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良晨,馮欣怡,徐彥虹,張 慧,潘美澍
(合肥工業大學,安徽 合肥 230009)
以往,與用戶牢牢綁定的手機號碼成為用戶在流量時代的“通行證”,用戶對個人電話號碼的依賴程度隨著電信網絡的快速更新和智能手機普及率的上升而提高。財務、安全、隱私等成為更換手機號碼時需要面對的風險,但也是消費者以往想換網的必經之路。諸多消費者對現有運營商的服務不滿感到“無力”,更換電話號碼時受到成本與日俱增、辦理過程繁瑣等的困擾,攜號轉網政策出臺后,消費者的體驗大幅提升,自由改變手機號碼所屬運營商并不改變手機電話號碼充分地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推進了各大運營商之間的良性競爭,以更好的客戶體驗來爭取市場。中國已經為全面推開“攜號轉網”服務做好了充分準備,并開展了10年試點,目前,矛盾的核心主要是運營商為了保證各自利益而“大打出手”[1]。
2019年10月31日,國內三大運營商開始正式啟用商用5G套餐,11月10——26日,攜號轉網政策開始在26省小范圍內初露頭角,27日,攜號轉網政策全面正式啟動,面向全國范圍的客戶開放。2020年正好是5G“大紅大紫”的時期,三大運營商開始劃分“勢力范圍”,“爭斗”的關鍵就是爭取新用戶流入,避免老客戶流出。中國移動憑借網點規模廣、用戶數量多、運營能力強、基站數量大等優勢,成為目前國內電信行業的市場“領頭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競爭局面即將發生重大轉折,資費不斷下調,使得通信市場“蛋糕”變小,三大運營商運營采取怎樣的政策爭奪客戶并攻占5G市場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2]。
號碼使用是否正常、自身是否實名入網、與攜出方是否結清已出賬電信花費或已協定繳費方式和時限、相鄰攜號轉網間隔是否滿120日、有無在網時間限制協議等,都是用戶攜轉時遇到制約條件。在實際轉網中,部分運營商存在人為設置系統障礙、違規增設攜入攜出限制等,用戶轉網感知體驗受到不良影響。同時,轉網成功的用戶感受欠佳,由于不完善的系統運行維護,少數用戶會存在攜轉號碼無法被認可的問題,比如,收不到驗證碼、第三方號碼充值請求不通過等。除此之外,不合理的賠付規定讓部分用戶叫苦不迭,比如,時限長的合同期、高額的提前解約賠付等。落實攜號轉網的難點在于解除人為阻礙因素以及運營商利益屏障,三大運營商都想牢牢鎖住用戶,將攜號轉網流程變繁瑣、規定變復雜、套餐連帶綁縛,引起部分消費者的不悅,更加堅定其更換運營商的決心[3]。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2019年9月下旬就攜號轉網政策展開相關調查,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共有覆蓋28個省份的9 209位用戶參與了調查,調查涵蓋了攜號轉網的影響因素、用戶對攜號轉網的需求度和意愿轉入的運營商等方面。結果顯示,影響我國用戶攜號轉網的因素包括:運營商資費(占比58.68%)、服務質量(占比42.43%)、其他運營商入網優惠活動吸引力(占比33.09%)、其他運營商業務吸引力(占比15.28%)等。運營商的服務質量好壞、資費高低、活動吸引力強弱是影響用戶攜號轉網的主要因素,如圖1所示。三大運營商降低資費,提升業務質量,制定有吸引力的入網活動,制定優勢發展策略,是在未來競爭中勝出的關鍵[4]。
根據三大運營商通告的財務報表可知,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2019年經營收入分別為3 757.34億元、7 459億元、2 905.1億元,分別較上一年下降0.4%、增長1.2%、下降0.1%。中國通信市場稍有“寒涼之感”,市場整體利潤在下降;中國移動占據市場的絕大部分收益。

圖1 用戶攜號轉網影響因素分析
