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理念,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扶貧工作機制。同時,在摸清貧困底數的基礎上,從致貧原因出發,因地制宜,實施發展產業扶貧、轉移就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生態保護扶貧、資產收益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兜底保障等政策與工程,不斷創新扶貧開發模式,積極探索和拓展脫貧攻堅的有效途徑。
“精準扶貧”理念提出后不久,2014年1月,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提出扶貧工作要“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開發格局,在全國范圍內整合配置扶貧開發資源,形成扶貧開發合力”。《意見》第一次明確提出建立精準扶貧的工作機制,即國家制定統一的扶貧對象識別辦法;各地方按照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建設全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要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這些基本原則和方法,為各地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具體指導和遵循。
隨后,制定頒布了《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將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概括為四個方面: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與精準考核。《方案》提出精準扶貧六個方面的重點工作:建檔立卡與信息化建設、建立干部駐村幫扶工作制度、培育扶貧開發品牌項目、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提高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精準性、建立精準扶貧考核機制。并且制定了雨露計劃、扶貧小額信貸、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科技扶貧等具體的精準扶貧形式。與此同時,國務院扶貧辦又印發《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就貧困戶的識別標準、方法和程序作出了更為詳細的解釋;中組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統計局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貧困縣考核工作指導意見》,通過協調多個部門共同參與到科學管理體系的構建,從制度層面上為精準扶貧實現精準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精準扶貧納入共享發展理念,首次在五年規劃中提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提出了精準脫貧的具體路徑——實施“五個一批”工程。至此,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基本形成,真正解決了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怎么退等問題。
在探索創新扶貧工作機制的同時,黨中央及時總結地方實踐經驗,提出全新的扶貧開發方式。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對“十三五”脫貧攻堅作出全面部署,將101項具體任務分解落實,確定了未來五年實現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精準脫貧的目標,明確提出特色產業扶貧、勞務輸出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生態保護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社保兜底脫貧、資產收益扶貧等因地因人制宜的八大精準扶貧開發方式。
特色產業扶貧。各地實踐與做法主要包括,支持貧困縣建成一批對貧困戶脫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品加工、服務基地,貧困鄉鎮、貧困村特色產業增加值顯著提升,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實施鄉村旅游扶貧工程,開展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旅游規劃扶貧公益專項行動、鄉村旅游后備箱和旅游電商推進專項行動、萬企萬村幫扶專項行動、百萬鄉村旅游創客專項行動、金融支持旅游扶貧專項行動、旅游扶貧模式創新推廣專項行動、旅游扶貧人才素質提升專項行動等八大行動。大力發展電商扶貧,引導大型電商企業和電商平臺針對貧困地區開辟“原產地直采+自營”等農產品上行綠色通道,扶持注冊地為貧困縣的網上商店。采取以獎代補、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扶持貧困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電商扶貧示范網店建設、電商扶貧人才培養、縣鄉村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倉儲配送中心建設。支持貧困村青年、婦女、殘疾人依托電子商務就業創業,實施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
就業扶貧。各級政府通過不斷完善就業服務制度,加強就業平臺和信息化建設,為貧困地區農村富余勞動力免費提供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崗位信息等基本公共就業服務。貧困地區各級政府將勞務協作作為就業扶貧的重點內容,建立健全勞務協作和對接機制,積極推動經濟發達地區與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勞務協作,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東西部扶貧協作省市建立定期聯系制度,促進貧困勞動力與企業精準對接,幫助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和穩定就業。采取措施強化技能培訓,扶持返鄉創業,維護就業權益。
易地搬遷扶貧。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專項規劃和措施,大幅度加大資金投入,確保建檔立卡搬遷人口住房建設。按照“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經濟安全、環境整治、宜居宜業”的原則,建設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和“適當留有余地”的原則,建設和發展搬遷人口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各地還立足安置區資源稟賦,根據不同搬遷安置方式,統籌整合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相關涉農資金,發展扶貧產業就業,多種方式實現搬遷群眾穩定脫貧。
生態保護扶貧。國家重大生態工程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在內蒙古等八個省區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在河北等五省實施草畜平衡獎勵。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在貧困地區開展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健全各級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動態調整機制。提高國有、集體和個人的國家級公益補償標準。鼓勵獲益地區與保護地區建立橫向補償機制,探索碳匯交易等市場補償機制。實施生態公益崗位脫貧行動,通過購買服務、專項補助等方式,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變為護林員、草管員、護漁員、護堤員等生態保護人員。
教育扶貧。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和資助政策,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推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實施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建立起覆蓋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個學段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加快民族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