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致靖
(福建省交通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福州 350004)
預應力連續T 梁是公路橋梁廣泛采用的橋梁結構形式,對于高墩橋梁,一般會將墩梁固結,不僅可以節省橋梁支座,方便后期養護,而且可以改善橋梁的受力,提高橋梁整體穩定性和抗震性能[1-4]。由于墩梁固結,導致剛構T 梁橋的整體受力狀態與連續T 梁橋不同, 特別是在墩高較矮的情況下,在混凝土收縮徐變和溫度荷載作用下,會產生很大的次內力。基于此,本文探討了墩高和聯長對剛構T 梁橋受力性能的影響, 并分析了各荷載工況對橋墩彎矩的影響, 通過計算分析為剛構T 梁橋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同時可為剛構T 梁橋的設計提供參考。
對于剛構T 梁橋, 橋墩高度是影響其受力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墩高太矮,橋梁抗推剛度大,溫度變化及收縮徐變作用的次內力太大, 此時墩梁固結會對橋梁結構產生很不利的影響,因此需要控制剛構T 梁橋的墩高,保證橋梁處于比較好的受力狀態,提高橋梁的耐久性。在高速公路橋梁設計中,跨徑小于30 m 的T 梁一般適用于橋墩較矮的情況, 橋梁上部結構一般采用簡支或者連續結構。對于30 m 和40 m 標準跨徑T 梁,一般適用于墩高較高的情況,但是由于其跨徑較大,可以減少下部橋墩的數量,因此在跨海、跨河和穿越城鎮時,也適用于墩高較矮的情況,橋梁結構一般采用連續或剛構體系。
為了研究墩高對剛構T 梁橋受力性能的影響, 選取單幅橋寬13 m 的雙向4 車道高速公路T 梁橋,下部橋墩采用雙柱墩。墩高范圍在10~50 m,間隔5 m,分別建立不同墩高的有限元模型。考慮到實際橋梁設計中,同一跨徑橋梁不同墩高采用的橋墩截面尺寸也不同, 為了與實際橋梁設計相符,確定采用剛構體系較優的墩高范圍,假定同一跨徑下橋墩的線剛度保持不變。 對于30 m 跨徑橋梁,取墩高40 m,直徑2 m 的線剛度為基準;對于40 m跨徑橋梁,取墩高30 m,直徑2 m 的線剛度為基準,可以得到不同墩高下的橋墩直徑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墩高下橋梁的橋墩直徑
考慮到橋梁聯長也是影響剛構體系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因此采用常規的5×30 m 和4×40 m 一聯,利用橋梁博士4.0,建立有限元模型,橋梁荷載按《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 D60-2015 進行加載, 其中溫度荷載按整體升溫25°,整體降溫20°設置。
通過建立的30 m 跨徑剛構T 梁橋有限元模型,提取不同墩高時上部T 梁彎矩和橋墩頂底彎矩, 得到橋墩高度對30 m 跨徑剛構T 梁橋受力性能的影響,如圖1~2 所示。

圖1 30 m 跨徑剛構T 梁橋墩高對T 梁彎矩的影響

圖2 30 m 跨徑剛構T 梁橋墩高對橋墩彎矩的影響
從圖1~2 中可以看出, 上部T 梁彎矩隨著橋梁高度的增大先減小,后緩慢增大,當墩高為25~30 m 時,T 梁正負彎矩都達到最小值, 同時橋墩彎矩隨著橋梁高度的增大而減小。 當橋墩高度從10 m 增大到30 m 時,上部T梁的負彎矩減少9.5%,正彎矩減少2.3%,下部橋墩墩頂彎矩減小43.6%,橋墩墩底彎矩減小54.5%,因此,橋墩高度的變化對T 梁正彎矩影響不大, 對T 梁負彎矩影響較大,對橋墩受力性能的影響非常大。
通過建立的40 m 跨徑剛構T 梁橋有限元模型,提取不同墩高時上部T 梁彎矩和橋墩頂底彎矩的數據, 得到橋墩高度對40 m 跨徑剛構T 梁橋受力性能的影響,如圖3~4 所示。
從圖3~4 中可以看出,橋墩高度對40 m 跨徑剛構T梁橋受力性能的影響與30 m 跨徑剛構T 梁橋類似,上部T 梁彎矩隨著橋梁高度的增大先減小,后緩慢增大,當墩高為25~30 m 時,T 梁正負彎矩都達到最小值,同時橋墩彎矩隨著橋梁高度的增大而減小。當橋墩高度從10 m 增大到30 m 時,上部T 梁的負彎矩減少7.0%,正彎矩減少1.8%,下部橋墩墩頂彎矩減小39.7%,橋墩墩底彎矩減小52.0%,因此,橋墩高度的變化對T 梁正彎矩影響不大,對T 梁負彎矩影響較大,對橋墩受力性能的影響非常大。

