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叢
摘 要:文化是興國之根,是強國之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事關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百年大計,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時代課題。
關鍵詞:文化自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百年大計,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時代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我們保持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華民族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延續至今,沒有斷層的文化與文明體。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則是我們文化傳承的根本、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2]根據人教版語文教材,小學時孩子們就開始朗誦“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3],其出處《詩經》產生于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1200年,我們從小就能與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賢與先哲對話,感受語言的優美與思想的深邃。除語言外,韓服受漢服影響改良,和服由三國時東吳吳服傳入日本演化而來;魯、川、粵、閩、蘇、浙、湘、徽八大菜系,烹飪過程、口味等都各具特色,而且藥食同源理念如今傳遍世界;儒家的“和而不同”、法家的“以法治國”、道家的“道法自然”、墨家的“兼愛非攻”等等思想是我們最基本的思想文化基因;世界最古老的兵法著作《孫子兵法》也被很多國家列為軍校參考材料甚至必修科目;我們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更是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偉大成就。我國古代有如此輝煌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怎能不讓我們對自己的文明、文化充滿深深的敬意。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偉大的革命、建設、改革斗爭中構建的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主要包括紅船精神、長征精神、沂蒙精神等紅色精神。 “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是中國革命的精神之源。疫情當前,黨中央果斷采取硬核措施,緊急狀態、一級響應、封城、隔離,全國支援武漢,一省支援一市,火神山、雷神山、方倉醫院等首創措施招招見效;黨員同志們發揮了積極的模范帶頭作用,人人參與沖到一線,下沉到每一個社區與村里,日夜24小時嚴格值守。實踐證明,沒有一個政黨可以像中國共產黨一樣為民負責,并深得14億人民的人心!有以人為本、敢于擔當的黨和政府做后盾,我們才能在世界的關注與輿論中閉卷考試并取得滿分。這正是紅船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真實寫照。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植于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與中國現當代實踐相結合,吸收外國先進文化,多元融合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種博古納今,博采眾長的胸懷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現。十九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從毛主席號召的“團結就是力量”,到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眾人拾柴火焰高”,嫦娥四號月背軟著陸、港珠澳跨海大橋、北斗系統邁入全球時代……這些偉大成就都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共產黨從革命戰爭年代“為人民服務”,到新時代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初心不變。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歷史發展規律下時代選擇的必然產物,代表先進生產力,符合我國人民與民族根本利益,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刻入骨髓的文化基因在危難時可以立國興邦。從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秋瑾“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從“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樣有責任擔當的文化傳承,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得每個人都有振興家國的大情懷。深厚的文化積淀為強國之路搭建創新的橋梁。在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打通長安與古羅馬的交通要道,成為連接東西方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建設,歐洲多國積極響應,共同為地區間經濟與文化合作注入絲綢之路新的時代活力。在新型肺炎爆發時我們守望相助,共渡難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4]
文化是興國之根,是強國之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運強。我們要堅定道路、理論、制度、文化這“四個自信”,堅定不移地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大國崛起、民族復興奠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 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2] 習近平 .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
[3] 郭錫良,等. 古代漢語( 修訂本)〔M〕. 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9: 930,930.
[4] 費孝通同志大事年表:1910—2005[EB/OL].(2005-06-02)[2009-11-25].http://www.mmzy.org.cn.
作者簡介:聶叢(1986-),漢族,女,山東省淄博市人,中共高青縣委黨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社會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