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亦凡,劉馨然,鄭秋玲 (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交通的飽和促使軌道交通迅速發展,軌道交通噪聲污染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針對目前長春輕軌沿線住區的聲環境質量較差的情況,新建住區如何提高聲環境質量,降低軌道交通噪聲污染問題必須得到重視。
四大污染之一的噪聲污染,嚴重威脅到民眾的健康,而交通噪聲因其輻射的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等特點被稱為“無形的暴力”。我國為防治地面交通噪聲污染,保障日常工作學習的聲環境質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提出了在輕軌沿線應設置聲屏障或其他有效的控制環境噪聲污染的措施。本文結合長春的實際情況,探討應對軌道交通噪聲的新建住區設計及降噪策略。
本次選擇中海國際進行聲環境數據測量,該住區緊鄰輕軌,直線距離76m,入住率較高且沿線均有配套建筑設施。測量采用均勻布點法。
測量分為兩組,分別在選取的各個測點進行數據測量和發放問卷,主觀評價和客觀測量具有同步性。
本次針對中海國際發放調研問卷。由于住戶長期生活在此,對于噪聲的感受雖是主觀但又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因此,調查問卷的填寫對本次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長春輕軌沿線住區的布局形式集中在行列式、點群式、周邊式,且以行列式居多,住區公共空間較為單一。經分析歸納出長春輕軌沿線住區噪聲環境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①沿輕軌一側的住宅與道路,形成一定的角度比住宅平行或垂直于道路,能形成更良好的聲環境。
②沿線住宅以山墻垂直于軌道沿線的布局模式較多,但山墻立面較為單一,凹凸起伏較小,不利于噪音的衰減。
③現存的配套建筑布局模式因出入口及道路的設置,不能形成較長的聲影區,不利于噪音的減弱。
長春市軌道交通產生的噪聲主要有摩擦噪聲、撞擊噪聲和動力系統噪聲,多為中頻噪聲,為降低輕軌噪聲及減少對轉彎半徑處的住區選址應的影響,可設立市區為高架路段,城市外圍使用地面路段。
3.2.1 從住區設計上控制噪聲
①合理規劃建筑布局
通過對沿線住區典型的布局模式分析,以及高層住區配套建筑布局與平面形式的分析,噪聲源與住區位置改變難度較大,因此在住區建筑布局中,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a.降低建筑高度,增加建筑排數
降低建筑高度后可增加排數,使輕軌線路與建筑間距夾角減小,可阻擋輕軌噪聲在住區側面的傳播,但并不經濟(見圖1)。

圖1 三排與四排布局下噪聲
b.斜列式布局有效阻擋噪聲
斜列式布局減小了輕軌線路與建筑間距夾角,增加輕軌噪聲的繞射距離。考慮到長春對日照的需求,斜列式布局角度范圍大致0°~28.32°之間(見圖2)。

圖2 斜列式布局30°與30°立面噪聲分布
c.降低輕軌沿線一側前排建筑高度
在住區靠近輕軌沿線一側設置裙房,形成“底商效應”可以阻擋一部分來自輕軌的交通噪聲,但注意裙房圍合方向及高度。
d.將高層住宅全部位于安靜一側
將高層住宅置于裙房內側,讓噪聲有足夠的衰減,并能保護后排(見圖3)。

圖3 裙房與高層靈活布置噪聲分布
e.不同平面形式的點群式住宅噪聲分布差異大
由于點群式住宅建筑本身形體轉向及拐角的存在,輕軌噪聲影響較其他形式住宅較小,但因為點群式住宅平面形式的多變,噪聲衰減也存在著差異(見圖4)。

圖4 點群式住宅噪聲分布
住區內部靠近輕軌沿線的建筑須重點防護。減少隔聲建筑的開窗面積等。
②合理布局房間
考慮住區聲環境,綜合建筑朝向,將廚房、衛生間等動線空間放置在靠近輕軌沿線,而將臥室、書房等靜線空間放置在遠離輕軌沿線。
臥室、書房等靜線空間采用多孔吸聲材料,打造安靜的空間。
③立體構件影響
陽臺構件,高層住宅陽臺對降噪有著顯著的作用(見圖5)。
3.2.2 運用綠化種植控制噪聲
長春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常見樹種有:云杉、側柏、旱柳、白樺、樟子松、胡楊、銀杏、忍冬等。植物的葉子可被看作多孔材料,而夏季闊葉植物降噪效果好,冬季針葉植物降噪效果好,基于長春市氣候模式,住區可選擇闊葉植物、針葉植物混種的方式,使得一年四季均有較好的降噪效果。

圖5 無欄板陽臺與有欄板陽臺形成的聲影區
人們對安靜環境的青睞,對于輕軌沿線的住區而言,噪聲影響不可小覷。聲景是一項聽覺生態學的研究,也是營造健康人居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聲景研究從整體上考慮人們對于聲音的感受,研究聲環境如何使人放松、愉悅,并通過針對性的規劃與設計,使人們心理感受更為舒適,有機會在城市中感受優質的聲音生態環境。
在住區聲景設計中,保留原始自然聲:鳥鳴、風聲、樹聲等。長春市的氣候條件限制了水景的小面積設計,但小面積的水景在聲景設計系統中十分重要。將水池,噴泉等景觀布置在住區臨近軌道交通的一側,或設置在住區入口處,提供城市軌道交通影響范圍內,給住區居民較為愉悅的環境,并在聽覺上得以放松。
本文以軌道交通沿線住區為研究對象,從減小聲源、阻斷傳播途徑,以及運用聲景三個層面系統性地探討了,如何從新建住區的平面布局、豎向設計以及公共空間聲環境三個方面應對軌道交通的噪聲。包括通過適當地調整住區布局模式來阻斷噪聲的傳播;合理的房屋布局,利用吸聲材料來加強建筑單體的防噪能力;通過聲景的建設,豐富住區公共空間,達到阻斷噪聲傳播的效果。
聲環境是評價居住區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體現生態環境的重要環節。未來住區的設計,必定是以人為本,提高人們的居住舒適感,創造安靜而舒適的住區為目標。而地面軌道交通沿線的住區受到噪音的影響尤為嚴重,因此就更需要借助技術的力量,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進行仿真模擬,分析研究數據,提出更加貼合實際且有效的噪聲應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