圖3 40 m 跨徑剛構T 梁橋墩高對T 梁彎矩的影響

圖4 40 m 跨徑剛構T 梁橋墩高對橋墩彎矩的影響
通過分析墩高對30 m 跨徑和40 m 跨徑剛構T 梁橋受力性能的影響,剛構T 梁橋橋墩高度不宜太矮。墩高太矮,T 梁的負彎矩會比較大, 橋墩頂底彎矩也會急劇增加,特別是對橋墩墩頂的受力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對橋墩的受力極為不利。通過以上分析,建議剛構T 梁橋的墩高不宜小于25~30 m, 考慮到模型在墩底直接固結與實際情況有些誤差, 建議墩高在25 m 以下不宜采用剛構體系, 對于地表土為淤泥或者軟土的情況, 墩高可適當減低。通過限制剛構體系橋梁的最小墩高,可以避免橋墩受力過大,造成橋墩設計尺寸偏大,材料浪費。 通過圖2、4可以看出, 隨著墩高的增大, 橋墩頂底的彎矩差值也越大,但墩頂彎矩始終大于墩底彎矩,在設計中,可以偏安全按墩頂內力進行橋墩設計。
對于連續T 梁橋,橋墩受力主要以軸力為主,屬于小偏心受壓構件。但是對于剛構T 梁橋的橋墩,特別是剛構邊墩, 橋墩所受的彎矩往往成為了橋墩設計的控制內力,為了研究剛構T 梁橋橋墩彎矩產生的主要因素,選取跨徑30 m,墩高25 m 的剛構T 梁模型,提取邊墩數據,得到不同荷載工況下對橋墩墩頂彎矩的影響,如表2~3 所示。

表2 不同荷載工況對橋墩墩頂負彎矩的影響

表3 不同荷載工況對橋墩墩頂正彎矩的影響
由表2~3 可知, 連續剛構T 梁橋橋墩彎矩對收縮和整體升降溫非常敏感, 其產生的彎矩效應比恒載和車道荷載還要大,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重點考慮混凝土收縮和結構整體升降溫對橋墩受力的影響。對水灰比、骨料和外加劑等影響混凝土收縮的因素應該嚴格按照規范要求執行,減小混凝土收縮對橋墩產生的不利影響。整體升降溫產生的效應大小與上部結構合龍時的溫度息息相關,在設計合龍溫度時,應注意橋梁結構的有效溫度標準值,根據不同有效溫度標準值值,設計最佳合龍溫度,保證整體升降溫對橋墩產生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為了提高橋梁行車舒適性和減少后期伸縮縫的維修更換,在橋梁受力合理范圍內應盡量增大聯長,減少伸縮縫的設置。 橋梁聯長增大,導致橋梁邊墩與主梁縱向位移零點的距離變大, 在混凝土收縮徐變和整體升降溫等荷載的作用下,邊墩將產生較大的縱向位移,導致邊墩彎矩增大。 通過建立的墩高25 m,跨徑30 m 剛構T 梁有限模型, 提取不同聯長時上部T 梁彎矩和橋墩墩頂彎矩,得到聯長對剛構T 梁橋受力性能的影響,如圖5~6 所示。

圖5 聯長對T 梁彎矩的影響

圖6 聯長對橋墩墩頂最大彎矩的影響
由圖5 可知, 聯長的變化對T 梁的最大負彎矩和最大正彎矩的影響不大, 基本可以忽略聯長對上部T梁受力的影響。 由圖6 可知,橋墩墩頂的最大彎矩隨著聯長的增大而增大,基本呈線性關系。 以5×30 m 為標準聯長, 當聯長為3×30 m、4×30 m、6×30 m 和7×30 m時, 墩頂最大彎矩分別增加-26.1%、-17.8%、16.0%和34.3%, 由此可見聯長對橋墩最大彎矩的影響非常大,在確定聯長過程中,應避免聯長過大,導致橋墩彎矩太大。 當橋梁聯長較長時, 可以考慮邊墩采用連續墩結構,避免墩頂縱向位移過大,導致墩身承載力和抗裂能力不滿足要求。
剛構T 梁橋是一種多次超靜定結構體系, 隨著一聯孔數的增加,超靜定次數也越多,混凝土收縮和結構整體升降溫產生的效應也愈加明顯。 不同聯長下各荷載工況產生的的墩頂彎矩如圖7 所示。
從圖7 可以看出, 各荷載工況產生的橋墩墩頂彎矩與聯長也基本呈線性關系, 其中混凝土收縮和整體升降溫產生的橋墩彎矩對聯長較為敏感。

圖7 不同聯長下各荷載工況產生的橋墩墩頂彎矩
本文主要分析墩高和聯長對剛構T 梁橋受力性能的影響, 同時分析了不同荷載工況對剛構邊墩最大彎矩的影響,得到以下結論:
(1)對于30 m 跨徑和40 m 跨徑剛構T 梁橋,橋墩高度對上部主梁受力影響較小,對橋墩彎矩影響非常大,為優化剛構T 梁橋的整體受力,墩高不宜太小,建議墩高大于25 m 以上采用剛構體系。
(2)混凝土收縮和橋梁結構整體升降溫對剛構T 梁橋橋墩彎矩影響非常大,設計和施工應予以重視。
(3)聯長對上部結構T 梁受力的影響可以忽略,對橋墩彎矩的影響較大,基本呈線性關系,且收縮徐變和整體升降溫產生的橋墩彎矩也與聯長呈線性關系, 設計中應控制好聯長,避免橋梁剛構邊墩彎矩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