(1)在市場占有率方面,Speedtest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全國寬帶網絡市場占有率順次是中國電信(52.48%)、中國聯通(22.17%)、中國移動(20.23%)、其他運營商(5.11%)。中國電信在寬帶市場中的優勢依然非常突出,為其在5G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2019年第三季度全國4G移動數據網絡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的中國移動為38.12%,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分別以34.02%和27.60%排名二、三位,其他運營商僅為0.26%。中國移動相比以往優勢降低,運營商間的差距逐漸縮小[5]。
(2)在客戶滿意度方面,2019年第三季度寬帶運營商的用戶滿意度排名順次是中國聯通3.31分、中國電信3.30分、中國移動2.82分,聯通電信兩者基本持平,移動落后。4G運營商滿意度排名順次是中國聯通3.45分、中國電信3.00分、中國移動2.79分。中國移動在用戶滿意度上明顯低于另外兩家運營商,給其在攜號裝網的初期埋下了隱患。
三大運營商公布的2019年11月份運營數據顯示,中國移動累計9.465 45億用戶,繼續保持優勢地位;中國電信4G累計達到3.343 9億用戶,和之前相比變化不大;中國聯通總計達到3.212 63億戶,固網寬帶用戶總體減少。在用戶規模上,中國移動占絕對優勢,中國電信局面穩定,中國聯通卻有下降的趨勢。
三大運營商全業務運營競爭以2008年5月中國電信業完成重組為契機,業內各大電信運營商之間的合作在新的格局下變得更加輕松。運營商零售價格的制定一般包括:觀察預期競爭者的定價、產品與產量等活動,來制定或調整自身產品等行為,構成隱形的合謀行為,不僅能夠讓產品的替代性不斷增強、性能不斷改善,也使得電信行業的其他進入者受到進入壁壘的阻攔,電信市場格局穩固,主要是三大運營商的內部競爭[6]。
在4G時代,通信市場的競爭以中國移動的勝利告終;在攜號轉網政策推行后,中國移動將面臨大量客戶的“離家出走”。高于另外兩家的套餐價格、不佳的網絡感受和業務體驗等原因,使中國移動在攜號轉網初期可能處于劣勢,用戶流水量較多,對用戶新增量產生較大影響,但中國移動在4G時代全面領先,擁有充足的資金儲備、大量的用戶基礎以及合格的基礎設施等優勢,使得用戶流失數僅占總用戶數的較少一部分,預計在攜號轉網后期市場穩定后中國移動仍將維持市場領導地位。反觀另外兩家運營商,中國電信發展形勢較好,移動和聯通的攜號轉網用戶大多都轉向了電信。
通信世界全媒體在2019年3月對3 244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選擇攜號轉網的2 177位用戶中,選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作為下一個運營商的比例分別為48.87%,29.40%,21.73%。預測在攜號轉網初期,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用戶將流入中國電信,中國電信將是3家運營商中的最大受益者,但是中國移動體量大,中國電信想要角逐贏中國移動是比較困難的。攜號轉網初行,中國聯通遭遇“滑鐵盧”,忠誠度低的用戶、覆蓋率的2G——4G網絡、飽受詬病的服務品質,使中國聯通頭上有了些“烏云”。
在4G時代,運營商通過固定的手機號碼來綁定用戶,轉網換號成本高,運營商業務政策對用戶數的影響會有一定程度的延遲,因此,競爭相對平穩;在5G時代,攜號轉網政策全面施行后,逐步降低的轉網成本會使得用戶在三大運行商的流通更加迅速,運營商的每一項決策都會及時、快速地作用在用戶身上,抓住了機遇誰就會勝出,決策失誤就會失?。辉谛碌倪\營商對立格局下,三大運營商的競爭周期將會極大縮短,競爭也會變得前所未有的激烈。
