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琳 蘇子涵 張宇 韓青青 代紅梅 汪成付 劉淑慧 蔣恬
摘 要: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使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長期存在,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不夠細致以及社區教育的空白使其在生活、安全、教育和心理等方面都面臨著諸多考驗。對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需求現狀進行分析,通過影響其生活滿意度的因素提出4個研究假設,結合198份有效問卷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生理需求和社交需求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力分別為0.25和0.48,起顯著正向作用,說明留守兒童這兩面需求尚未滿足;安全需求對生活滿意度影響力不顯著,說明留守兒童安全需求已得到滿足;自我實現需求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力不顯著,說明留守兒童對自我實現認識比較模糊。再結合各縣實際情況,表明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亟待解決的是生理、社交和自我實現三方面需求。
關鍵詞: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需求;結構方程
1 研究背景
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長期存在。而我國各地方大力推動返鄉創業就業、隨遷子女就地入學等工作,從源頭上大大減少了留守兒童的數量。在《民政部關于健全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的提案答復的函》中提到:截止2018 年底,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從2016年的902萬名下降到697萬名,下降了22.7%[1]。河南省作為典型的勞務輸出大省,據統計現有農村留守兒童約69萬人。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大、分布廣等問題,2016 年河南省民政廳開始部署兒童之家建設[2]。截止2017年8月中旬,洛陽市共有留守兒童之家394個,覆蓋、服務農村留守(流動)兒童132205人次,分布在各個縣(市)區,由市婦聯作為責任單位落實,暢通與留守兒童父母、代理監護人、學校溝通渠道[3]。并且,各個學校為留守兒童建立檔案,根據自身實際,不斷完善留守兒童之家服務功能。截止2019 年8月9日,洛陽市共修建了421所留守兒童之家[4]。
洛陽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數量龐大且情況特殊的社會群體,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留守兒童至今仍面臨著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生存環境艱苦、監護人監管缺失,導致留守兒童生命健康權、受教育權受到損害;留守兒童自身缺乏親人的陪伴教育,使其無法找到自我認同感和群體歸屬感;以及難以實現自身價值使大部分留守兒童缺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望等。
以往研究主要側重于在生長發育、教育監管、心理等方面將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進行直觀比較,指出留守兒童在這些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的差距。研究發現,由于老人基本上不會注意兒童飲食營養方面的問題,使得留守兒童營養方面有所欠缺導致生長發育不良[5]。父母外出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顯著的消極影響[6]。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自我封閉,具有嚴重的逆反心理等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而且還因農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健全以及社會關注度不夠等眾多方面影響[7]。電視和互聯網等媒體、監護人、父母的外出、家庭條件、學校老師等因素是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要方面[8]。父母外出打工,留孩子和老人在農村生活,此類群體兒童長時間和父母分離,心智會存在不健全,且在農村地區教育水平跟不上[9]。留守兒童的父母對留守兒童情感教育忽視,缺乏親子溝通;加之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無法給予留守兒童精神支撐和適時地教育等原因,導致留守兒童情感極度缺乏,表現出沒有安全感、自卑、孤獨、敏感等[10]。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長期的、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和誘惑,從而出現價值觀偏離,產生錯誤的是非觀與金錢觀[11]。而本文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利用結構方程分析留守兒童需求現狀,找出亟需解決的需求,為解決洛陽農村留守兒童需求問題提供參考。對提高人口素質和勞動力質量、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和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
2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2.1 理論基礎
我國對留守兒童的定義曾有過多次修改和完善。2016年2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對留守兒童作出了更加精準的定義: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將留守兒童定義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12]。”相對于國務院常務會議給定的定義,全國婦聯在2013年5月10日發表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對農村留守兒童給予了明確定義:“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6個月以上,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以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3]。” 由于國務院常務會議給予的定義比較廣泛,而此次調研主要針對的是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并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多數的農村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的現象,因此本文采用全國婦聯報告中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定義。
本文對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需求的調查分析,主要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5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生理需求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四大方面;安全需求主要包括避免疾病和意外傷害的侵襲、財產上的損失以及遭受不平等的對待和監禁等方面;社交需求主要體現在友情、愛情、生理三個方面;尊重需求主要包括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公正度以及解決問題和接受現實的能力。馬斯洛認為,各需求重疊出現,有互通之處,且各需求之間的層次順序并非固定不變。
