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也被科學家們認為是唯一可能會適合人類移民移居的星球。從天文學的角度看,在很早之前火星是處在宜居帶中的,這也就說明火星曾經出現過生命。
7月23日13時25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除了我國,世界上還有不少國家也已啟動火星探測任務,美國、阿聯酋將計劃于近期發射火星探測器。
作為地球的鄰居,火星并不算是“近鄰”。地球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光速僅需約0.13秒便可環游。但地球與火星的距離在5600萬~4億千米之間,這意味著就連光速單程可能都需要3~22分鐘。因此,探測火星需要選擇它與地球距離較近的時機。由于地球和火星都圍著太陽公轉,怎樣才能有最近的距離呢?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形象地比喻道:“這就像田徑賽跑,地球在里圈,繞太陽轉一圈約是365天,而火星在外圈,繞太陽轉一圈約是687天。地球繞太陽轉的速度快,火星繞太陽轉的速度慢。如果太陽在中間,火星和地球在兩邊的時候,它們的最遠距離能達到4億千米以上,因此最好是在地球和火星距離比較近的時候發射,這樣就能讓人類“探火”之旅的“趕路”時間更短、所攜燃料更少、成本更加低廉。
地球、火星和太陽排成一條線的時候是最近的距離,約為5600萬千米。 然而,即便是這最短的飛行距離,探測器仍要經歷一場“長途旅行”。
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張偉介紹,以我國此次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為例,需要飛行200余天才能到達火星。
探測器“趕路”期間,地球和火星始終相對運動著。因此,探測器飛行軌道設計里頭藏著大學問。
“火星探測器往往沿著地火之間的霍曼轉移軌道飛行?!?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勇說。

7月23日,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新華社 才揚 攝)
霍曼轉移軌道由德國物理學家瓦爾特·霍曼提出,是一種變換航天器軌道方法的統稱,途中只需兩次引擎推進,相對節省燃料。
劉勇指出,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后,先在地球附近加速,進入橢圓形的霍曼轉移軌道慣性飛行,不需耗費自身所攜燃料;等到達火星附近“剎車”減速,最終被火星捕獲。這就要求探測器發射時,火星和地球的相對位置必須提前計算好,使得探測器的霍曼轉移軌道能與火星公轉軌道在某一時刻相切。兩軌道的切點就是探測器將被火星軌道捕獲的空間位置,這一特定時刻就是探測器真正投入火星“懷抱”的時刻。
結合地球、火星的公轉周期,以及軌道設計的相關內容,科學家通過詳細周密的計算得出,在地球上每隔約26個月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最好時機,窗口期由此而來。
如果錯過今年7到8月這次窗口期,下次火星探測的好時機只能等到2022年。
目前我國的火星探測計劃還需克服哪些困難?
中科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說:“我們用長征五號火箭,也就是新一代運載火箭里面最大個的進行發射。我們的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以后,在明年2月份將到達火星的引力磁場以內,然后經過火星的捕獲到達火星?!?/p>
據介紹,探測火星,需要突破深空超遠距離測控通信、火星制動捕獲、在軌長期自主管理、稀薄大氣減速與安全著陸等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那時,地球與火星距離約5600萬千米,與地面測控站的往返“對話”會有較長延時,而且傳遞的“聲音”將會非常微弱。因此,要實現如此遠距離的有效通信,需要克服巨大的信號衰減、傳輸延時和外界干擾等因素,對中國航天而言是一項全新的挑戰。
此外,火星探測器在到達環繞火星的軌道之后,將降落在火星表面。這個過程為七八分鐘,這也是整個任務的難點所在。我國的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兩部分組成,著陸巡視器將在火星表面軟著陸并釋放火星車,在火星表面進行巡視勘測。由于火星探測器在奔火的途中一直處于高速飛行狀態,所以在著陸之前需要先將速度降下來。我國根據探月工程中的技術經驗作為積累,將通過4個階段逐步減速,最終使探測器平穩到達火星表面。包為民表示:“從4.8千米/秒的速度減到火星著陸的地方進行懸停,這個過程要7到8分鐘,在這個時間段里有4個減速段,第一個是氣動減速段,就是把速度從4.8千米/秒減到460米/秒,用時290秒左右?!?/p>
這就好像先進行了一下急剎車,接下來探測器將打開降落傘,用90秒左右的時間將速度由460米/秒降到95米/秒,隨后進入動力減速段,探測器的反推發動機點火開始工作,用80秒時間將速度減小到3.6米/秒。包為民說:“剩下的100米我們還有一個懸停、避障。這時速度已經很慢了,100米的時候進行懸停。100米已經比較低了,可以看一下地面有沒有坑、大的石頭,如果有我們就避開它,保證落地的安全性,不會翻車。”
火星路遠行艱,究竟是什么吸引著各國的科學家們,使多國耗費如此大的人力物力發射探測器?
藍箭航天火箭研發中心總經理戴政認為,尋找火星是否存在或者曾經存在生命的證據、解答生命起源的問題和生命是否在宇宙中,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問題。同時,研究火星大氣和地質等科學問題,對地球的環境變遷變化也有借鑒意義。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研究員陳杰則認為,火星探測是航天強國的重要標志,我國首次自主的火星探測任務成功實施可進一步縮短與美國、俄羅斯等在深空探測技術方面的差距,積累更多深空探測領域的經驗,推動我國在行星探測、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等方面的發展,使我國躋身全球深空探測領先者行列。
陳杰介紹說,從探測目標上看,我國的“天問一號”要實現“繞、落、巡”三個目標,環繞火星探測、著陸火星并進行巡視探測;美國的探測器主要是“落、巡”兩個目標;阿聯酋則是“繞”一個目標,要實現火星環繞探測?!皩ⅰ@、落、巡’三種任務結合在一起,在世界上屬于首創。工程難度確實很大,但經過艱苦努力解決了大量工程難題后,我們有信心、有把握完成這次探測任務?!标惤苷f。
據了解,到下一個火星探測窗口即2022年,歐盟與俄羅斯合作的“地外火星”任務將發射,去搜尋過去或現在(可能的)火星生命的生物特征。美國會發射火星樣本返回計劃,日本將發射火星衛星樣本返回計劃。更有意思的是,各國都已經開始長遠計劃并布局最終將人類送上火星的任務。
“這些任務都值得期待。人類探測火星的步伐一直在持續,還將繼續持續下去。”陳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