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倒退五年,偌大的南寧東北角找不到一塊像樣的“風水寶地”,至少不會有人專程去那里觀水賞花。那片區域曾經也有水,只不過昔日的那考河是一條水質為五類的“納污河”,附近居民開玩笑時常說:“別去那考河邊走,臭水溝會熏死你。”如今,開玩笑的人該改口贊美了,因為那考河已華麗轉身,蝶變成一座綠植環繞、鮮花盛開、水清岸綠的濕地公園。
一個寂靜的中午,當我聽到“那考河舊貌換新顏”的消息時,還懷疑這是炒作的結果,便決定前往探個究竟。可當我站在橋上,看到一江碧水蜿蜒流向遠處,六公里長的河道沿岸花海斑斕,空氣中飄來陣陣花草芳香時,不禁發出嘖嘖贊嘆。
晴空萬里,綠野綿延,和風撩人。我迫不及待地走進園中,好讓自己盡快融入這靜美之境。那考河公園坡地上的草地真綠啊,仿佛一大塊嶄新的綠毯,嬌嫩欲滴,柔軟得讓人發酥。相信再跋扈的游人置身景中,也會憐從心起,老老實實地順著小徑慢走。那幾條彎曲的小徑仿佛是在綠草地上描出來似的,兩旁點綴著一蔸蔸的花叢和一棵棵挺立的樹。花和樹距離得當,錯落有致,想必是園林工人精心設計的結晶吧。綠意盎然的枝頭有幾只不知名的小鳥駐足,看見來人,尖叫了一聲展翅離去。
沿階而下,走向河岸,鳥語花香,一路驚喜不斷。來到岸邊,舉目眺望,只見碧流蜿蜒遠去,兩岸是一大片梯田式的植物,高低錯落、層層疊疊,整片濕地由或綠或粉或紅的色塊鋪成。清澈的河水里,各類花卉和水生植物競相開放。探頭往水里看,三五條小魚暢游嬉戲水草間。當我凝視小魚出神時,兩只白色的鷺鳥突然闖入視野,栗紅色的頭和頸,紫黑色的背羽,黃褐色的眼睛還向我張望了一會兒。它們邊走邊覓食,不時在粉綠狐尾藻間飛舞,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樣。想必它們早已習慣河岸上的人來人往,因此才沒有絲毫的驚慌失措。
莫奈畫中的睡蓮也在那考河濕地公園盛開,女孩們驚嘆的是它紫色的花朵,男孩們驚呼的是發現蓮花下的小鯉魚,而我驚訝的是此處的睡蓮與別處的睡蓮不一樣,因為它們的葉子不是漂浮在清幽的水面上,而是平鋪在一大片污泥上。支撐著花朵的莖垂下,花朵卻努力地向上擎起,綻放。
漫步在“彩塘之韻”木棧道上,濱水間成片的美人蕉在風中輕輕搖曳,與周遭的桂花樹和朱槿等植物相映成趣,其間還有東盟和壯鄉風情雕塑等人文景觀點綴,引得游人紛紛駐足觀賞。
或許是生性喜花愛草的緣故吧,對我來說,有花有草的地方便是好地方。因此,我很享受在那考河木棧道上漫步的感覺。徜徉花間,粉紅的美人蕉、紫色的鳶尾,開著藍紫色串串花的翠蘆莉和梭魚草,還有澤瀉、香蒲和粉綠狐尾藻,一叢叢、一片片迎面而來,怎能不令人陶醉?這些都是能凈化水質的水生植物,尤其是粉綠狐尾藻,據說放于糞水中,水質也會慢慢變清,臭味都會消失。得益于棧道是木質的,即便是雨天,人走在上面也不會濕鞋。巧妙的設計,讓游客無不伸出大拇指稱贊……這一切,共同繪成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生態畫卷。
蝶變的那考河讓人賞心悅目,然而,過去的那考河卻是另一番模樣。
“那考”在壯語里的意思是美麗綠色的水田,寓意環境優美。可以想象,那考河兩岸曾經是富饒肥沃的田野,清澈的河水流淌綠野間。但在城市的發展變遷中,那考河也經歷了不能承受之痛。上世紀九十年代,那考河上游養殖業興起時,水質遭到污染。最嚴重時有四十多個排污口同時向那考河排污,導致水質每況愈下,達到了劣五類水——水標準當中最差的一檔。以至于人們與它相遇時,掩鼻而過,繞道而行。
二〇一四年,南寧成為我國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南寧市重拳整治那考河。除了關閉排污口之外,還在那考河的上游修建了污水處理廠,從源頭上對污水進行治理。另外,針對城市內澇和地表水污染,那考河濕地修建了凈水梯田。
聰明的建設者們從廣西龍脊梯田稻作文化中得到啟發,因地制宜,在那考河的坡地上建起了凈水梯田——首先在坡地上分級修建了擋墻,然后在擋墻內用土壤和砂石進行填充,在土壤之上種植耐寒耐澇植物,像翠蘆莉這種植物就可以分解雨水中的有機物,去磷去氮,然后雨水通過土壤下面沙石的過濾,經過管道流向河中,最終達到凈化的目的。
經過幾年“海綿化”的改造,原來河道狹窄、環境臟亂、水體黑臭的那考河,華麗轉身成為“山水相依、? ?城水相融、人水相親”的美好生態環境。二〇一七年,那考河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更是摘得“中國人居環境獎”范例獎。
附近一個居民回憶那考河的過去時,連連搖頭:“它原本是一條小河溝,污染嚴重,臭氣熏天,周邊都是渣土荒坡。”那考河華麗變身為濕地公園后,附近人們都喜歡去那里散步遛娃,甚至成為周邊樓盤吸引客戶的招牌。
水光瀲滟、綠意蔥蘢、鳥聲清脆、樹影婆娑、草木繁茂、落英繽紛,眼前的那考河成了南寧東北角一道綠色而美麗的屏障,成為市民洗凈心靈、放松身心的地方。
我對建設者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們巧妙地把“梯田稻作文化”放到那考河兩岸,構建了人水和諧的生態環境,圓了人們在都市里的田園美夢。
此情此景,我除了發出“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贊嘆,還有更好的詞匯嗎?衷心希望八桂大地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