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淼 郝晉淵
摘 要:2004年第一家孔子學院在斯科普里成立,孔子學院作為對外文化交流項目也至此登上了國際舞臺。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代表,孔子學院在促進中外多元文化交流、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規模化發展的同時,由于意識形態、“文化威脅”等復雜原因,孔子學院的對外文化傳播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本文從孔子學院發展的瓶頸入手,尋找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為我國對外文化傳播開創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孔子學院;文化傳播;文化外交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0-000-02
一、引言
截至2019年12月,全球162個國家(地區)建立550所孔子學院和1172個孔子課堂。[1]孔子學院作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項目,成為漢語國際推廣的龍頭產品,為漢語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伴隨著孔子學院如雨后春筍般在全球迅猛發展的同時,海外針對孔子學院的質疑與批判聲音更是層出不窮,意識形態等矛盾日益凸顯。2014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相繼在一周內宣布終止與中國孔子學院的合作。2015年作為建立歐洲第一所孔子學院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也宣布終止10年的合作協議。[1]截至2018年底,全球至少有25所大學和學區委員會終止了與孔院的合作關系。種種不容樂觀的跡象讓孔子學院長時間陷入輿論漩渦中。鑒于此,從孔子學院的瓶頸著手,探討孔子學院的生存轉折是至關重要的。
二、宏觀:國家戰略研究指向不明
(一)“官方身份”的誤解
關于孔子學院“官方身份”的質疑、排斥一直是孔子學院不可忽視的發展阻力。雖然其作為非營利性的社會公益機構,相對獨立于國外的大學等文化研究部門,但總部每年固定的撥款與政策扶持無疑成為追求自由的國外人士抨擊的借口。這種“官方色彩”就國外學術界而言是導致其“學術自由”擔憂的根源所在,所導致的誤解與猜疑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文化傳播內容不明朗
因為各國情況不同,孔子學院的教育強調“因地制宜”,但其最大的軟肋在于沒有統一的規章與標準,課程的設置乃至教學內容的安排都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和而不同”的中華文化精髓在重視規則的西歐社會顯然是行不通的。其次,孔子學院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其主要出發點無疑是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但是什么樣的文化才能代表中華文化幾千年的縮影,確實是一個令人值得深思的事情。長期以來,我國的文化外交活動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未能形成影響他國的一股無形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 “制度自信”等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內涵的軟實力卻明顯感染力不足。按照約瑟夫·奈的觀點,軟實力有三大來源,即文化、政治價值、外交政策[2],中華文化若沒有核心價值觀的支撐,也難以屹立于世界的舞臺,那些浮于表層形式的文化活動也終究化為浮光掠影,無法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面鏡子。
三、中觀:管理運營機制規范缺席
(一)制度管理建設不完善
孔子學院作為一個眾多部門打造的文化品牌,其建設步伐在不斷加快,然而我國的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在戰略和策略上還存在諸多不適應,有利于孔子學院建設的外部體制尚未理順[3]。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合作,尚未形成針對國際教學情況的管理體系,除此之外,與之相關的各項管理制度、建設規劃、質量標準體系有待進一步制定出臺。
(二)資本投入與現行漢語國際事業發展速度不匹配
目前孔子學院仍是以國家漢辦投入為主的運營模式,單一的資金渠道造就了其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孔子學院非營利機構的屬性也導致了其無穩定資金保障的結果,僅有的政府固定撥款相較于巨大的教育服務設施的花銷,還是顯得捉襟見肘。資金流動性枯竭,也為孔子學院的運轉體系埋下了禍患。
(三)師資參差不齊的現狀亟待破解
孔子學院的教師主要是由國家漢辦派遣的漢語相關專業教師以及志愿者組成。隨著孔子學院在海外的迅速發展,漢語教師供不應求等問題日益凸顯。除此之外,海外孔子學院師資流動性較大,難以保障穩定的教學體系。在師資質量方面,大多數派遣出國的漢語教師錄取后只進行過短期培訓,外語能力僅達到基本溝通交流的水平,真正具有對外漢語專業背景者寥寥無幾,高質量且穩定的漢語教師隊伍嚴重匱乏。
四、微觀層面:有效話語體系缺失
(一)合作雙方的綜合實力與定位認識偏差
合作雙方的綜合實力作為對國際話語權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素,勢必也會對孔子學院的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綜合實力不對等,政治經濟格局錯綜復雜等問題深深影響著孔子學院的基礎管理體系。不同國家、不同機構出于不同的動機開設孔子學院,有的基于營利性目的,在孔子學院的建設上出現了商業化的傾向。有的則把孔子學院當作是一個免費漢語培訓機構,強調興趣而非專注。不同的認知偏差也影響著孔子學院在所在國的文化傳播效果。因此,如何糾正所在國的認識偏差,形成一個客觀公正全面的認知顯得極為重要。
(二)合作雙方跨文化差異
孔子學院建立的核心出發點就是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升中華文化在國際文化領域的競爭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孔子學院作為當地中國文化和政治的一個符號,也飽受爭議與偏見,一是“文化威脅論”的甚囂塵上;二是意識形態差異帶來的防備心理;三是學術界對孔子學院影響學術自由的批判等,但隱含在現象背后的根源在于對于中國文化的防備與不認同,是不同規則圈運行下中西方意識形態差異以及由此造成的西方對于中華文化的誤解與成見。
五、結論
孔子學院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一次成功嘗試,其作為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輸出機構,承擔著對外文化交流的重擔,彌補了中國宣傳策略的局限性。在孔子學院如火如荼的發展過程中,必須不斷應對隨之而來的種種困難與矛盾,采用有效的手段不斷解決出現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學成果。為了打造中國的對外文化品牌,孔子學院應結合不同國情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推進孔子學院在全球扎根發展,不斷拓展孔子學院的國際舞臺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喻國明,楊雅.中國話語傳播“走出去”的關鍵性問題——以孔子學院文化傳播的影響因素為例[J].理論平臺,2017年.
[2]Joseph S.Nye.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3]周濟.第二屆孔子學院大會工作報告[R].孔子學院:第二屆孔子學院大會特刊,2008.
通訊作者:郝晉淵
通訊作者簡介:
郝晉淵,女,漢族,山西晉中人。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中外教育對比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