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神愛
10年前剛認識我老公的時候,20歲出頭的他,頭發茂密得像施了肥的西藍花一樣。任誰也想不到這樣一顆頭會和禿字扯上關系。可等到談婚論嫁見家長的時候,實話實說,我有點嚇到了——看著叔叔“地方支援中央”的別致發型,我心中就是三個問號:Why ? When ? How ?回來上網查了半天,大體搞懂了:爺爺禿,爸爸禿,那么他不禿的幾率幾乎為零。當時覺得事已至此,懷著一絲僥幸的心理,日子也就這樣過來了。然而這些年,我們的頭頂一直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不知何時掉落。我知道在外表問題上較真不好,但身為學美術的人,實在很難面對一個頭頂“地中海”的老公。
從史料照片和我老公的回憶推理,他爸就是30歲出頭時開始禿的,那么現在吉時已到,我老公今年31歲,已經出現些許征兆。每天看著枕頭上孱弱的落發,你問他急嗎?怎么能不急呢!他每天一進電梯就盯著植發廣告,知乎一打開全是脫發、掉發、植發推送。可越急越煩躁,頭發掉的越多,一開口就是消極負能量:“等我頭發掉光了,不用你趕,我自己離家出走。”“發在人聚,發走人散,頭發減半,妻離子散。”
這時大家就會說了,去植發啊!對我有點了解的朋友就知道,植發動輒幾萬元,我這種摳王之王怎么能下得了決心?而且我老公是M形發際線后移,如果植發把后腦勺的頭發移到前面,萬一前面的也沒種活,那整個頭部就從局部富裕變成了共同貧窮,坐上輪椅他就是男版裘千尺,我就算中了情花的毒,也愛不下去了!更何況,對于禿頭人群來說,每根頭發都是心肝寶貝,他每掉一根,扔之前都要捧著起個名字再哭半天。植發成功率不穩定,他才不敢冒風險呢!
久而久之,老公有點聽天由命了。他看到日本專家說,做啥都不能阻止脫發,覺得很有道理——但凡有什么好辦法,英國王室的男人們也不會任由頭發呼叫轉移吧?看不得他自暴自棄,我給他在三甲醫院脫發科掛了個號。雖然某人自嘲地說:“嗨,看個禿頭還要請假,真煩人!”但是眼里閃爍起希望的淚花……
故事的結局就是,醫生對癥開藥,外涂內用全上陣,眼瞅著老公額角有了生發的苗頭,真有一種田間地頭大豐收的喜悅。可見人世間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是:有病就要看醫生,別老自己瞎鼓搗。
治療過程中還有意外發現。老公服藥1個月后,被我姐夫發現了,他說:“喔唷,你也在吃啊?”我們非常震驚:“姐夫難道你也在吃嗎?”可是他的頭發看起來超級濃密,根本和禿字不沾邊啊!結果他說:“我從20歲上大學就開始吃了,堅持吃了十幾年啦。”好吧,各位禿友們,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人世間另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就是——戰禿要趁早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