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過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村寨游玩的人,都不會忘記那一座座屹立在青山綠水間的風雨橋。它們好像一道道彩虹橫跨溪河兩岸,供人們往來交通。據說,在秀美的三江大地上,總共有一百多座風雨橋, 游走侗族村寨,不經意間抬頭就會看到一座宏偉的風雨橋。
三江侗鄉風雨橋長短不一、姿態萬千,背后的故事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出名的當數程陽風雨橋和岜團風雨橋。
程陽風雨橋,又名永濟橋、盤龍橋,位于三江縣林溪鎮,是廣西眾多風雨橋中最出名的一座,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典型的侗族建筑,木石結構的程陽風雨橋橫跨林溪河,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筑中的藝術珍品,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每天慕名前去登臨的游客絡繹不絕。
程陽風雨橋的修建,源于一次洪水。傳說中,橋梁始建者之一的楊唐富,某天從三江縣城趕街回家時,不巧林溪河發洪水,苦于河上沒有橋梁,就跟同伴互相扶持過河。當時楊唐富就提議說,“我們在這里建一座橋吧”,同伴深表贊同,過后挨家挨戶發動群眾建橋。一九一二年,程陽風雨橋動工修建的消息傳來,飽受出行之苦的程陽八寨村民齊心協力,有錢捐錢,有力出力,忙時務農,閑時修橋,歷時十三年終于建成。
落成后的風雨橋為石墩木結構樓閣式建筑,二臺三墩四孔,橋長六十四點四米,寬三點四米,高十點六米。橋面架杉木,鋪木板。墩臺上建有五座塔式橋亭和十九間橋廊,亭廊相連,渾然一體,十分雄偉壯觀。橋的兩旁鑲著欄桿,好似一條長廊;橋中五個多角塔形亭子,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富麗堂皇。整座橋氣象渾厚,仿佛一道燦爛的彩虹。
關于程陽風雨橋,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這里原本是有一座小木橋的。一天,一對恩愛的年輕夫婦過橋時,突然狂風四起,水波翻涌,不知名的一股巨浪瞬間沒過小木橋,遮天蔽日,讓人無法睜眼。短短的一瞬間,狂風停了,河流又恢復了平靜,但男子卻發現,愛妻也一同消失了。這件怪事驚動了村民,大家紛紛到河里尋那名女子,但卻始終無果,后來才發現是河里的螃蟹精垂涎那名女子的美貌,所以興風作浪把她擄走。男子想到從此要失去愛妻,在河邊痛哭流涕,三天三夜不肯歸家。男子的痛哭驚動了水底的一條花龍,它被男子的癡情打動,挺身而出,殺死了螃蟹精,救出那女子,夫妻終得重新團聚。為了紀念花龍,人們將河上那座小木橋改建成雕花的亭廊風雨橋,柱上雕刻有花有龍,作為對花龍保護地方百姓安寧的紀念。傳說雖虛無縹緲,風雨橋卻漸漸成為侗鄉情侶們幽會密語的好去處。每當夜幕降臨,熱戀男女依偎橋上,一邊傾聽潺潺流水,一邊低聲呢喃,那是一種別樣的浪漫。
與程陽風雨橋齊名的岜團風雨橋,坐落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獨洞鄉岜團寨旁的孟江河上,規模略小于程陽橋。該橋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建成于清朝宣統二年(1910)。橋長五十米,橋臺間距為三十點一四米,二臺一墩,兩孔三亭,結構形式與程陽橋相似,不同之處是在人走的長廊邊另設畜行道小橋,人畜分行,成為雙層木橋。岜團風雨橋在木橋立體功能分工方面屬國內外首創,與現代的雙層立交橋有異曲同工之妙。
岜團風雨橋的另一個特點是由兩位侗族工匠所建,他們各從一頭建橋,風格迥異,最后卻渾然天成地統一在整體中。岜團風雨橋造型莊重典雅,結構獨特,亭閣的瓦檐層疊,檐角高翹,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橋與侗寨風光緊密相融,構成了一幅美妙的風景圖。倘若趕上斗牛節,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聚齊岜團風雨橋上翹首看熱鬧,觀水牛在河灘上角斗,看激流飛揚,聽牛角碰撞,論成王敗寇, 實乃快事一樁。一百多年來,觀眾和水牛換了一茬又一茬,只有岜團風雨橋安然不動,一直見證這個古老的傳統習俗。
在侗族人的生活里,風雨橋既是交通建筑,也是生活場所,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符號。漫步橋上,經常看到老人在橋上打牌,小孩在橋上玩游戲,農閑時還有侗家老奶奶在橋上做一些小買賣。在侗族傳說中,風雨橋連接生死,造橋是為自己和家人積德納福的事情,亭閣鑿井里的花球和橋上的碑文,也密密麻麻地記載著眾人修橋的功德。有的風雨橋中央建有神龕,供奉各路神仙,寄托侗族人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運昌吉的良愿。而人們把風雨橋建在村寨溪河的下游,也是期望這座橋能守住財源,保住寨子的風水。
風雨橋的精巧華美和承載的意義固然令人神往,但它最驚人之處在于橋梁的建筑工藝。侗族工匠在修建風雨橋時,就地取材,用山上盛產的杉木鑿榫打眼,木栓穿合,整座橋不用一根釘子。究其原因,風雨橋百年不倒的奧妙,在于一項已經傳承了七千多年的技藝。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利用榫卯結構, 以匠之心造木之藝——突出來的榫頭和凹進去的卯眼扣在一起,兩塊木頭便緊緊相扣,不再分離。成千上萬根木料,只憑榫卯交叉錯插結構,一幢房子、一座橋梁便可以屹立千百年。風雨橋就是其中的杰作。
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祖祖輩輩的“侗族魯班”胸有丘壑,蓋房造橋從來不用設計圖,全憑墨斗和木尺。他們除了是利用榫卯的高手,還能出神入化地運用刀斧,而世代相傳的工藝絕學,也得以在一代代侗族工匠手中發揚光大。百年來,無情的洪水屢次把溪河上的風雨橋沖毀,能工巧匠們總能一次次把風雨橋重建。侗族人不愧是天生的藝術家!
時至今日,一座座風雨橋在侗鄉的青山綠水間屹立,堅固、精美、神奇,散發著逝水流年的光芒。它們歷經百年滄桑,日夜注視著侗族人生活的變遷,也庇護著他們的日常出行。讓風雨橋戰勝時間的,不僅是榫卯結構,更是侗族工匠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