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它可能是無聲的牽掛,可能是心照不宣的默契,也可能是世上最癡心的情話,正如龍應臺在《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中所說的:“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這是一部關于親情、教育與感恩的生命讀本,是一部關于上一代和下一代、小我與大我的時光札記。自母親美君失智之后,龍應臺便懷著崇高的“溫情與敬意”,決心放棄一切,全身心陪伴失智的母親,開始寫信,這一寫就度過了三十年的光景,美君這個樂觀、善良、摯愛生命的女子,在龍應臺的信中綻開了一幅跨時代的時光畫卷。
《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是一部思索親情,致敬母親、生命的優秀作品,匯集了女朋友、生死課、永遠的女生、天長地久等十九封信,穿插了三十五篇時間跨度長達五十年的“大河圖文”,把那種繾綣的眷戀、血濃于水的情誼、生命中的不舍與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本書延續了《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等的敘事風格,以全新的視角解讀上一代人美君的心路歷程,用歲月的變遷、時光的殘酷映刻人性的光輝以及隱藏心底最深處的母女親情,呼吁二十歲的年輕讀者,別再叛逆,要像看美君一樣,好好珍視愿意陪在自己身邊的人,對他們這個年紀來說,所有的一切從現在開始還不遲。
書中龍應臺以一個女兒,以一個下一代人的身份,用深情的筆觸回憶了從意識到美君“初老”到認識到“媽媽你老了嗎”,從美君的青春韶華到美君的青春褪去,從最初的年少懵懂到渴望與親愛的美君天長地久等時間片段,龍應臺在回憶過往時字里行間充滿了淡淡的傷感,她感慨生老病死乃人生常事,歲月經不起蹉跎,美君給了自己生命、信仰、親情、友情,可自己此生唯一能給美君的,卻只有陪伴。龍應臺與美君的關系,其實早已超脫了傳統的母女感情,她們之間是“朋友”“師生”。看著失智的美君慢慢老去,龍應臺恨不得將美君永遠捧在手心里,對她悉心照料,百般呵護。美君,她不但是指引身為“下一代”的龍應臺成長的引領者、人生的忠實傾聽者,在龍應臺眼中,她還是一個讓人心疼的孩子,是一個溫暖的媽媽,是一個稱職的女朋友,還是一個“永遠的女生”。
龍應臺在《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中,并沒有局限在對親情的解讀,對生命的思量,而是結合大河圖文,從一九一九年凡爾賽合約開始,記錄整個大時代、民族的變遷,呈現了列強瓜分下的中國、日據時期的臺灣、抗戰勝利后的臺灣幾個不同階段的歷史,透過沉重的歷史揭開一個特定年代的民族記憶、母女情懷。這些寶貴的大河圖文對龍應臺來說有非凡的意義,它們已不再是單純的影像與記憶片段,更像是一面能夠穿越時空的鏡子,它們會存儲關于民族,關于美君,關于成長的故事,每次看到鏡子中“上一代”的美君,都會既心酸又無奈。面對父親的過世,美君的失智,龍應臺深知,美君的時代早已過去,她不再年輕,不再快樂,不能再用溫暖的手拉著自己義無反顧地前行,等待自己的,將會是“同輩人”和“下一代人”。龍應臺也深信他們會用真情陪伴像美君一樣的“上一代人”,這種深情的寄托賦予了本書刻骨銘心的情感。
在書中,龍應臺始終懷著感恩的心,將親情、生命、教育、成長、歲月主題寄予信中,翻開這些塵封的信件,仿佛看到了堅定、溫和、敢愛敢恨的美君,她和她的愛人走過了繁華煙塵,走過了萬里河山,無論對作者,抑或是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堂生動的課”。
對同輩人而言,他們或許曾經歷著作者龍應臺類似的故事,遇到了像美君一樣讓人心疼的媽媽,時光來去匆匆,有什么理由不用盡一切給她們最好的陪伴呢?對年輕的下一代人而言,他們正處于最美好的年紀,他們人生中的“美君”也在慢慢老去,龍應臺毫不避諱地談到自己人生中的最大憾事在于,自己太晚學到“有關生老病死”的知識,于是她不惜在這本三十年才完成的書中提醒年輕讀者,一定要善待自己身邊的“美君”,再不開始就遲了啊!
作者簡介:黎榮亮,河南南陽人,畢業于鄭州大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