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物,現階段,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日漸深入,小麥種植面積有所縮減。在種植面積不斷縮減的背景下,小麥種植戶也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力求不斷提高小麥種植的經濟效益,大力推廣和應用機械化的作業模式,或者也可購買小麥保險,以增加小麥種植效益,有效實現增產增收。
關鍵詞:小麥種植;經濟效益;增產增收
1小麥種植現狀
1.1經濟效益增長空間十分有限。市場加強了農產品的宏觀政策調控,這使得小麥收購價格也有所降低。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小麥種植的過程中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該情況極大地影響了小麥的利潤及經濟效益。
1.2小麥生產技術存在明顯不足。現階段,我國農業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生產效率和生產水平處于滯后狀態。播種機械化的過程中,深度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麥的出苗率,而且部分農戶還存在濫用肥料的情況,這一方面會增加經濟成本,另一方面也會使土地出現板結現象,進而阻礙機械化操作的有序開展。
1.3無法合理把握小麥種植時間。部分農民并未全面地掌控小麥種植時間,過早或過晚種植均會影響小麥的產量。小麥種植過早會導致小麥細長,且在霜降前生長速度較快,冬季容易受到凍害的影響。小麥需要消耗較多的營養成分,出現前期生長速度較快,而后期生長遲緩的問題。而小麥種植時間較晚則會縮短小麥入冬前的生長時間,小麥自身熱量明顯不足,進而減緩小麥的生長速度,削弱小麥的抗寒性,降低小麥產量和效益。
1.4耕地質量明顯下降。小麥種植中,若使用較多的化肥會使土地出現板結問題,影響土壤中的營養元素分布,該種植方法盡管可在短時間內增加小麥的產量,但會降低土地的質量,不利于小麥的長期發展。農民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多選擇化肥,而不選擇有機肥,這也降低了土壤的質量。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到小麥的產量。
2提升小麥種植效益的有效途徑
2.1嚴格控制小麥生產成本。為不斷提高小麥種植的經濟效益,首先,可采取有效措施,嚴格控制小麥的生產成本,重視生產中多個細節的控制。在選購物資的過程中高度重視小麥種子、化肥、農藥和病蟲害防治等因素,嚴格控制物資的成本投入,有效規避不必要的投入。再者,積極創新小麥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環節,轉變傳統的小麥生產模式,實現集約化生產,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做到產業化經營,進而降低小麥生產成本,增大生產的經濟效益。
2.2積極改良土壤。1.秸稈還田,提升土壤肥力。秸稈還田能夠有效改善土質,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地肥力,改良種植條件。在秸稈還田處理中種植小麥能夠切實改善小麥的抗寒、抗干旱和抗熱風性能,有效降低發生病蟲害的幾率。在秸稈還田的過程中需要打碎秸稈,將其均勻地散播于土壤當中,以此提高土壤的質量。2.科學配置土壤配方,做好施肥工作。科學測土配方施肥,全方位掌握土壤有效養分的濃度,結合實際配制配方,完善施肥方案,該項工作也成為改善土壤基質的重要途徑。基于測土配方施肥可提高氮磷鉀等元素配比的合理性,增強土壤肥力,降低小麥種植成本,提高小麥種植的質量與產量。在小麥種植施肥作業中,應始終堅持均衡施肥原則,一方面要提高小麥的總產量,另一方面也需充分保留小麥原有的優勢和特點。科學利用有機腐熟肥、復合肥、小麥專用肥,以滿足小麥在不同生長環境和不同生長時期的養分需求。
2.3選擇優良品種,合理把控種植的時間和數量。選擇質量有保障的小麥品種能夠有效降低小麥作物遭受病蟲害的風險系數,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需充分結合小麥種植區的氣候特征,選擇順應該地區氣候特征的品種。同時,在種植的過程中也要加大優質小麥品種的推廣力度,落實區域化小麥種植的構想。以現有小麥種植模式為基礎,對其加以創新。對于病蟲害相對嚴重的區域,務必高度重視病蟲害防治,合理把控冬小麥播種的時間,保證小麥平穩越冬,從而增加小麥的產量。如播種時間較早,則會增大小麥遭受凍害和病蟲害的風險,如播種時間過晚,會使苗木受到干熱風及凍害,降低小麥的產量。
2.4落實小麥精加工和深加工。農產品加工業是農產品上市前,對農產品實施預處理,以滿足農產品的中間需求和初級農產品的需求。歐美國家市面上9成以上的農產品均需精加工處理,我國的農產品起步較晚,市面上只有2-3成的產品需精加工。因此,農業收益較少。為此,相關部門可以適當延長和拓展小麥種植、生產和銷售鏈條,開發小麥精加工產品,以推動小麥生產增值,實現農民的增產增收。
2.5引入先進生產力。現如今,我國農業生產技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小麥精播半精播技術、氮肥后移技術和小麥規范化播種技術均得以廣泛應用,同時在小麥種植的過程中也引入了更為先進的種植技術,小麥的產量可較以往提升5%左右,進而有效提高小麥種植的效益。但是我國現階段小麥種植新技術的應用依然不夠完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出先進技術的作用與價值,為農戶普及先進技術相關知識。
3結語
為增加小麥種植效益,農戶應在種植的過程中嚴格把控小麥的種植成本,并且積極改良完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肥力,引入先進的種植技術,轉變傳統的種植模式,以此提高小麥的產量和效益。
參考文獻
[1] 許琨,蔡云虎,張澄瑩.小麥種植過程中的施肥技術探析[J].? 種子科技. 2019(16)
[2] 黃曉,李文超.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推廣意義及建議[J]. 鄉村科技. 2019(34)
[3] 潘正言.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 種子科技. 2019(17)
[4] 杰恩思古麗·居馬西.小麥種植技術的推廣分析[J]. 新農業. 2019(23)
[5] 念自明.提高小麥種植效益的有效途徑[J].? 新農業. 2019(23)
[6] 吳喜濤.綠色小麥種植田間管理及技術推廣研究[J]. 種子科技. 2019(17)
[7] 董興國.山東濱州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J]. 農業工程技術. 2019(32)
作者簡介:劉杰,(1982.11—)女,漢族,籍貫,遼寧北票人,北票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職稱:農藝師,專業:農學,研究方向: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