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東明
(山東金嶺鐵礦有限公司,山東 淄博 255000)
現代社會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各種礦產資源。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與我國礦山開采行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礦山開采基本都屬于粗放型開采模式。這其中固然有開采技術不足的原因,但也有對環保重視程度不夠的原因[1]。粗放模式既造成了礦產資源的不當利用,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后果。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社會對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礦山開采環境保護工作也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各種礦產資源發揮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過去在開采過程中,受制于開采技術等諸多原因,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破壞現象,其中較為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地表環境破壞。我國很多礦產開發結束以后,幾乎都沒有實施有效回填,使得礦坑進而引發礦區地表沉陷。這是非常嚴重的自然生態破壞問題,地表沉陷不僅會使得周圍的耕地資源受到嚴重破壞,更會造成附近原本的民用建筑、建筑用地、自然風貌逐漸受到影響,進而對區域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會使得該區域不再適合人類生存。另外,礦產開發過程中同樣對地表環境有巨大破壞,開采過程中對表層土壤的剝離,使得礦區表面植被大量喪失;同時開采中的各種廢棄物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廢石廢渣長期風化進入土壤,不但影響土壤的成分,更會早知巖失穩,一旦有惡劣天氣,就有很大的塌方、滑坡風險,嚴重危害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水資源污染。礦山開采作業,會對水資源造成嚴重污染。一方面采礦本身就會造成低下水系的嚴重破壞,排水作業會讓地下水資源受到嚴重流失,進而引發低下水位下降。另一方面采礦過程中各種廢水未經有效處理實施排放(如下圖1),一些會進入河流湖泊等水體中,造成嚴重的水污染;同時更會對地下水資源造成嚴重的污染。總的來說,因為采礦作業,會造成周圍地區出現地上水污染、地下水枯竭,整個水資源失衡的嚴重狀況[2]。

圖1 水體污染
(3)廢氣污染。礦產開發的過程中對大氣有的是因為大量產生各種廢氣和粉塵(如下圖2所示),這樣既會使當地空氣環境受到污染,更會直接威脅礦山開采人員的健康;另外諸如矸石自燃、煤層自燃中,會產生大量諸如硫化氫、二氧化硫等污染性氣體;這些氣體進入空氣以后,不僅對礦區周圍居民造成健康威脅,更會經過大氣循環進入更廣闊的的區域,形成更大范圍內的污染。
(4)固體廢棄物污染。很多礦山在開發之前,沒有進行足夠科學的規劃,這樣帶來的問題是很多開采產生的固體廢棄物,被隨意退房丟棄。當時可能也并沒有環保意識,對這些固體廢棄物帶來的潛在問題沒有足夠認識。然而到今天,人們逐漸意識到這些固體污染物不但占用邊緣土地、破壞地表植被,更會在不良氣候條件下成為嚴重的安全隱患。

圖2 大氣污染
(1)環保意識不足,制度不夠健全。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較高,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環境保護、生態保護不是一個孤立、靜態的食物,而需要各地域攜手并進,區域聯動,持續開展;意識不同也制約了各地的聯動效率。另外,環保工作的展開,也需要系統全面的制度予以保障,但是當前在制度建設方面還顯得不足,很多環保措施依然存在形式化問題;制度不夠完善也體現在對很多
(2)生態環境形成了不可逆破壞。在長期的礦山開發過程中,我國礦山普遍采用露天開采形式,并且規劃性相對比較缺乏,無論是開采過程中廢水廢氣排放,還是石料廢料的對方,或是大噸位汽車運輸,都對環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這種破壞不僅僅體現在前文中我們所描述的地表、水資源、大氣、固體廢棄物的污染,更為嚴重是,降低了整個生態環境的自我調節能力。大量的植被被碾壓,進一步加快了水土流失,水資源的污染和大氣的污染,缺乏足夠的植被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一旦這種自然循環被破壞,將會陷入一個死循環,進而這種破壞性逐漸蔓延。
