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實景 1

社區實景 2
2019年11月,上海市成立城市更新和舊區改造工作領導小組,正式全面研究上海的城市更新工作,強調以全新的城市更新理念推進舊區改造工作,要求進一步處理好留、改、拆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歷史建筑保留保護與改善舊區居民居住條件的關系。其中心目標仍是保證居民在日益發展的城市下更好地獲得生活的空間,提升生活質量。
城市更新永遠不是一句空蕩蕩的口號,而是應該落實到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一位居民的日常體驗中。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在這場城市更新的洪流下,蔓延在每一個社區的微更新更是與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個人息息相關。這一次,讓我們將視野轉向城市更新進程下每一位居民的日常。
上海的新華路,所在地原來是農田,也并非屬于原法租界,而一直在“法租界”之外。原名安和寺路(Avenue Amherest),修筑于1925年,屬于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越界筑路是上海公共租界在界外修筑道路,并進而事實上取得了一定行政管轄權的附屬于租界的“準租界”區域。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租界時,將安和寺路改名為察哈爾路;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又將其名改為新華路。

社區實景 3
“先有法華鎮,后有上海灘”,現在的上海影城,就是曾經的“哥倫比亞騎術學校”;上生新所便是曾經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延安西路、番禺路一帶,在解放前,被冠稱為赫赫有名的“哥倫比亞生活圈”。這片區域的名氣不在繁華和熱鬧,而在于品位的高雅和寧靜。新華路臨近番禺路、法華鎮路,受到哥倫比亞生活圈的文化輻射,有了幽靜的生活氛圍,也多了幾分歷史的韻味。
坐落其中的新華路669弄前身為國企化纖四廠(原安樂紡織廠)工地,不僅擁有這篇土地獨有的萬國建筑別墅群的歷史背景,本身更是刻下了工人新村的時代烙印。建成于1982年的669弄具有明顯的老公房特征,每棟樓樓層不高,樓棟之間間隔緊密,樓道狹長。但它又與其他的老公房有所不同。一進弄口,“睦鄰·微空間”這一公共活動場所便吸引住路人的目光,其中正展覽著“我們住在六六九”的社區影像展。門口玻璃門上的“六六九·大事記”時間軸記錄著這片土地的發展歷史,一張張社區居民的紀實照片書寫了“新風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據悉,“睦鄰·微空間”是2018年城事設計節在669弄進行社區微更新的四個點位之一,亦是一次居民參與式設計的實踐。項目由大魚社區營造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大魚”)牽頭。與其他更新項目不同,“睦鄰·微空間”的更新工作全是由居住在此的設計師完成。因為生活在這里,作為居民本身亦更加明白社區更新所需的改進項及注意事項。2019年,669弄又迎來了精品小區改造。自此,這個包含了社區居民自身設計心血的微更新社區愈發鮮活起來,街坊們對此也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2019年5月開始,大魚以收集照片為由,陸續邀請了16位居民分享了他們與六六九弄的故事。最終以照片和文字的形式亮相于“睦鄰·微空間”,以一段段口述歷史的方式讓大家更加了解“新華邨”這37年的變化,展現了“工人新村”的時代記憶,也為居住在這里的居民創造了一個互相了解的機會。大魚的負責人表示,社區由個人組成,社區的歷史與未來是由居住在社區里的每一位居民共同書寫而成的,通過攝影展的相遇,可以一起回顧過去、擁抱現在、展望未來。
出生于1947年的方申申,在新華路669弄原地塊的洋房里度過了6歲到11歲的快樂時光。在669弄所在地的馬路對面度過了自己的中學歲月,并于1982年搬回669弄。
生于此,長與此的方申申對669弄的歷史如數家珍。經由他的介紹我們知道,669弄所在地的馬路對面誕生過中國第一個化學纖維廠—安樂紡織廠,由當時上海赫赫有名的資本金鄧仲和于1930年開辦。669弄原來地塊上的那個洋房是鄧仲和給外國請來的顧問住的。外國人走后,哥倫比亞生活圈的別墅收歸國有,入駐了大量的工廠階級精英家庭,從而演化為現上海獨有的“72家房客”的居住現象。方申申一家便是別墅的“72家房客”之一。之后,在住房嚴重緊缺的現實壓力下,政府開始推動對原來棚戶、簡屋、危房進行改造,鼓勵國有企業建設工人新村,當下的新華路669弄正式成型。

社區實景 4

社區實景 5
在669弄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方申申很喜歡為大家講述這里的故事,那些看似不合理的布局、無意義的建設其實都是669弄某段歷史的見證者。
1982年,新華路669弄進行了原拆原建工程。作為原拆原建的居民,王玲菊是社區的見證者,見證了669弄從低矮平房到如今的模樣,見證了669弄人口的搬遷與入住,見證了弄堂鄰里從陌生到熟悉。但她也是這個社區不變的建設者、陪伴者。在王玲菊口中,社區鄰居相互熟悉,互幫互助。哪個姐妹想染發了,約個時間,弄堂門口就能操作。
1994年5月18日,“94方案”被批準,上海市住房制度正式開始商品化改革。此時,新華路669弄同上海其他工人新村一樣,帶著它的“紅色記憶”在大量條件優渥的商品房市場中慢慢落伍。雖然單位制逐漸解體,但住在這里的人大多都還是原先認識的人,社區中“樓長”“門衛”等角色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王玲菊便是是669弄的第一位樓長,是名副其實的社區守護者,不斷為社區居民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玲菊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陪著兒子成長、成家立業,現如今又陪著小孫女在新華路穿街走巷,快樂成長。王玲菊口中每一個鄰里之間平凡又不普通的故事主角便是她,或是他,是生活在這里的每一個人社區的主人。
雖然社會主義讓上海的都市空間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但新上海人對這座城市的心理認知卻緊緊地與更早之前的歷史結合在一起。新華路依舊被稱為“花園馬路”,新華路上的歷史風貌保護區內風格各異的274棟洋房別墅被冠以“萬國建筑博覽”美稱。新華社區因為其文化氣息成為了具有文藝氣質的年輕人喜愛的區域,669弄開始慢慢的吸引著更多的新鮮活力注入。
于2011年搬入此處的何嘉當初便是一眼就看中了這里的街道。在炎炎夏日,茂密的遮住整個街道的梧桐讓人一瞬間擁有陰涼與安寧。何嘉認為這是一個暗示,一個有場所感、歸屬感的街道,會給人想要停留下來的感覺,同樣,家安在這里,更應如此。
何嘉坦言,有了孩子之后就更希望和鄰里的關系變得更好,希望周圍的環境更好。因此,當有機會自己參與社區的改變時,何嘉義不容辭,擔任了門房改造項目的設計師,門房即是巷口的“睦鄰·微空間”公共場所的前身。何嘉相信在街坊們的共同努力下,669弄會是一個更溫暖、更加友善和包容的社區。
從方申申到王玲菊再到何嘉,這三代住客描繪了新華路669弄從解放前到社會主義建設,再到市場化改革,最后到現在的年輕人新一輪文化認同的變遷。每一次城市建設帶來的印記會留在建筑物體上,每一次更新革變促使的發展會留在居民的心里,最終共同匯聚成每一個獨一無二的社區。城市更新的目的不在于簡單的改造建筑,而是為居住其中的每一個人提供更具幸福感的生活。今后,我們將持續關注城市更新中每一個人、每一個社區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