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君 (安徽省長江河道管理局,安徽 蕪湖 241000)
同馬大堤巨網段位于安徽省安慶市皖河口,地質資料顯示該段堤基分布有約14m厚河灘沉積型軟土,1957年修筑該段堤防時未對軟基加固處理。據統計,同馬大堤巨網段曾發生沉陷的堤段長約4.8km,占總長的72%,堤頂最大沉降變形達14cm,堤坡最大塌陷超60cm。這類持續多年的沉降變形,與軟基的次壓縮固結特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軟土的壓縮固結過程可分為主固結和次固結兩部分(圖1)。主固結指土體中超靜孔隙水壓力逐漸消散,有效應力不斷增長直至總應力的過程。當土體中的孔隙水不再排出時,土體的壓縮變形本應停止,但眾多軟粘土的壓縮試驗結果表明,在孔隙壓力消散完全后,土體仍會產生變形,且持續很長時間,這就是次固結。次固結變形,又稱體積蠕變,是指因土顆粒表面的結合水膜蠕動,土顆粒結構緩慢重新排列,隨時間不斷發展的變形。
試驗土樣取自長江下游某段的河灘沉積型軟土,考慮原狀試樣之間存在差異,為保證試樣完全相同,本文制備重塑樣進行試驗,制備過程見圖2,重塑樣基本物理性質指標列于表1。

圖2 軟土重塑樣制備過程

主要物理性質指標表 表1
單向固結試驗在高壓固結儀上進行。高壓固結儀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①固結容器:由環刀、護環、透水板、水槽、加壓上蓋組成。
②加壓設備:杠桿加荷,試驗采用兩種型號高壓固結儀,杠桿比分別為1:12和1:24,荷載最大可加載到1600kPa和3200kPa。
③變形量測設備:量程10mm,最小分度值0.01mm的百分表。
④其他工具:包括刮土刀、鋼絲鋸、電子天平、秒表、扳手等。
按前述重塑樣制備方法,切得4個環刀試樣(編號 1#~4#),試樣高2cm,面積30cm2。各試樣均由25kPa逐級加載至不同的預壓力,固結穩定3d后,都卸載至12.5kPa,此時預壓力即相當于前期固結壓力pc。各試樣按荷載率Δp/p=1再加載,此時隨固結壓力p的逐級施加,土樣分別經歷超固結與正常固結兩個階段,試樣具體再加載方案如表2。

試樣加載方案 表2
在試樣再加載變形過程中,利用百分表測讀不同時刻的變形量,求出試樣孔隙比,繪制孔隙比e與時間對數lgt的關系曲線,各試樣e~lgt關系曲線見圖3。
軟土壓縮固結曲線近似由兩條直線(圖1的虛直線)組成,兩條直線交點處的時刻t1即認為是主固結完成的時刻,t1之后的變形認為是次固結變形,它與時間對數有良好的線性關系,轉折點后直線的斜率定義為次固結系數Ca,計算公式如下:

圖3 試樣固結變形e-lgt關系曲線

試樣次固結系數表(×10-2) 表3

上式中,t為加載持續時間;t1為主固結完成時間;et和e1分別對應時間t和t1時試樣的孔隙比。
計算1#~4#試樣e~lgt試驗曲線后半部分的直線斜率,得出試樣在各級荷載下的次固結系數Ca見表3。
由表3不難看到,各試樣的次固結系數Ca隨固結壓力p的增大呈先增大再緩慢減小的趨勢,Ca在前期固結壓力pc后的下一級荷載達到峰值。為什么次固結系數隨壓力增大而先增后減呢?因土樣已受過較大的前期固結壓力作用,在超固結狀態下,土樣處在回彈再壓縮曲線上,孔隙變化小,相應的次固結變形也較小,隨壓力的增大,土體蠕變變形加強,次固結效應增大。在正常固結狀態下,土樣逐漸被壓實,變形空間小,土骨架蠕變愈發困難,次固結系數逐漸減小。
工程實踐中,地基中的軟土層厚度可達十幾米甚至幾十米,地基受荷后的壓縮固結過程與室內試驗有很大不同。室內試驗由于試樣薄,孔壓近似可以視作均勻的,試樣不同位置的孔壓和有效應力都是相同的。而地基的軟土層很厚,靠近排水面的土體孔壓消散早,遠離排水面孔壓消散慢,孔壓分布不均勻,不同位置的孔壓和有效應力存在差異,在計算次壓縮量時需要考慮這種差異。
借鑒微分的思想,將整個軟土層劃分為許多薄層,根據深度的不同分別計算各層的次壓縮量,對于第i層軟土,其次壓縮量為:

式中,Ssi為土層i的次壓縮量;hi為土層i的厚度;e0i為初始孔隙比;Ca為次固結系數;ti為土層i孔壓開始消散的時刻;t1i為土層i主固結完成的時刻。
若隨有效應力的增加,第i層軟土分別經歷超固結與正常固結兩個狀態,根據試驗得出的不同固結壓力p對應的次固結系數,先分別求出第i層軟土在超固結狀態和正常固結狀態下的次壓縮分量,然后相加求和得出該土層的次壓縮量。
以上給出了第i層軟土的次壓縮量計算方法,根據在地基沉降計算中廣泛應用的分層總和法,疊加各軟土層的次壓縮量,就得到了整個軟土層的總次壓縮沉降:

根據室內試驗分析,軟土次固結系數Ca隨固結壓力p的增大,呈先增大再緩慢減小的趨勢,Ca在前期固結壓力pc后的下一級荷載達到峰值。工程實踐中,考慮各部位的軟土層處于不同固結狀態,根據試驗得出的次固結系數Ca先分層求解各軟土層的次壓縮量,再采用分層總和法疊加各軟土層的次壓縮量,最后計算出整個軟土層的總次壓縮沉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