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紀楓
摘 要:在當代新形勢、新特點之下,互聯網行業有了飛速的發展。同時,由于互聯網的發展也帶動了其他行業,尤其是新媒體時代。現階段的媒體時代是由媒體與新媒體相互交融,這已經成為了當代媒體行業的一種特點,如何能使媒介融合的時代得到更好的發展,企業和社會要求復合型的新聞傳播人才,因為只有通過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才能促進當代社會的發展。本文重點論述了媒介融合時代對新聞傳播人才的要求及培養策略,使其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國家發展有貢獻的人。
關鍵詞: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素養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0-00-02
一、引言
現階段,計算機技術的深入發展,影響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的單一媒體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社會的需求。媒介融合成為了當下社會的一個發展特點,這也對整個媒體環境帶來了一定的要求。基于此,對新聞傳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也應當采用一定的培養方法,調整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策略,輸送合格的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這也是國家、社會、企業的迫切和重點希望。
二、媒介融合的特點
媒介融合具有三個重要的要素。第一,要從經營和運營的角度進行出發,要融合傳統和新型的媒介平臺,為了獲得經濟利益以及較大的名氣,利用不一樣的媒介平臺和不一樣的傳播方式對最新時事進行報道。第二,由于時事報道的方式不一樣,在媒介融合時代,信息來源的途徑也發生了變化,采用不一樣報道方式,是為了在符合當代發展下,展現最好的信息傳播效果。第三,確立受眾和媒介之間的關系,由于現階段,公眾的參與力度越來越高,因此媒體所創造的內容要更符合公眾的要求并延伸到公眾群體之中。
融合需要改變不同的理念,特別是針對一些早期的新聞觀念需要做出改變,新型的復合型的新聞傳播人才成了當下社會的需求。同時,由于媒介融合,公司的運行體系以及組織形式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一巨大變化導致了工作流程不同以往。因而,需要工作人員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這一問題。比如:在早期的媒體中,傳統的紙媒都是通過文字和圖片進行傳播的;而電視主要是根據影音、視頻、圖像等進行傳播的。而隨著媒介的不斷融合,其技術手段也由單一性發展為多樣性,改善了早先的局限性。在早期,媒體的企業組織和工作流程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彼此是不相關的。媒介融合改善了這一狀態,要求不同的媒介要擁有不同的技術手段以及所有的媒介形態,要建立新的一個工作流程,打破傳統不相干的局面,因此。對新聞傳播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聞傳播人才的教育現狀
(一)東西部發展不均
東西部地區的發展不均衡,在教育方面亦是如此。眾所周知,西部的自然資源豐富且區域平坦遼闊,但是由于受到經濟、人文等不同因素的影響,西部地區并沒有東部地區的教育發展快速,其制約性導致新聞教育也具有滯后性。不論是新聞傳播人才、還是新聞教育知識,其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阻礙了西部地區新聞傳播的速度,并且媒體的人力資源質量也滯后,嚴重阻礙了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速度。
(二)教育資源不足
在現階段,教育資金的比重是不平衡的,差距也是比較明顯的。雖然連續幾年許多省份的教育投入呈現增長的狀態,但是,由于一些經濟薄弱地區教育投入,并不能滿足實際的發展需求。且有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模式比較簡單,脫離了當代社會的實際發展,甚至有些學校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并沒有完善教材的改革,因此出現了實際教育與當前經濟脫離,人才流失量大,實際需求短缺的現象。
(三)數量與質量不符
正是很多高校看準了媒體時代的發展速度,許多高校的新聞教育專業非常重視學生的數量,但是由于嚴重注重數量過快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教育的質量。因此,育人與用人的出現了矛盾。因為其教育理念和目標沒有嚴格的形式,學生的課程設置、質量均出現不少問題,因此,企業無法選出適合社會發展的新聞傳播人才。
四、媒介融合時代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有效策略