2.2 研究假設
為探究影響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的因素,現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提出以下假設:
2.2.1 生理需求與生活滿意度
生理需求是物質層面上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要求。物質是精神的基礎,物質基礎得到保障,人會對生活產生愉悅感。對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留守兒童來說,生理需求越滿足,對生活就會越滿意。據此提出假設:
H1:滿足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生理需求對生活滿意度起正向作用
2.2.2 安全需求與生活滿意度
安全需求是人類生活尋求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兒童安全的需要還表現在對保護者實力的要求以及他喜歡一種安穩的秩序或節奏,而安穩是使人對生活感到滿意的必備條件。對于缺乏父母陪伴保護的留守兒童來說,安全需求越滿足,對生活的滿意度越高。據此提出假設:
H2:滿足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需求對生活滿意度起正向作用
2.2.3 社交需求與生活滿意度
社交需求也叫歸屬與愛的需求。愛和關懷會增加人對生活滿意度的認知,對于缺少親情陪伴的留守兒童來說,滿足社交需求,會使其感受到溫暖與愛,提升對生活的滿意度。據此提出假設:
H3:滿足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社交需求對生活滿意度起正向作用
2.2.4 自我實現需求與生活滿意度
在實現潛在能力的過程中,會使人產生成就感,這是支撐人們生活的源源不斷的動力。自我實現需求越大,成就感越大,對生活的希望越大,生活滿意度越高。據此提出假設:
H4: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的自我實現需求正向影響生活滿意度
3研究方法
3.1 調查方法
此次調研以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為對象,從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對洛陽市宜陽縣城關鎮西街學校、宜陽縣樊村鄉中心小學,洛陽市伊川縣城關鎮留守兒童學校、伊川縣思源學校、伊川縣城關鎮周村學校、伊川縣直第三小學和洛陽市孟津縣城關丁莊小學、孟津縣橫水鎮中心小學的留守兒童的需求進行了實地調研及線上問卷調研。首先進行了預調研,目的是了解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并修改問卷。隨后對洛陽市宜陽縣的2所學校進行調研,由于調研對象多為1-3年級的低年級小學生,所以對該縣采取實地調研,主要以訪談形式為主,分別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同時與學校的留守兒童之家負責人進 行訪談。其次,對洛陽市伊川縣和孟津縣共6所學校進行線上問卷調研,與校方負責人進行線上交流。
3.2 問卷設計
問卷設計初始階段針對馬斯洛需求層次分析理論設計了22個問題,用零花錢的數量,獲得新文具和新衣服的頻率來反映生理需求,與父母相處的情況和朋友的個數來反映社交需求,以挨打頻率來反映安全需求,和對學習關注度反映自我實現需求。以及與學校的留守兒童之家負責人交流留守兒童之家中是否建立關于留守兒童的檔案卡,是否存在志愿者,政府對留守兒童之家的財政投入、補貼類型等一系列問題。根據預先調研反映出的問題修改問卷,因得到的調研數據不能很好的量化其尊重需求,最終形成正式的關于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四個方面的調查問卷。
4 調研結果
4.1 描述性統計
本問卷調查的對象是洛陽市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排除填寫不完整以及存在極端值的個案,共收回有效問卷198份。受訪者中,女性占比61.6%、男性占比38.4%,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外出選擇把男孩帶在身邊,存在較為嚴重的重男輕女現象;年齡主要集中于10-12歲,正處于思想觀念不斷健全的階段,需要對其加以正確的引導;年級主要在4-6年級,處于小學高年級這一階段,與留守兒童年齡階段相符;造成兒童留守的主要原因為父母外出打工,追求更高的經濟收入顯然為其外出的主要原因。
4.2 數據分析及結果
4.2.1 信效度檢驗
本研究運用SPSS24.0分析了問卷信度及效度,得到總體量表數據的Cronbachs a系數大于0.7,表明量表內部具有一致性;問卷的結構效度主要采用了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首先進行了KMO和Bartlett檢驗,得KMO值為0.829,Bartlett球形檢驗P值小于0.001具有顯著性,表明本問卷數據可以做驗證性因子分析。綜合來看,整體信效度較好,可做進一步分析。
4.2.2 模型擬合度
由上表可知,X2/df值為1.300,小于3,適配理想;RMSEA為0.039,小于0.05,適配理想;NFI為0.901,大于0.9,適配理想;IFI為0.975,接近0.9,結果適配良好;TLI為0.941,大于0.9,結果適配良好;CFI為0.973,大于0.9,結果適配良好;該模型由自我實現需求、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活滿意度潛變量組成,尊重需求潛變量因沒有合適指標量化不包括在內。綜合來看,整體的模型擬合優度良好。
4.2.3 假設檢驗結果分析
在相關分析基礎上,本研究運用AOMS 23.0構建結構方程模型,進一步探究影響洛陽市留守兒童生活滿意度的因素,得到結構方程模型標準化路徑系數和顯著性結果(如圖1),以及研究假設判別結果(如表2)。由結果可知,影響生活滿意度的顯著因素有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假設H1與假設H3成立。而安全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不顯著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觀測指標不具代表性且為單一指標潛變量。
注:** P<0.05
4.2.3.1 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對生活滿意度影響
生理需求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力為0.25,滿足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生理需求對生活滿意度起顯著正向作用,表明目前其生理需求仍未得到滿足。究其原因: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與農村非留守兒童相比,缺少父母日常照料,生理需求不能及時滿足;與城市非留守兒童相比,生活品質較低;此外,政府沒有專門針對留守兒童的特定生活補貼政策。各縣對留守兒童之家主要是書桌等物資投入,沒有資金補助;其中宜陽縣有貧困餐補,伊川縣有貧困生補助,但都不是針對留守兒童。若能彌補上述生理需求的缺失,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社交需求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力為0.48,滿足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社交需求對生活滿意度起顯著正向作用,與生理需求相比,社交需求對生活滿意度影響更大,表明目前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對社交的需求仍未得到滿足,且高于對生理的需求。其原因:一方面,缺少父母陪伴的農村留守兒童與農村非留守兒童相比,更易形成不喜社交的孤僻性格,在社交中更被動;另一方面,雖然缺少父母陪伴,但相較于老師和照料人,61.11%的留守兒童還是更喜歡父母,表明留守兒童內心對親情的渴望還很大。此外與城市相比,農村各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對不足:伊川縣只是會在留守兒童之家組織心理咨詢活動,孟津縣偶爾會有志愿者來做心理疏導,而宜陽縣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還比較欠缺。整體上,都沒有專業心理咨詢師,也沒有條件開展心理講座。若能彌補社交需求的缺失,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生活滿意度將得到最大程度提升。
