委托為公眾提供數字貨幣的存取,并與央行一起維護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體系。另一種則是跳過商業銀行環節,由央行直接向公眾發行并負責相關的維護、存取、流通等服務的一元模式。
具體形態上,法定數字貨幣的具體形態可能會有多種表現形式,它可能如同現在一樣是來源于實體賬戶的數字,也可能是基于使用者的資產價值而存在,如果基于實體賬戶則需要考慮賬戶的使用者是否持有賬戶合法擁有者的授權,而基于價值則需要考慮收款人驗證支付方式是否有效,以及付款方是否使用同一貨幣進行多次支付的問題。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比較加拿大、新加坡等國的實踐中可以得到如下結論:數字貨幣在技術選擇上可以保持開放的態度,但在發行上最好由有國家信用作為擔保的各國央行集中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同時也要謹慎選擇其使用用途,以避免對現有金融體系產生較大沖擊。為促進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的發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在法定數字貨幣的設計和推行上應遵循穩步、安全、可控的原則,為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廣提供一個緩沖地帶,不斷觀察使用效果,積累相關經驗,豐富數字貨幣的相關功能之后,再做進一步的推廣使用,可控的融入或替代現有金融體系之中。
第二盡快制定法定數字貨幣的相關法律法規。目前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主要針對的是傳統實物貨幣,而數字貨幣本身帶有虛擬性特征,與傳統實物貨幣的發行、流通、存儲等存在著本質性差異和沖突,所以首先要解決數字貨幣現行法律法規的矛盾與沖突問題。
第三進一步深化國際合作,加強與其他在法定數字貨幣領域同樣走在前列的國家的合作,通過借鑒當前推行人民幣國際化的經驗,制定符合自身國情的數字貨幣推行政策。同時也可以借此進一步強化自身的金融主權,為未來數字貨幣的發展獲取更多的話語權。
參考文獻
[1] 陳志鵬.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應用前景及問題探究[J].金融經濟,2019(12):3-7.
[2] 莊雷,郭宗薇,郭嘉仁.數字貨幣的發行模式與風險控制研究[J].武漢金融,2019(03):57-63.
[3] 易憲容.區塊鏈技術、數字貨幣及金融風險——基于現代金融理論的一般性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18(11):9-16+40.
[4] 周雷,陳捷.國家數字貨幣應用區塊鏈技術初探[J].杭州金融研修學院學報,2018(06):27-31.
[5] 王鴻錦.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探索[J].中國商論,2018(11):58-59.
[6] 李博,李景躍.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法定數字貨幣研究[J].黑龍江金融,2018(01):55-57.
[7] 劉蔚.基于國際經驗的數字貨幣發行機制探索與風險防范[J].西南金融,2017(11):51-58.
[8] 李繼紅,吳筱瀟,燕浩揚.基于VEC模型的比特幣的需求與價格關系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2(06):702-708.
[9] 張正鑫,趙岳.央行探索法定數字貨幣的國際經驗[J].中國金融,2016(17):28-30.
[10] 莊雷,趙成國.金融創新效應:互聯網金融的宏觀效率研究[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7(06):121-131.
作者簡介:李勤(1999——)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單位: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經濟學,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
白靜敏(1999——)女,漢族,內蒙古赤峰人,單位: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經濟學,研究方向: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
伏基旭(1999——)男,漢族,安徽宣城人,單位: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經濟學,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
基金項目:本文屬于安徽財經大學2020年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法定數字貨幣的應用風險及發展路徑研究——以區塊鏈為例》(項目編號:ACJJXYZD202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