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地區(qū)突然出現了眾多巨坑,這引起了人們的熱議:有人猜測是小行星撞擊后留下的撞擊坑,也有人猜測是甲烷水合物爆炸形成的。直到2018年,科學家才找到巨坑的真正成因,原來它們是冰火山的遺留物。冰火山噴發(fā)的不是熔巖,而是冰水和氣體的混合物。西伯利亞出現的這些冰火山是地球上首次發(fā)現的冰火山。
在眾多巨坑中,其中一個被稱為亞馬爾火山口,直徑25米,深50米,火山口上層呈圓錐狀向外擴張,下層壁垂直于地面。科學家對從火山口周圍收集到的沉積物進行了分析,在測定了其中二氧化碳、氮氣、氫氣和甲烷的比例后發(fā)現,這些沉積物與火山口附近博瓦年科沃氣田的天然氣構成明顯不同。這個發(fā)現駁斥了坑中氣體來自附近氣田的推測。樣本中甲烷的碳同位素構成表明其來源于生物源烴(由生命活動形成的碳氫化合物)。因為沉積物中高級正烷較普遍,所以表明這些烴類來自被埋葬的植物殘余。
科學家猜測,冰火山爆發(fā)要經歷幾個階段。首先,永久凍土層上要有湖泊等水體。然后,湖水逐漸融化下方的凍土,形成一個含水土壤層(一種熱因形成的侵蝕地貌,因此也叫熱喀斯特)。周圍的低溫巖層讓熱喀斯特的邊界被冰包裹。久而久之,熱喀斯特上方的地表也結凍,形成了一個完全被冰包裹起來的封閉空間。熱喀斯特中的微生物分解植物殘余產生氣體,讓內部壓強逐漸增大,直至上方的含土冰蓋再也無法承受。最后,封閉熱喀斯特中的氣體和冰水從正上方爆發(fā)。 (摘自《大自然探索》2020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