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飛

1751年冬天,法國思想家盧梭大病一場。闖過生死關頭,他痛下決心改變生活方式,比如扔掉佩劍、手表、金邊華服、白色長襪,只留下短假發和粗毛衣。那么貴重的東西都不要了,他為何偏要留下假發呢?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頭發是身份的象征,當權者都頂著滿頭辮子。羅馬人甚至打算讓議會通過“禿子法令”來禁止禿頂男性競選議員,禿頂奴隸也只能賣到半價。到中世紀,剃頭成了對付仇人或懲罰犯人的方式。而且,當時頭發濃密也被視為雄性魅力的象征。
法王路易十三年紀大了開始禿頂,便以長及臀部的假發掩蓋,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看我多有高貴的男子氣概!此后朝臣競相效仿,假發成了貴族的專屬飾物。
1655年,太陽王路易十四雇了48個師傅為他制造假發,這位時髦的法王讓假發增添了藝術氣質。第二年,法國成立假發制造行會,假發成了時尚潮流,很快風靡歐洲。1771年,巴黎的假發師傅猛增到945個,學徒更是不計其數,假發再不是什么奢侈品了。有個侯爵氣呼呼地說:“現在巴黎滿大街都是爵爺,連鐵匠的兒子都敢戴著精致的假發來見我!”
當然,這種虛榮是有代價的。1665年,黑死病爆發,英國作家佩皮斯想起自己的假發是從瘟疫流行處買的,怎么也不敢戴。他的擔心并非多余,長假發流行導致假發原料——真發的短缺,有些假發師傅圖謀不軌,將感染瘟疫而死的人的頭發制成假發。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人們對長假發的癡迷,假發呈現出“短短益善”的趨勢。
最先將假發扎起來的是士兵,這種發型因便于行動而備受歡迎。于是,能否做出更輕便的假發成了假發師傅斗法的籌碼。一個師傅做出了用松緊皮帶扎住的假發,廣告詞是這樣的,“皮帶柔軟如天鵝絨,可使假發隨頭自由移動。”可見之前那種長飄飄的假發讓人連搖頭晃腦都成問題。還有一個師傅發明了“運動式假發”,可在風雨交加中保持發型。
1776年,美國駐法大使富蘭克林到法國后,丟掉傳統假發,改戴貂皮小帽。因為那年美國獨立了,美國人要與歐洲的一些老舊勢力和習慣劃清界限,假發又成了一種政治符號。
此外,戴假發還可能源于陰謀。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以喜歡戴紅色假發而出名,其中充滿玄機。起初的說法是,她在40歲時因病成了禿頂,不得不以紅色假發掩蓋,通過鮮艷的色彩引開人們對頭發真假的注意。但英國歷史學家波曼認為,伊麗莎白一世本就是個生著滿頭紅發的男人。真正的伊麗莎白一世降生不久便夭折了,其母為保自己的地位,就用一個紅發男嬰來冒充。因為伊麗莎白一世身體健壯、精力充沛,有很多男性化特征,所以這段八卦也得到不少人的支持。
太多虛榮就會導致太少作為,最終“摧毀”假發的是革命。法國大革命后,假發的功能有點像中國辛亥革命后的辮子,是否保留假發代表一個人的政治立場。所以我們看到的拿破侖是個平頭小子。
如今很少有人會為彰顯雄性魅力而戴假發,光頭在男性群體中反而成了一種酷炫的潮流,脫發、禿頂等隱疾也有了更多療法。所以,除特殊患者的掩蓋需求外,假發成了女性追求特立獨行的道具,比如時尚教母LADY GAGA標志性的“烈焰假發”。當她的造型被粉絲瘋狂膜拜時,她的心情或許和路易十四一樣:我征服世界就靠這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