另外,公眾意見如何收集和分析也是一個影響刑事法治運作的難題。怎樣的意見是公眾意見的準確傳達,新聞、媒體、網絡的聲音固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它們畢竟有區別。公眾認同的判斷極其困難的,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較深厚的物質基礎來調查和證實,而且,此種事件的處理妥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公權力機關在人們心目中的權威和信譽,而負責聽取并凝集民意的立法或審判某一特定案件的司法機關似乎難以勝任這樣復雜的工作。
虛擬運營商(以下簡稱虛商),也稱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商,租用傳統電信運商的通信基礎設施,對通信服務進行深加工,再次包裝后,以自己的品牌面向客戶提供服務的新型電信運營商,與傳統運營商有著密切的合作競爭關系,因此,無法獨立于傳統運營商而存在。
傳統電信運營商將部分業務交給虛商去發展,獲得收益的同時,也從不利于開展業務的市場困境中解脫出來,降低了經營風險,虛商更像是與其進行分工合作時的合作伙伴。目前,為發展民營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已經開發共計5億號碼資源,工業和信息化部已核配了專營號段,1.1億用戶數占到全國移動電話總數的5.5%。從幾千萬的小基數用戶發展到億級的用戶,虛商用戶轉網需求也開始膨脹。
虛商同樣有著自身的局限:(1)價格優勢不足。(2)創新能力有限,業務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匱乏。(3)通信業務經驗不足,用戶體驗欠佳,垃圾短信投訴頻發。(4)基礎設施受制于傳統運營商,一旦其技術、資源支持中斷,虛商的發展便如釜底抽薪。筆者認為,如果將通信市場比作“戰場”,三大運營商是“將軍”,那么虛商將會扮演受“將軍”雇傭的“士兵”,5G市場競爭本質上還是三大運營商之間的競爭。
2016年5月5日,誕生了中國第4個基礎電信業務運營商——中國廣電,在2019年6月6日與其他三大運營商一同獲得工信部發放的5G商用牌照,并于2019年12月24日獲得工信部核發的公眾移動通信網號段。
國家電網未來可能會以共建公司的方式選擇4家5G商用牌照方中擁有700 MHz黃金頻譜資源的中國廣電共同建設5G。擁有頻譜低、覆蓋遠、深度覆蓋能力強等特點的700 MHz作為大面積網絡覆蓋頻譜,中國廣電亮出“殺手锏”;且中國廣電受眾遍布全國,豐富的客戶資源和多年積累的客戶大數據不容小覷,發展潛力巨大。與此同時,中國廣電5G網絡建設屬于從零開始,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通信管理經驗匱乏,用戶數量也需要積累,因此,參與到攜號轉網領域的競爭會往后延遲,暫時沒有核心競爭力。
可以預見,未來中國通信行業的格局將會是四大運營商互相競爭對立,目前來看,中國移動在現今及以后的一段時間內都將占據著“統治”地位,但就長遠來看,誰能在競爭中占優仍然為未知數,而是與4家運營商的硬件設施、業務質量、經營戰略、品牌規劃等因素密切相關。未來必定是四大運營商進行市場搶奪割據戰,作為改變中國通信市場競爭格局的中國廣電未來可期,潛力巨大。
我國于2010年開始試點施行的攜號轉網政策,主要是降低消費者的轉移運營商成本,從而改變運營商的產品經營策略,規范電信市場的競爭方式,促使電信行業形成良好的競爭格局。本文以5G時代攜號轉網政策為切入點,基于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博弈模型,分析電信運營商現有格局,預估未來合謀或獨身經營的可行性,并提出企業未來的建議。
從統計調查數據來看,中國移動的用戶基數最大,基站數量最多,前景也最好,但是隨著技術壁壘的不斷打破和其他運營商營銷模式的轉變,運營商的用戶比重及格局逐漸發生了改變。
以利潤為切入點,從微觀經濟和企業管理的角度分析運營商行為,在企業管理學的經營決策量本利分析中,可以將利潤的函數寫為:

即:利潤=銷售額-總成本=(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銷量-固定成本
