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高 羅 英 李堯堯 姚 燚 姜依妮*
(來賓市興賓區人民醫院,廣西 來賓546100)
腦癱是一組發育中胎兒或嬰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所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1],我國的發病率為1.8%~4.0%[2], 其中20%-30%的患兒由于口腔期運動功能障礙和吞咽功能異常不能通過吞咽清除唾液導致[3]不同程度流涎的發生。
圓利針屬古代九針中的種,其利用圓利針針具的特殊形態和作用為基礎,以現代運動學、解剖學理療為指導,對針具形態加以改進,對各舌骨肌精確靶向刺激,增強舌骨肌收縮功能從而達到減少口腔積涎的目的。
1.1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我科住院的60 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患兒,男31 例,女29 例,年齡在3-8 歲,按隨機數字表法將60 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患兒流涎嚴重程度按教師流涎分級法(TDS)分級為Ⅱ~V 級,觀察組男17 例,女13 例,TDS 分級為Ⅱ級4 例,TDS 分級為Ⅲ級為16 例,TDS 分級為Ⅳ級8 例,TDS 分級為V 級2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6 例,TDS 分級為Ⅱ級5 例,TDS 分級為Ⅲ級為13例,TDS 分級為Ⅳ級9 例,TDS 分級為V 級3 例。兩(轉下頁)組性別、年齡、TDS 分級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參照2004 年全國小兒腦癱專題研討會制定的診斷及分型標準:
(1)引起腦癱的腦損傷為非進行性;
(2)引起運動障礙的病變部位在腦部;
(3)腦癱癥狀在嬰兒期出現;
(4)有時合并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及其他異常;
(5)除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及正常小兒暫時性的運動發育遲緩;
(6)伴隨有流涎癥狀、吞咽功能障礙。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
(2)年齡在3-8 歲之間;
(3)TDS 分級法在Ⅱ-Ⅴ級之間;
(4)無口腔等器質性改變的患兒;
(5)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同時符合以上四項者方可納入本項研究。
(1)合并有其他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臟、腎臟和造血系統等疾病;
(2)不能配合治療者;
(3)自行退出研究者。
凡符合上述任何一項者,應予以排除。
1.5.1 觀察組
患者仰頭抬頦,使頭后伸位,充分暴露下頦區,以下頦旁開1cm 作為進針點(左右側)。準備孔巾、一次性無菌手術手套、圓利針型號50mm、碘伏消毒液、方紗。助手將進針點用碘伏充分消毒,鋪孔巾,并協助做好患兒治療部位的固定;術者左手拇指(或食指)固定手術部位,右手持針柄,垂直刺入皮膚,定向根據進針處的解剖層次確定進針的方向及深度,注意避開重要的血管、神經,直接刺入舌骨體側的舌骨肌肌腹內,順著肌肉走向做2-3 下提刺,以觸激舌骨肌為目的,不能過多提刺,以免起到反作用,然后迅速出針,術口用方紗加壓止血;對側用相同操作方法,術畢用方紗敷蓋,注意觀察術后反應。
1.5.2 對照組
患者取舒適坐位或者仰臥位,使頭后伸位,充分暴露下頦區,將中頻電極片置于咽部吞咽肌群(輸出A:兩個電極均放置于中線右側,最下方電極恰位于或緊位于甲狀軟骨上切跡上方水平。輸出B:兩個電極均放置于中線左側,最下方電極恰位于或緊位于甲狀軟骨上切跡上方水平),然后將中頻治療儀調成兒童交替脈沖模式,頻率09、脈寬05,調節輸出A、輸出B 的強度(根據患者自我感受逐步調節),時間20 分鐘。
療程:觀察組每周治療2 次,對照組每日1 次,共治療8 周,療程結束后評價療效。
兩組分別在治療前、后根據教師流涎分級法(TDS)、吞咽障礙調查問卷評分(DDS)評估流涎、吞咽障礙情況。TDS 分級,Ⅰ級:停止流涎;Ⅱ級:偶爾流涎或流涎量變小;Ⅲ級:不時流涎;Ⅳ級:不成線地頻繁流涎;Ⅴ級:成線流涎并常弄濕胸前衣服。DDS:評價口腔期(包括口腔準備期、拿取食物時方向的準確性、接受食物的能力、控制能力、口內轉運能力、咀嚼)。咽期(包括吞咽時,嗆咳或食物停留咽部、咽后表現。分值越高,吞咽障礙越重。
治愈:流涎、吞咽困難等癥狀基本消失;
顯效:流涎等癥狀明顯改善,或TDS 分級上升2 級;
有效:流涎量下降,或TDS 分級上升1 級;
無效:流涎等癥狀無改善;
總有效率=(有效+顯效+痊愈)/總例數*100%。
治愈:吞咽障礙調查問卷評分為0 分;
顯效:吞咽障礙調查問卷評分降低≥6 分;
有效:吞咽障礙調查問卷評分降低1-5 分;
無效:吞咽障礙調查問卷評分無變化;
總有效率=(有效+顯效+痊愈)/總例數*100%。
