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永剛

今天,我想聊聊一位老黨員的故事。
她叫申紀蘭,在2020年6月28日走完她91歲勤勞的一生。
她是全國唯一一位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就是全國勞動模范,她是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她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她勤勞的一生,在共和國的歷史上留下了獨特的一頁,在太行山上豎立起一座永遠的豐碑。
我第一次見申紀蘭是在1984年。那時,我在平順中學讀初中。那個時候,也正是申紀蘭當了十年省婦聯主任,回到西溝的日子。
只記得那天,在學校門口,看到一位身著藍色圓領中山服的婦女,大步流星走來,邊走還邊和遇到的人打招呼,聲音洪亮。人們悄悄地說,那就是申紀蘭。從此,她這一身打扮,留在了我的記憶中,幾十年沒有變。
幾年之后,我考上了山西省內一所大學。大學三年級那一年,突然有一天通知說申紀蘭要來做報告。這是我第一次坐在禮堂聽她講話。老人嗓門很大,說著一口我熟悉的家鄉話,一張紙也沒有帶。她講她如何勞動,講她這些年的感受,一口氣講了一個多小時。不久之后,學校一位老師很驚奇地告訴我們,申紀蘭回到平順之后,把學校給她發的講課費郵寄退回給了學校。當年,那一場報告的講課費是400元!
這是我第一次被她的舉動所感動。
我第一次近距離地認識這位老人,是1997年。
那時,我已經是一家報社的記者。那年秋天,黨的十五大召開,進一步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冬日,我和縣里一位朋友去西溝采訪申紀蘭。
她家還住在西溝坡下一處平房的院落里。我們到的時候,村里人剛剛吃過早飯。撩起門簾,推開那扇普通的門,申紀蘭像我們在家鄉走親戚時遇到的大娘一樣,很熱情地說著“快來、快來”,把我們迎了進去。
太行山的傳統民居,都不留過大的窗戶,冬日又掛著厚厚的門簾,屋里光線有些暗。緊靠窗戶,是一盤土炕,炕上卷著兩卷鋪蓋,就像我在老家任何一個農戶家看到的一樣。申紀蘭快90歲的婆婆穿著對襟衣服,坐在炕上。把我們迎進門,申紀蘭就接著去伺候她的婆婆。
“問個甚,你們說吧。”申紀蘭一邊給老人喂飯,一邊問我們。申紀蘭的愛人部隊轉業后在長治工作,很多年都是她在家里照顧婆婆。無論什么時候,年歲已高、雙眼看不見的婆婆都被穿戴得干干凈凈。在申紀蘭精心照料下,她的婆婆一直活到93歲高齡。
我們坐在她家的小板凳上,一邊看著申紀蘭伺候老人,一邊談著我們的采訪題目。申紀蘭認真喂婆婆吃飯的場景,深深地刻印在我心中。
2010年五一,我利用假期回故鄉,就干部下鄉駐村的事情進行一些調研。走了好幾個村子,我最后提議去聽聽老勞模申紀蘭的想法。
在西溝的一處窯洞里,老人認真地給我們講起過去干部到村里吃派飯、住群眾家里的歷史,也比較了現在的住村與當年的不同。最后,告別的時候,旁邊的人說我們是利用假期來進行調研的,她親切地拉住我的手,像一位老奶奶那樣囑咐我:“要得比人強,就要比人忙;要得比人好,起得比人早?!?/p>
這兩句話,我當作一個長輩對晚輩的囑托,也理解為是申紀蘭老人的人生經驗之一。在平順縣,申紀蘭老人的好多話,都流傳很廣,甚至成為人們的信仰。
比如,上山栽樹,她引用老勞模李順達的話,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來鼓勵大家;說到勞模,她說,勞模,勞模,不勞動還算什么勞模;她還說,模范模范,吃苦在前……
申紀蘭當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在代表生涯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究竟是怎樣發揮作用的,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
每年人代會期間提出議案和建議,是人大代表履職的一個重要方面。我試圖從這個角度入手,來了解這位老人當代表的故事。2019年2月間,我花了一點兒時間到有關部門去查找她的人大建議和議案。
一開始,我認真地閱讀議案和建議的內容,后來,時間實在來不及,我只好看記錄那些議案和建議的目錄。回來之后,我認真地數了數,從1993年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到2018年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她提出的議案和建議有485項。這25年里,申紀蘭共提出和附議人大議案134項,提出和附議人大建議351項,其中,她本人單獨和領銜提出人大建議和議案80項。
這些議案和建議里,出現最多的主題是路、樹和地。我后來拿著這長長的目錄,到西溝展示給她看。她說,“我最關心的還有辦企業?!彼?0歲開始領著西溝人辦企業。
這些議案和建議像一本厚厚的編年史,記錄著一個基層人大代表幾十年的所思所想,也記錄著我們發展的腳步。從沙石公路改造到高速公路建設,再到城際鐵路規劃和旅游專線等,老人的“路”內涵越來越豐富;從植樹造林到保護森林,從增加補貼到生態功能區建設,老人心中的“樹”豐富多彩;從保護耕地到增加農民收入,從修梯田到脫貧攻堅,老人的關心始終跟著時代。
望著這長長的目錄,我思緒萬千。她從第一屆全國人大當選代表,一直到十三屆全國人大,60多年的歷程中,她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做了很多事,說了很多話,也承受著許多誤解。這些檔案資料其實是一個最好的說明,一個生動的注腳。
如今,老人去世了,不管時間過去多久,不管我們將要走出多遠的路,那些檔案留在那里。我想,將來一定會有人去仔細翻動這些檔案的。那時,人們將會更加理解這位老人作為人大代表的作為,更加理解一個基層人大代表的情懷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