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三四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利,廣西賀州給外人的印象是山高皇帝遠。很長一段時期里,山高水長阻擋了人們的足跡,賀州為外人熟知的景點就是姑婆山、黃姚古鎮等少數幾個地方。殊不知,在賀州市八步區賀街鎮,就藏著一座神秘的古城——臨賀古城。
揭開臨賀古城的面紗,意義非凡。這里有中國最早的紅磚城墻,有嶺南地區規模罕見的宗祠群落,還有數目繁多的古建筑。百越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在這里碰撞交融,地下文化層深達十余米,是西漢武帝在廣西設立的四大古城中,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走進臨賀古城,林林總總的歷史遺跡中,古城墻無疑是標志性的景點。據考古學家分析,城墻里面的夯土是東漢時期的,而包磚則屬于不同朝代。古城城墻長2269 米,歷經漢、五代、宋、明、清五個時期的修葺加固,融匯了不同時代的構筑工藝和審美取向。原來,城墻修造之初,工匠在內墻包印紅磚,之后各朝代在此基礎上一層一層地包砌青磚。經考古證實,這段城墻是中國最早的紅磚城墻。古城的城墻,內紅外青,每個朝代的磚頭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別具特色。隨著歷史的積淀,堪稱中國的城墻博物館。
在臨賀古城里,古城墻、護城河、排水系統、街道等清晰可見;捕廳、衙門、古井有跡可循;塔樓、寺廟、文廟、書院、渡口、碼頭等赫然屹立,厘金所、商行、店鋪等一應俱全。漫步古城中,腳踩的每一塊方磚,眼見的每一片青瓦,都是厚重的文化積淀,都寫滿了光陰的故事。
游覽臨賀古城,浮山是必登臨之處。人停船靠岸,拾級而上浮山。佇立山上眺望,前方可見一塊沙洲,左邊的為賀江,右邊的為臨江,浮山恰好位于兩江交匯處。遠觀浮山,四面皆水,玲瓏可人,仿佛一座仙島漂浮于江面,隨時都會騰空飛走。浮山上有古祠,是為紀念當地歌王陳秀才而建的。相傳隋末唐初,浮山附近有一位陳秀才,目睹周邊鄉民不愛讀書,只喜歡唱歌,便自己作詞作曲,用山歌的形式來傳播文化,教化育人。百姓感恩其德,便尊稱其為“歌王”。奈何天有不測風云,秀才在一次傳歌返家途中,不慎失足落水,羽化成仙。消息傳來,人們悲痛萬分,在每年秀才的農歷生日和祭日組織浮山歌節,以對唱山歌、陳王巡游、舞龍舞獅等形式,寄托對歌王陳秀才的無限哀思。如果你正好在那幾天來到浮山,就可以看到紀念活動的盛況,場面熱鬧異常。
游走臨賀古城,人們不禁會問:在漢代屬于偏遠地區的廣西,為何能建立如此一座頗具規模的古城? 翻開史書,我們不難發現臨賀古城的修建,源于一個宏大的歷史背景。公元前一一一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后,為加強中央王權對嶺南地區的統治,維護瀟賀古道賀江水路的暢通,在賀江中上游設置了富川縣和臨賀縣,并從中原遷來了大批兵士和工匠,修筑城池,發展生產。這些中原人與百越人交往互動,通婚融合,成為這里的第一代居民。此后,臨賀古城開啟了歷經十三個朝代,長達兩千零六十二年作為州、郡、縣治的歷史,其中在漢代最為鼎盛。
由于自然和戰爭的原因,臨賀古城曾經兩遷城址,到了東漢時期才落戶到現在的城址。今天的臨賀古城,以臨江為界,分河西主城和河東附城。古城地處桂、粵、湘三省區交通的要沖,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大批的外地客商紛至沓來,發展置業,明清以來尤為繁盛。于是,以集市貿易為主的河東城區,便應運而生,也由此留下了騎樓、古井、宗祠、廟宇、名人故居、會館等眾多文化遺產。
在河西主城區,有一口桂花古井,開鑿于明代天啟年間,迄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歷史。井口圓形,寬一米,深約九米,井壁以青磚筑砌,石圈作護欄,高約一米。由于年深日久,護欄石圈被汲水繩索拉成一道道四五寸深的痕跡,恰似一朵溢香怒放的蓮花。井旁曾種有一棵桂花樹,故名“桂花井”,井邊立有多塊石碑,記錄建井和修井之事。桂花古井泉水清冽,澇不溢,旱不涸,味甘香醇,勝似桂花香味,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古城居民。如今,人們將這口刻痕如花的古井當作神靈膜拜,還常常以歌抒懷,感念古井恩澤。
宗祠數量眾多,是臨賀古城的又一道獨特風景。只見在方圓不足一平方千米的主城核心區域,黃氏、岑氏、王氏、謝氏、李氏、劉氏等宗祠數量二十多個。宗祠建筑氣勢恢宏、匠心獨具,其中不少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姓族人在這里崇祖敬祖,慎終追遠,成為臨賀古城各族群文化共存、包容并蓄的有力證明。
從遠處眺望臨賀古城,屹立在城墻上的文筆塔格外搶眼。作為臨賀古城的最高建筑,它見證了古城的光輝歷史——曾經是美國飛虎隊的航標塔、新中國航空測繪標準點。文筆塔至今仍巍然挺立,劍指長空,供后人憑吊逝去的歲月年華。
古城墻、古街道、古建筑、古文化……翻開臨賀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古色古香撲鼻而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冊厚重的文化標本。也許是得益于臨賀古城的厚重積淀,其所在的賀街鎮更是摘下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殊榮。
不識賀州好人文,只因山高路又遠。以前,受制于地理位置偏遠,古老的臨賀古城不為外人所知。她就像一個有故事的老人,安靜地坐在深宅大院里頤養天年。現在,賀州的交通日新月異,前去臨賀古城觀光采風的游客多了起來。人們抱著探究歷史的好奇心而來,踩著古城鵝卵石鋪就的街道,沐著古城溫暖的麗日,吹著古城和煦的清風,總能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