圖 1? 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結果
4.2.3.2 安全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對生活滿意度影響
安全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均不顯著,假設均不成立。這一結果說明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安全需求已得到滿足,成長環境十分安全。調查顯示:洛陽市農村各學校對于學生的安全教育較為重視,臨時照料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也較為充分且很少有因留守兒童犯錯對其毆打的現象。而對于自我實現需求的不顯著,表明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年紀小、缺乏父母在身邊的悉心教導,對自我實現的認知模糊;且相較城市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沒有優越條件發展興趣特長,對自我實現的認知較為狹隘。這一結果說明目前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尚未建立對未來理想的清晰目標。
5 結論與討論
第一,洛陽市留守兒童中留守女童所占比重較高。其中宜陽縣留守兒童性別比差距較大男童占比34.29%、女童占比65.71%,在農村可能存在男童更受重視且留守情況較少的現象,實地調研和訪談中發現留守女童數量更多且性格上更加內向。
第二,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生理需求仍未得到滿足。一方面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日常生活照料,生理需求不能及時滿足;另一方面是各縣對留守兒童之家的資金投入主要是書桌、電腦等物資,沒有針對留守兒童的特定生活補貼。
第三,留守兒童相較于物質需求,對于感情上的需求更加強烈。為了滿足留守兒童的情感缺失,伊川縣有心理咨詢、愛心媽媽等家庭服務活動;孟津縣會招募志愿者給留守兒童做心理輔導。但在更偏遠的宜陽縣樊村中心小學缺乏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不能開展類似活動。留守兒童社交需求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力最高,應對留守兒童的社交需求給予重視,在滿足生理需求的同時,關注他們的內心情感需要。
第四,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被學校和家庭所重視,學校和照料人對留守兒童的安全叮囑很充分,孟津縣留守兒童之家會定期舉行體檢,伊川縣留守兒童之家會開展防溺水等安全教育活動,宜陽縣留守兒童之家更是把安全教育融入了日常。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較好,安全需求得到滿足。
第五,由于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悉心教導并且年齡較小,對未來的規劃及打算并不清晰,且留守兒童對自我實現的理解較為模糊,自我實現需求沒有影響生活滿意度。
綜合分析得出,目前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主要面臨的是生理、社交和自我實現三方面需求問題,這三大需求對于洛陽市留守兒童極為迫切。現階段應著重提高其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感,如發放專門針對留守兒童的資金補貼、每個學校應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經常開展理想教育講座等,讓留守兒童切切實實感受到幸福感。在接下來的研究過程當中,將會擴大留守兒童的樣本數量,對調研地區全部采取實地訪談的方式,針對其尊重需求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得出相關結論,更好的提升留守兒童生活品質,促進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政部關于健全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的提案答復的函[EB/OL]. http://www.mca.gov.cn/article/gk/jytabljggk/zxwyta/201912/20191200021857.shtml
[2] 中國民政.打造兒童關愛服務新陣地[EB/OL]. http://www.henanmz.gov.cn/2019/07-05/932436.html
[3] 河南省人民政府.洛陽市新建四十個“留守兒童之家” 覆蓋132205人次[EB/OL].https://m.henan.gov.cn/2017/11-22/644140.html
[4] 公益中國. 洛陽留守兒童之家已達421個[EB/OL].http://gongyi.china.com.cn/2019-08/16/content_40866282.htm
[5] 施磊. 留守兒童的被害保護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
[6] 吳培材. 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研究[J].南方經濟,2020(01):95-111.
[7] 黃全普.關注留守兒童心理促進農村中小學生健康成長[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6,18(05):76-77.
[8] 喬蕾.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6.
[9] 麻建林. 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問題探索對策研究[J].學周刊,2020(16):191-192.
[10] 鄭媛.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情感教育研究[D].寧夏大學,2016.
[11] 支曉燕. 泰寧縣朱口鎮留守兒童情感缺失問題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6.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13]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EB/OL]. https://www.doc88.com/p-9042645145890.html
作者簡介:馬靜琳(1999.07-),女,河南安陽人,漢族,河南科技大學,經濟學院17級經濟學專業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商務經濟。
基金項目:河南科技大學2019年度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RTP)項目“洛陽市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與需求分析”最終成果(項目編號:2019282),課題主持人:馬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