作為國內高校,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是必須的,同時這也是必然要求。因此,高校需要從課程的計劃、目標、體系等多個方面,都要有相對應的理論和實踐要求,為我國的新聞媒體人才提供最新的教育流程和方向。
(一)調整學科組織
我國的新聞學院應當對學科的組織進行調整,要有不同的教研室,并且學院要將教研室與學科的發展組織相結合,為每個教研室配備不同專業方向的培養設備和培養方針,還可以將不同的教研室和教學平臺連接在一起,讓教研的方向依賴科研的方向,并且教學的改革要依賴科研的方向。在對學科的進行調整的時候,應當以三個方面為主要目的。
首先,提高專業學科發展的自由,利用專業學科在不同的結構空間中的發展,能夠從學科的發展,帶動整體的發展。調整總體的教學環境和課程體系的目的,利用不同的角度,發展不同層面的教育體系,構建完整的課程內容。
其次,靈活性的運用教學方法,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發展學生的長處,適應方向性強,提高課程的更新速度,并能將所發生的變化快速調整,不論是教學的目的還是教學的質量,都要適應當代的需求。
最后,提高不同專業和不同學科之間的交融性和互動性,因為當前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的新聞傳播人才,社會也對復合型人才的其余門檻有所降低,有效地滿足了當代的新聞背景環境,從科學化的系統改善了教育的理念和方針,從客觀的角度對人才有了新的要求。
(二)課程改革
現階段,許多的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主要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課程。傳統的教學課程,主要集中的教學是理論方向的研究和學習。因此,要對新聞專業的實踐性進行加強,采取一定的教學內容改革當前單一的教學,否則難以在媒介交融時代,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模式有的放矢的進行。比如,學校可以將課堂與學生媒體相結合,探索出了實驗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掌握傳統媒體的同時,適應新媒體,實現數字的轉型。除此之外,有的學校還要對學生開設一些業務型的課程,比如一些視頻的制作或者數字傳播的技術。讓學生除了學習新聞傳播的專業課程之外,還要熟悉其業務的不同,掌握不同媒介的傳播途徑,學習所需的不同技能,更好的適應媒介融合時代的發展變化和人才需求。
(三)實踐改革
國外的高校在新聞傳播專業,有著完整的教育體系和教育基地等,學生能夠直接進行社會化的平臺進行實踐。但是,在國內高校,學生在能在校園平臺接觸實訓,而校園平臺一般都是獨立的個體,記者團、廣播站等,媒介平臺有著不一樣的運營方式,所以很難與學生的教學很難接軌實踐。因此,現階段的高校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也需要重視實踐的操作,要讓學生真正的在商業運行過程中,在不斷實踐中加強自身的學習效果,所以學校也應當讓學生加強與社會的接觸。學校可以和當地的企業合作,聯合培養學生的各項實踐操作。除此之外,對于學校的記者站和學校的電臺、廣播等的也應當開辟新模式,加強與學生合作,鼓勵商業化運營,迎合社會的需求。
(四)師生的考核改革
在當下國內的高校中,對任職教師的要求側重教師的學術水平。往往會忽略教師的實際工作能力。因而,招聘的教師很少有新聞傳播方面的工作經驗,但由于學術的理論門檻相對而言是比較低的,導致教師實踐和理論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在對教師進行考核的時候,要側重教師的新聞作品,看重教師的實踐經驗,力求教師擁有優秀的職業履歷。除此之外,針對實踐教學課的教師也要注重工作經驗,業務能力等實際工作的經歷。
對于學生的畢業資格也要有要求。在國內很多學院的本科、碩士生畢業,只需要一篇學術論文即可,這種單一化的標準影響了新聞業的實際創造性。因此,學校可以根據要求對學生的畢業資格評審呈現多樣化,不光要對學生的論文進行審核,還應當對學生的實踐以及其他方面進行評價,設置不同層次考核標準,建立多元化的培養目標,因材施教的培養不一樣的新聞人才。
五、結語
在媒介融合的時代下,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有著新的要求,要具備不同層次的技術手段和不一樣的展示平臺,擁有全方位的工作素養,成為不可或缺的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符合當下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我們應當所吸收國內外先進的培養模式和經驗,根據當地的實際生產活動,滿足對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楊振春.淺談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和培養[J].視聽, 2017(7).
[2]甘泉.淺談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人才的培養[J].新聞傳播,2016(6):21-22.
[3]陳旭.淺談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理念與路徑[J].科學中國人,2017(24).