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葉
(商洛職業技術學院師范教育系,陜西 商洛723000)
2012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做好“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1],強調“通過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促進高等學校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
中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相對較晚,1998年,清華大學舉辦首屆創業計劃大賽成為第一所將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引入亞洲的高校,標志著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始,2002年,教育部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9所院校被確定為開展創業教育的試點院校,標志著高校創業教育正式啟動。10多年來,各高校不斷探索適合國情、地情和校情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和模式,以求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與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深度契合[2],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簡稱大創項目)”為核心的創新創業教育如火如荼地開展,項目的層次、類型、學科分布及參與學生數等因素反映了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進度、深度、覆蓋面等現狀,筆者試圖選取“2012—2016年(5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創項目”為研究對象,分析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及發展的現狀。
2012年,國家從項目所屬學科分布、數量、項目類型及立項比例等方面,有效引導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從“個例”擴展至“大眾”、從“中央”輻射“地方”和從“外在”深入“內涵”,促進創新創業教育成為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中的重點。2012—2016年度國家級大創項目統計一覽如表1所示,地方高校的國家級項目立項數量由2012年的13 471項增加至2016年的20 767項,年均增長1 824項,學校數量也由2012年的413所增至2016年的839所;大創項目參與學生數和指導教師數由2013年的50 444人和13 883人增加至2015年的76 197人和21 924人,師生參與的熱情逐漸高漲。

表1 2012—2016年度國家級大創項目統計一覽表
2013—2015年大創項目所屬學科分類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排名第1的為工程與技術科學門類,農業科學門類卻未受到青睞;加之由于學科與創新思維更貼近原因,管理學等12個學科一直穩居于大創項目所屬學科數量前15名,管理學3年一直排名第1,教育學與環境科學技術學科從2014年起進入前15名,這與國家實施教育強國戰略和加強環境保護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同時,作為人文與社會科學學科類的大創項目數量除經濟學學科外均為正增長,比如藝術學學科的項目數量增長量1.23%比管理學增長量0.81%高0.5個百分點,增速較快。值得注意的是,農業學科類的大創項目數量在2015年進入第16名,加之年均增加數量較大,農業科學在2016年已進入第12名,并且2016年有39所職業院校獲批129項國家級大創項目,說明了國家力爭大創項目保持各學科、學校的均勻分布和全面兼顧。
學校根據校情、地情探索適合本校學生發展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形成了自有風格和特點的雙創教育模式,使得雙創教育的本質并非只是解決就業問題,更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實踐能力,塑造學生成為創新型的綜合人才[3]。作為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中的驅使者——大創項目,注重讓學生體驗科學研究和實驗實戰的過程[4],2012—2015年,創新訓練和創業訓練項目增加了6 560項,年均增加1 640項(25%),從2013年起該類項目年度增加數均超過年均增加數量,創業實踐項目增加736項,年均增加184項(25%),從2014年起該類項目年度增加數均超過年均增加數量,說明了學校師生的參與度提高,不同類型項目的明顯增加說明國家也注重創業對就業的促進。

表2 2013—2015年度國家級大創項目所屬學科分類統計表(部分)
作為地方類高校始終根植地方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從創新創業教育路徑的起初摸索到現有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架構完成,逐步形成了一個覆蓋面廣的公共創新創業教育體系:“1個目標、2個小組、3種模式、4個平臺和5種保障”,其中,1個目標是指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2個小組是指學校和二級單位成立創新創業教育領導小組;3種模式是指以學校內教育為主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必修課程的模式、以學科競賽為引領的素質拓展模式和以地方產業為切入點的產教融合培養模式;4個平臺是指課程、實踐訓練、指導和評估平臺,實踐訓練平臺主要指各類實習基地和就業創業基地等,指導平臺是融校內指導教師、行業技術人員、工程師及學生為一體的指導交流平臺,評估平臺主要是融大創項目評估、創業實踐成果評估及成果風險投資評估為一體的評價平臺;5種保障是指制度政策保障、實踐訓練基地保障、師資隊伍保障、資金保障和成果孵化轉化保障。
近年來,學校積極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努力引導廣大師生投身于創新創業。
堅持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為中心,以行業、產業、學校融合為引領,將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學校發展的創新動力,學校將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納入學校發展規劃,通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常態化人才培養課程環節。
學校先后出臺《商洛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資助資金管理辦法》及創新創業教育實施方案等制度,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為畢業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首期籌措資金100萬元,主要用于大學生校內外大創項目、為創業者提供無息借款、向創業項目直接投資等。同時,積極開展“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大學生學科競賽。
學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通過探索構建線上線下教學互補和學分互認模式,開發建設“大學生創業基礎”等創新創業教育教材,建設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借助爾雅、森圖教育及泛在微課堂等開放了線上創新創業類課程10余門,學校建設了具有地方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特色的課程資源庫。
學校以項目驅動為主,重點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和激發創新創業靈感為目的,通過小班教學和分級分類教學,注重鼓勵廣大教師積極開展教學方法、考試考核、教學模式等研究,推進探究式等教學方法改革。
學校通過開展立足地方產業發展及優勢,引導廣大教師入企業、企業工程師進校園,搭建多個專業綜合實踐教學平臺,推進融實習、實訓、創業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依托產學合作育人項目探索校企校際合作途徑,在院園內建立“京東派”及“咖吧+書吧”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由學校無償提供場地和水電支持,并由學院出資進行裝修,供在校生進行創業實踐。
綜上,2012年以來,各高校以產教融合為發展途徑,立足商洛,將學校有效融入地方區域經濟發展,不斷加大和加快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力度和速度,最終實現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