(3)治理資金不足,技術相對落后。隨著當前國家和社會對環境污染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礦山環境保護也受到了較大的關注。但是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一方面需要強大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需要現金的技術作為保障。由于在過去發展經濟的時候,我們缺乏環保意識,所以并沒有建立諸如環保基金之類資金方案,所以到今天需要對被破壞的環境實施恢復的時候,資金問題迅速成為最大的問題。對于礦山企業來說,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不會帶來潛在的經濟效益,自然不愿意投入資本;甚至在追求利潤最大的驅使下還會破壞環境。對于政府來說,以政府出資治理環境,這對于資金的需求是非常龐大的,所以也是不可能實施的。所以解決資金問題是當前礦山環境保護的重要問題。另外,治理環境和生態保護也需要先進的技術支持。當前很多礦區的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已經很弱,而且各地的實際狀況也各不相同,所以需要基于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環境保護和治理方案,否則也難以收到應有的效果。
(1)明確環境保護責任主體。首先,要針對礦山的產權予以明晰,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產權明晰是后續所有作業的基礎和前提。其次,要建立礦山環保責任追究制度;以礦山產權為基礎,誰具有開采權,誰就必須要擔負好環抱責任,誰的區域環境出現問題,追究誰的責任并負責環境治理;只有這樣才能讓環境責任主體無法逃避。最后,要加大監督力度。礦山環境保護要得到全面落實,必須要給予強大的監督力度,這種監督要多方面,多層次;政府在監督方面應當簡政放權,將環境問題的監督權更多的賦予社會大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礦山環境保護始終處于大眾監管之下;這對于政府也是一種解脫同時還能夠監督效果得到較大提升。
(2)完善礦山環保法律法規。要切實做好礦山環境保護工作,最根本的保障是科學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所以對此國家要給與高度重視,抓住時機加快力度推動我國礦山環境保護法治化的早日實現。在法制體系健全的過程中,務必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行政職能,找準政府在礦山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定位,通過規范的程序承擔起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中的責任。政府在行政的過程中,一是要嚴格執行當前已有的各項管理制度,二是要嚴格以中央的政策作為指導,三是務必要積極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環境特征,從而推動礦山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展開。另外,政府對于環境保護不但要充分發揮縱向監管的效應,還應該積極展開橫向聯合,通過各部門的聯合行政,避免出現監管死角,從而對環境保護實施徹底的監管。
(3)拓展資金渠道。資金問題是當前制約礦山環境保護的重要問題,僅靠財政投入是遠遠無法滿足需求的。所以,必須要有效拓展資金渠道,為環境治理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一方面,務必要盡快建立生態環境治理基金制度。對于各礦山開采企業來說,他們既是礦山開采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環境問題出現的主要責任主體;另外也是環境治理的潛在受益者。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又礦山企業承擔環境治理的責任本就是合理的事情;可從其盈利中設定繳納比例,將其作為環境治理基金。生態環境治理基金的存在,既能夠為環境治理獲得持續的資金來源,更重要的是可以讓礦山企業對環境保護給與更多的重視,從而在生產中降低破壞,進而減少環境治理費用需求;這也是礦山環境保護的長遠之策。另一方面,可從礦山企業繳納的稅款中,拿出部門作為環保治理積極;這一方面是政府治理公共事務應當付出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強化政府監管職能的需要。此外,在新建礦產企業,必須要繳納一定的環境保證金,從而確保企業在礦山開采中對環境的重視,避免造成環境破壞和污染。
綜上所述,礦山環境保護是當前刻不容緩的大致,也是我國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有效解決礦山環境保護問題,這對于我國當前的綠色中國建設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就治理措施來看,處理上述的三方面主要措施,事實上還有諸多可與之配合的事項,諸如在盡快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要通過有效的政策引導鼓勵企業治理環境;另外科研方面也要加大研究力度,為礦山環境保護好生態治理提供更有效的基礎支持,降低環境保護成本。只有從社會各個方面都齊心協力,共同參與,才能真正受到應有的環保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