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潔,趙 輝,徐 德,秦娜娜,李 彪,王志德,孫傳齊,何雪梅
(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 達州 635000)
大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 ex Murrill),俗稱“赤松茸”,是一種大型草腐真菌,其菇體色澤艷麗,食味清香,肉質爽滑,營養豐富,是集香菇、雙孢蘑菇、草菇三者于一身的美味食品,在國內外市場都很暢銷[1]。其栽培主要以農作物下腳料為原料,栽培技術簡便粗放。
烏梅(DarkPlumFruit)為薔薇科植物,其樹型高大,林下蔭蔽條件較好,利于生產食用菌。達州市達川區是“中國烏梅之鄉”,全區烏梅種植面積達15萬畝。發展其林下栽培大球蓋菇,不僅可有效提高林地的資源利用率,增加烏梅栽培收入,同時能有效解決農業環境污染,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林木生長,是建設生態果園的一種有效途徑。筆者從原料及栽培季節選擇、栽培關鍵技術等環節對烏梅林下栽培大球蓋菇進行了研究與探索,總結出一套烏梅林下栽培大球蓋菇技術,對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具有指導意義。
選擇交通便利、通風良好、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遠離污染、樹齡3-5年或郁閉度0.75左右,坡度 ≤50°的烏梅林。
川東地區最適播種時間為10月上旬,11月底至翌年4月上旬出菇。林下與大田溫差 3~5 ℃,其播期可以提前至 9月中下旬或延遲至 11 月下旬,出菇期可提早至 11 月初,延遲至翌年6月上旬。
(1)母種培養
根據大球蓋菇菌絲生長營養要求,以綜合馬鈴薯培養基最為最佳母種配方:馬鈴薯200g+水1000ml+葡萄糖20g+瓊脂20g+磷酸二氫鉀1.5g+硫酸鎂1.5g,PH7-8。按常規方法制備,接種后置于20-25℃恒溫培養,1d后菌絲開始萌發,菌絲潔白濃密,7-10d長滿斜面。
(2)原種培養
原種培養基:麥粒40%+鋸木面35%+谷殼23%+2%碳酸鈣,要求原材料新鮮、無霉變,麥粒煮透至無白芯且表皮不破,調節pH值7-8。
按常規法制備,裝瓶滅菌,接種即可置于菌種室培養,培養室內每天通風1h,隨時觀察剔除雜菌感染菌種,20-30d菌絲可長滿瓶。
(3)栽培種培養基
木屑40%+鋸木面20%+谷殼20%+麩皮18%+2%碳酸鈣,要求原材料新鮮、無霉變。用15×22按上述原種培養方法培養。
固體菌種接種量以15%~20%為宜,接種后放置在20~28℃培養室培養,待菌絲長滿菌種瓶(袋)后備用。栽培用菌種要求菌絲濃密旺盛、白色、無污染、無蟲害,菌齡適中。
稻草、玉米芯、稻殼及雜木屑等農林生產副產物均可栽培大球蓋菇,原料要求新鮮、干燥、無霉變、無結塊、無蟲蛀。川東地區推薦培養料配方:玉米芯70%,稻殼28%,石灰2%;雜木屑(枝條屑)28%,稻殼20%,玉米芯50%,石灰2%;稻草50%、谷殼 30%、枝條屑20%,培養料加水后混勻至含水量65%~70%。
整地作畦,畦面寬 80~100cm,溝寬40cm,畦床長度依據地形確定。播種前一周用石灰粉對畦面消毒,將混勻的培養料鋪設于廂面,厚度約15cm。
鋪料量約 15kg/m2,用種量1袋 /m2左右,采用穴播或層播。層播,菌種掰成1cm,分兩層,第一層菌種中間少播,四周多播,第二層均勻分布料面;穴播,菌種掰成2cm,將畦面鋪料拍平壓實后在料表面挖穴,播種后用培養料覆蓋菌種。播種完畢在料面每隔30cm插孔通風并用薄膜覆蓋保濕。
大球蓋菇菌絲生長適宜溫度22~28℃,發菌期間氣溫高于30℃應掀膜降溫,可用遮陽網覆蓋保濕,氣溫低于10℃加覆蓋物保溫。發菌培養料含水量保持在65%~70%,空氣相對濕度85%~90%,如表面培養料發白偏干,應適量噴水;培養料過濕,停止噴水,掀膜通風。
土壤應選擇土質肥沃、結構疏松、通氣性能良好的腐殖土、沙壤土、稻田地土等,使用前用1%石灰水或低毒殺蟲劑等悶堆處理2h。
菌絲吃料2/3左右覆土,土層厚度2~3cm,覆土后蓋稻草保濕養菌,25~35d后,待菌絲爬土后每天早晚向土層噴重水,促進菌絲由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扭結形成菌絲束,控制土壤、空間濕度80%-90%,促進菇蕾形成。出菇后避免向菇體噴水,主要保持空間濕度。
現蕾后5~7d,子實體的菌褶未破裂、菌蓋呈鐘形為采收適期。采收時,用手輕輕扭轉菇腳,松動后向上拔出,采后應及時補土發菌,7d天后噴重水刺激出菇,整個生長期可采收 3~4潮菇(圖1)。
烏梅林下栽培大球蓋菇的蟲害主要為蛞蝓。防治措施:一是在培養料中和栽培場地使用防蟲靈預防,該辦法能有效防治大球蓋菇蟲害。二是在菇蕾長出后適當減少噴水量,防止土壤過濕,滋生害蟲。
烏梅林下栽培大球蓋菇主要病害為濕泡病(蘑菇褐腐病),主要表現為子實體基部膨大,菌柄中心呈水浸狀變褐,子實體菌蓋逐漸萎縮枯死(圖2)。該病病原菌為土壤中有害疣孢霉。防治措施:一是在大球蓋菇播種期雨水偏多時,播前翻土并噴施2000倍的噻菌靈;二是發菌期間,注意畦面通風換氣,避免濕度過高;三是發現病菇,要及時挖除并在發病區及其周邊土表噴施2000倍噻菌靈。

圖1 大球蓋菇林下栽培出菇

圖2 發病大球蓋菇子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