將收集的數據通過統計軟件SPSS24.0 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的形式來表示,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資料以中位數(上四分位數,下四分位數)來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組內比較進行配對t 檢驗,組間比較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及等級資料進行秩和檢驗,組內比較進行相關樣本秩和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秩和檢驗,計數資料則用卡方檢驗。以上方法均以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治療組共27 例,其中男性患兒16 例(59.26%),女性患兒11 例(40.74%);年齡最大者8 歲,最小者3歲,平均年齡為(5.37±1.47)歲;病程最長的5 年,最短的1 年,平均病程為(2.96±1.09)年;對照組中男性患兒13 例(46.43%),女性患兒15 例(53.57%);年齡最大者7 歲,最小者3 歲,平均年齡為(5.04±1.35)歲;病程最長者為5 年,最短者為1 年,平均病程為(2.82±1.16)年。
兩組性別構成比較經卡方檢驗,結果P=0.341(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兩組年齡比較經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P=0.383(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兩組病程比較經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P=0.643(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兩組病情等級比較經秩和檢驗,結果P=0.515(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兩組治療前教師流涎分級法(TDS)等級經秩和檢驗,結果均為P>0.05,表明治療前兩組教師流涎分級法(TDS)等級比較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教師流涎分級法(TDS)等級比較
對兩組治療前后教師流涎分級法(TDS)等級分別進行比較,采用相關樣本秩和檢驗,結果均為P<0.05,表明兩組療法對教師流涎分級法(TDS)等級均有改善作用。
治療后兩組教師流涎分級法(TDS)療效情況為:觀察組治愈為5 例,占比18.52%,顯效10 例,占比37.04%,有效8 例,占比29.63%,無效4 例,占比14.81%,有效率88.46%;對照組治愈為1 例,占比3.57%,顯效6 例,占比21.43%,有效14 例,占比50%,無效7 例,占比25%,有效率75%;對兩組治療后教師流涎分級法(TDS)療效進行比較,采用秩和檢驗,結果P<0.05,兩組療效有差異,觀察組療法好于對照組。
兩組治療前吞咽障礙調查問卷評分(DDS)評分經比較,結果均為P>0.05,表明治療前兩組吞咽障礙調查問卷評分(DDS)評分比較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治療前后吞咽障礙調查問卷評分(DDS)評分分別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在口腔期、咽期、食管期及總分均為P<0.05,對照組口腔期、咽期及總分均為P<0.05,在食管期比較無差異(P>0.05),表明觀察組療法對吞咽障礙調查問卷評分(DDS)評分改善作用,對照組療法在口腔期、咽期及總分方面有改善作用。
兩組治療后吞咽障礙調查問卷評分(DDS)評分經比較,結果在口腔期、咽期及總分均為P<0.05,在食管期比較P>0.05,表明治療后兩組吞咽障礙調查問卷評分(DDS)評分口腔期、咽期及總分方面比較有差異,在食管期比較無差異。

表2 治療后兩組吞咽障礙調查問卷評分(DDS)評分比較

表3 兩組吞咽障礙調查問卷評分(DDS)療效比較
治療后兩組吞咽障礙調查問卷評分(DDS)療效情況為:觀察組治愈為5 例,占比18.52%,顯效12 例,占比44.44%,有效8例,占比29.63%,無效2 例,占比7.41%,有效率92.59%;對照組治愈為2 例,占比7.14%,顯效9 例,占比32.14%,有效10 例,占比35.71%,無效7 例,占比25%,有效率75%;對兩組治療后吞咽障礙調查問卷評分(DDS)療效進行比較,采用秩和檢驗,結果P<0.05,兩組療效有差異,觀察組療法好于對照組。(詳見表2-3)
腦癱患兒由于口腔運動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等問題,導致不能吞咽口腔內正常分泌的唾液,進而引起流涎癥狀,長期流涎不僅僅是護理衛生問題,更是患兒儀表、自尊心等社會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患兒的生活質量,如果能很好的控制患兒流涎,將極大的改善患兒衛生情況,減輕家屬護理負擔。并能極大的提升腦癱患兒的個人形象及自信心,從而更好的融入社會。本研究課題顯示兩組腦癱患兒治療3 個月后流涎癥、吞咽障礙均得到改善,而且采用圓利針刺激舌骨肌的療法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中頻療法,目前本技術在廣西區內運用尚少,該治療方案簡單、有效、實用,具有廣泛的社會及經濟效益,可極大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是治療腦癱伴流涎癥狀、改善患兒吞咽功能的較為先進的特色療法,通過這次研究也培養出一批專業性強,科研實力優秀的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