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記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難合眼,望著墻角糊好的風箏,不覺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邊……”重溫歌詞,伴著蘇紅煽情的演繹,童年與風箏的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
今天,校園外的上空飄著幾只色彩斑斕的風箏,可惜真應了那句“好看不中用”的話,沒有哪只風箏能夠長久地待在天空,升上去不久就鎩羽而歸——紛紛落回地面,看得我真有些著急。
記得小時候,我們的風箏都是自己或者家人做的。自己做的一般都是用蘆葦扎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們稱之為“白果”型,糊的紙就是破舊的報紙。最重要的是中間橫著的那根蘆葦,一定要粗要直,以便于兩端插上帶有絨的蘆葦梢方便保持平衡。最難找的也就是這種帶絨頭的蘆葦梢了,兩根要一般長短和粗細,要是哪位小朋友摸清楚了誰家有,不管是在大門外還是在院子里,一定把它搞到手。曾經有一位小伙伴“踩點”發現一家的蘆葦特好,可這家人就是“賴”在家里面不出去干活,伙伴們又怕他的家人一離開被別的小伙伴占了先機,害得幾位輪班“守護”著這捆蘆葦,還曾經發生了因為爭搶蘆葦梢打架的事情。至于哪家蘆葦好,一夜之間被偷得精光,或者在“偷”的過程中被狗追都是常事。
家里人能幫著扎風箏的,一般都是爺爺,爸爸媽媽忙農活可沒時間做這些。每天下午放學回家,發嗲似的央著爺爺扎風箏,爺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得放下手邊的農活,給孫子孫女扎風箏。于是,在晚霞的映照下,幾位小伙伴圍著爺爺,夕陽的余暉映得爺爺的花白胡子金光閃閃的。爺爺扎風箏是馬虎不得的,否則后果真的很嚴重。就曾經出現了一位爺爺忙著做家務活,隨意地給孫子扎了一個,與小伙伴們比賽放風箏時一下午沒有飛到空中,氣得孫子晚上回家拔掉了爺爺好幾綹胡子。
爺爺扎風箏多數用的是竹篾,扎的時候對每一個彎曲處都極為小心謹慎,有時間還要在蠟燭上試著烤一下以利于彎曲,糊在風箏上時還會用上色彩花樣的布,飛上天空的風箏經常是一眼就能認出哪個是張小三的,哪個是王小四的。
邊放風箏邊拔“扎扎英”,這是件極為快樂的事。一般在前一天晚上與幾個小伙伴約好,第二天往往是天還沒亮,我就早早地起床候著了,一遍遍地跑到大門外張望,“怎么還沒有來?!”要是伙伴們來得早而飯還沒做好,趁著媽媽沒注意瞅著時間,我就會趁機溜出來。來到目的地,抓把泥土揚起來試一試風向,一人舉著風箏一人逆風快跑,一般三兩次風箏就很容易地翱翔于蔚藍的天空了。這邊把風箏系在一根樹樁上,那邊伙伴們早已在小路邊、小溝旁尋找心儀已久的“扎扎英”了,對于風中傳來的母親一聲聲吃飯的呼喊聲置若罔聞。要是玩得高興,中午飯也會經常不吃的,用大人們的話說就是“這幫孩子玩瘋了!”下午,在村莊家家戶戶煙囪里冒出裊裊的炊煙中斜背著風箏,我們步伐蹣跚地回來,很多時候一頓暴打或者臭罵是免不了的。即使如此,我們每次還是樂此不疲!
似水流年,如今的“三月三”,陪伴著我們的除了那寂寞的風箏,還有那些遙遠而又溫馨的回憶了!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