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欣 (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 景觀建筑所,安徽 合肥 230031)
城市濱河地區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引來了大量開發商的建設熱潮,住區大量集聚出現,導致一些空間缺乏設計特色,空間環境惡化。如何利用濱河地區良好的自然景觀資源,為市民提供慢行活動空間,建設舒適慢行環境,成為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
濱河慢行環境是指城市濱河區公共空間中為使用步行、騎行等慢行方式出行或游憩的對象提供服務的空間環境、物質要素的環境。它不僅為人們提供到達日常生活場所的短途路徑環境,還為滿足使用者的休閑、娛樂、鍛煉、交往等行為活動提供物化環境,滿足各種交通以及非交通的使用需求。良好的濱河慢行環境具有景觀價值、休閑價值和社會價值。
濱河慢行環境的設計應當重視服務對象——人的主體性,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們活動的動機是自我實現、自我尊重、生理心理活動,以及社會和安全的需要。人們只有在參與到休閑活動中,才能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更多的釋放,分享和獲取滿足感[1]。使用者的需求是慢行環境的設計依據,本文以使用者的生理、安全、生活、活動和心理需求為出發點,提出慢行環境的功能定位。
基于濱河慢行環境的使用需求分析,本文歸納總結出構成濱河慢行環境的3大設計要素:慢行道路、慢行節點、慢行服務設施。濱河慢行環境設計需要在濱河空間中劃定慢行區域,與濱河綠地、公園、水體和功能布局相契合,形成慢行道路,刻畫慢行節點,優化慢行服務設施。
2.2.1 慢行道路的設計
慢行道路是承載慢行活動的基本通道,也是慢行環境的基本設計要素,滿足有路可行、安全慢行和便捷慢行的需求。在濱河慢行環境設計中,慢行路徑一般沿水岸線呈線型布局,串聯各個慢行節點,同時也作為濱河公共空間的主要交通道路。
2.2.2 慢行節點的設計
濱河慢行節點主要包括廣場、親水平臺、活動綠地等具有一定景觀價值,滿足使用者除交通的基本需求以外其他需求的公共空間。慢行節點一般具有休閑、娛樂、游憩、交往等功能。在設計中要注重空間尺度的把握和景觀環境的營造。
2.2.3 慢行設施的設計
慢行設施是指在慢行空間環境中為提高慢行行為舒適性設置的配套服務設施。筆者將濱河慢行設施按設計形式分為建筑類和小品設施類兩大類型。
①建筑類服務設施
濱河慢行環境設計中,建筑類服務設施布局多與防洪安全和慢行游憩需求相結合,一般位于慢行道路交匯口附近、人流活動較為密集的節點區域以及濱河綠地區域。按建設標準和體量分為一、二、三等級。一級服務設施主要包括廁所、商亭、停車場、管理處和游客服務中心。配置滿足防洪安全及人流密集的公園廣場。二級服務設施主要包括廁所、商亭、管理處及游覽電瓶車和自行車停車場。三級服務設施包括廁所、商亭和自行車停車棚。在設計中應考慮設施體量要適宜,風格要與周邊用地性質、地區色彩相協調,如若在設計中加入區域特色元素,能更好地提升服務環境品質。
②小品類服務設施
濱河慢行環境小品類服務設施按功能不同可以分為交通類、休憩類、無障礙設施類。交通類包括道路指示牌、游覽圖、安全標識牌、路燈;休憩類包括座椅、亭子、游樂設施、健身器械;無障礙設施類包括無障礙坡道、專用設施、兒童活動設施。小品設施設計風格要與景觀主題相呼應,既要滿足使用功能又要達到觀賞功能,是烘托環境氛圍的重要元素。
在濱河慢行環境設計中,道路是承擔慢行行為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是慢行環境設計的基礎。道路體系應具備通勤性、生活性、服務性、應急性等屬性[2]。濱河慢行環境道路設計應該為使用者創造一個安全、便捷、舒適的環境。如沮河沿岸慢行道的設置主要有電瓶車觀光游覽線路、自行車騎行道和步行道,慢行游覽模式可以由單一慢行方式擴展為“步行+騎行”“步行+電瓶車”,既串聯了各慢行節點,又確保了慢行道路的暢通(圖1)。設計上要考慮步行道及騎行道尺寸,道路長度、線性和交通狀況。線路設計要豐富有趣,給人步移景異的感受。道路豎向設計盡量避免懸殊高差,多采用坡道處理,其坡度不應超過1:50(圖2)。

圖1 慢行道路路線設計

圖2 濱河步行道設計
濱河慢行環境中節點的設計要充分考慮使用者的行為需求和心理需求,除了滿足日常步行及騎行行為活動之外,要綜合考慮使用人群的休閑、娛樂、游憩、健身等高層次行為需求。人們在休閑空間的活動是為了獲得輕松愉快舒適,沒有壓力的精神和身體狀態[3]。應該豐富慢行節點的功能設計,為市民提供多樣化的慢行行為活動空間(圖3)。項目中將沮河沿岸分為都市田園區、楚韻廣場區、演義廣場區、臨沮碧洲區、虹田碧波區和濕地慢行區。在年齡分布較年輕的使用者密集區域增加運動場所,在年齡分布較大的使用者密集區域增加交流、表演、舞蹈等活動空間。

圖3 慢行道路路線設計
每個區域都有當地的地方文化特點,一個城市或地方的特色或地域性,存在于人們對這座城市或地方的物質形式內容、生活形態和文化藝術的概括認識,它可以使人們從感性的、直觀的體察上升為理性的、內在的感悟和認識[1]。濱河慢行環境的設計要根據地域實際情況和水文條件,充分挖掘區域文化特色,提取文化符號和民俗圖案等,從彰顯環境特色的角度出發,進行設計。項目中整個濱河空間環境由于空間尺度較大,為了避免缺乏特色,提取當地特色文化和建筑符號,作為造型設計元素。在慢行設施的設計中結合慢行核心區特色,采用局部統一、整體多樣的設計手法,在同一段慢行核心區內,各類型服務設施之間也采取形式美法則中“多樣與統一”的方法,與所在區域主題相呼應(圖4、圖5)。

圖4 服務設施設計

圖5 慢行指示牌設計
濱河地區慢行環境具有較大的發展潛能,是城市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帶,其環境設計特征因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文化風貌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在慢行環境設計中,要綜合考慮整體效果,對慢行道路、基礎服務設施的設計都需要結合現有的資源,進行整體性與針對性相協調的設計。除此之外,慢行環境設計需要結合周邊地塊景觀特色,串聯景觀資源,帶動整體區域發展。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濱河慢行環境設計會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然而建設我國濱河慢行環境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不同城市的區域特色、水文條件、文化及自然景觀條件、民俗風情等。在滿足慢行多樣化功能的基礎上,發揮設計應有的作用,將功能美與形式美相統一,研究色彩與材質,節奏與韻律,整體與局部對使用者視覺感觀,行為體驗及環境特色的積極作用。
在日后的理論研究和建設中,應當從安全性、功能性、特色性、美學性等多重復合性角度出發,以期建設出既能滿足市民慢行需求又能滿足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提升城市濱河品質,有益城市健康發展的濱河慢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