利潤最大化的舉措在于先要減少成本,運營商需要改進技術以改善變動成本,而固定不變成本的改進有賴于整個社會整體化的高質量推進。
5G時代到來,技術壁壘逐漸被打破了,運營商的固定成本和單位變動成本不會有本質上的差別,所以,未來的市場爭奪更像是用戶爭奪。中國網絡用戶數邊際增長接近零,用戶數的流動將更多地是運營商之間的流動,如何保住原先用戶量又吸引其他運營商的用戶成了競爭的關鍵。
假設整個市場對每家運營商的需求Q=影響因子*總用戶+自家的忠實用戶,而影響因子可以細分為價格戰略、他人引導和廣告營銷等,不考慮用戶數改變,三大運營商的競爭更是一場價格戰和營銷戰,只有價格更優惠、用戶的體驗效用最大化,才能爭奪更多市場份額。
中國聯通在2020年2月與中國電信展開了5G共享協議合作,并立下了力爭上半年建成10萬基站的目標,面對行業“巨頭”中國移動,電信與聯通的合謀或許能打破局勢。此類合謀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競爭效率,重新引導構成了消費者福利,能反映出電信行業真實的競爭情況。
以攜號轉網政策為切入點,分析合謀行為對運營商的利弊:假設兩家運營商合謀,從技術層面分析,合謀會對整個市場中的每家運營商的需求Q產生影響。假設a,b,c代表3家運營商。在微觀經濟利潤分析中,可以將利潤π寫為:

即單個產商的利潤=產品價格*產品銷售量-工人工資*工人數量。
假設a,b兩家合謀,Δπa、b=Δpq-wl,Δpq=(p合謀前-p合謀后-p合謀代價)*(q合謀后-q合謀前)。
技術上的合謀使得p合謀前<p合謀后,pa,b合謀后<pc,q合謀后a,b>q合謀后c。合謀行為無疑會增加合謀雙方的用戶市場信心,對市場份額也會有一定的增收影響。然而,若使π合謀后>π合謀前,必須要求合謀后產生的營業增收>合謀代價。
國家進行電信業整飭,使得之前的電信行業變得相對穩固。運營商要想留住用戶、拓寬市場資源,就要從管理和技術上進行改進。技術上的改進需要社會生產力的支持,在企業的管理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1)發展型戰略或穩定型戰略。發展型戰略可以通過專業化、多元化、一體化來實現內部增長,也可以通過戰略聯盟、虛擬運作及業務外包等方式實現外部擴張,利于運營商在現有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和業務范圍,實現新階段的增長,更適合中國電信選擇。穩定性戰略旨在保持現有規模和產量,穩定市場份額,穩固競爭地位,無須投入過多資源,就可實現企業平穩發展。
(2)經營性戰略。可以選擇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成本領先戰略需要高效的設施及利用率,以減少間接耗費,以低工資率拉低業務成本。差異化戰略的關鍵在于創新獨一無二的產品和服務,使消費者獲得更高的效用。
(3)營銷策略。應該最大限度地滿足市場的需求和實現企業目標利潤。運營商可以改進共生營銷策略,以實現合作共贏,個性化地定制服務或套餐,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延伸新產品和服務,以給予客戶優質的跟蹤服務。
(4)消費者需求調研和宏觀市場預測。以便進行市場細分和更精準的市場定位,改進附加產品質量,進行促銷活動,改進售后服務,進行合理的廣告投放計劃,以提高非核心產品的競爭力。
致力于提升行業整體業服務水平、促進市場良性競爭循環的“攜號轉網”政策推進,是實現行業高素質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也為三大運營商帶來經營上的壓力和在5G市場上的競爭機遇。三大運營商在攜號轉網領域的競爭在5G的催化下顯得格外云譎波詭。當下,中國移動在變革中“開局很穩”,中國電信也具備競爭力,中國聯通則不是很理想。至于中國電信行業會走向何處、中國移動能否維護住“霸主地位”、中國電信是否趁勢追擊、中國聯通是否另謀出路、中國廣電能否“逆風翻盤”,消費者們都拭目以待,對中國電信行業持有樂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